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上帝——「陰陽」思維與古代中國人的信仰

2021-01-08 超凡博弈

特定的思維結構不僅塑造了特定的知識和科學,而且也直接塑造了一個特定民族的信仰體系和意識形態。

從信仰上看,而古代中國人一般不需要外在的寄託而能坦然面對生死,處理日常事務。

他們追求的也不是外在的徵服,而是內在的超越。馬克思說:

「宗教是無奈心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

我們中國人的心靈從來就不是孤獨的,入世則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出世則回歸山林,落得逍遙自在。

中國人眼中的世界也不是無情的,進則能夠體會人間冷暖,退則可以欣賞落花流水。

所以說,中國人心中沒有給上帝這個人格神留出位置。

西方人為什麼信上帝

同歷史上其他民族的文明相比,華夏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宗教精神不濃。儘管,後來也產生了本土宗教--道教,至於佛教則是外來的,反而得以發揚壯大。

當然,宗教精神不濃厚未必是什麼壞事情,正如我們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筷子,而西方人用餐用的是刀叉一樣,本身僅僅具有事實上的差別,而沒有價值上的優劣。

但是,任何一種信仰體系的形成,除去特定的歷史、經濟因素,還應該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中去尋找。

對中國文化而言,《周易》所打造的「陰陽」思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代中國人的信仰和生存法則,呈現出異於其他文明的特殊形態。

線形思維模式影響下的民族,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和「上下求索」。這不僅表現在對外在世界的態度上,也表現在人生態度和信仰上。

在對待外在世界的態度上,西方人總是向外探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研究宇宙的規律。這才使得西方產生出了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

在人生信仰上,西方人嚮往天堂,而把現實生活看作偷吃禁果的「原罪」。在這個方面,伊甸園的神話是富有啟示的。

《聖經·創世紀》中說: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後感到有些孤單,便用泥土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亞當,後來又用亞當的一條肋骨創造了夏娃。

上帝在東方闢了一個園子叫做伊甸園給亞當和夏娃居住,那裡簡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園裡有許多樹,其中有兩棵樹最特別,一棵是生命之樹,一棵是智慧之樹。

據說吃了生命之樹的果子可以長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誡亞當和夏娃,伊甸園中惟有智慧之樹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會死。

但是後來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終於偷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於是悲劇發生了:他們因此被趕出了伊甸園,被懲罰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也不能進入天堂,人必須一生一世都要為自己偷食禁果承擔代價。

於是,在西方人的世界裡,人的存在就成了一個悲劇:

人一半是天使,而另一半是魔鬼。像天使一樣純潔的是人的靈魂,而像魔鬼一樣罪惡的是人的肉體。

人的一切貪念、欲望都來自於這個沉重的肉身,而牽引著人向上飛升的總是靈魂。

西方的很多哲學家對此都有精彩的論述:

我們肯定被要求把人類作為宇宙的精選成員,最智慧的存在!但是事實上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意思是說:「天使」在人心中,「魔鬼」也在人心中。「天使」能生出理想、誠實、愛心、正直、廉潔、無私、歡樂……「魔鬼」能生出邪惡、殘暴、冷酷、奸詐、貪婪、嫉妒、狂傲……「天使」會變為「魔鬼」,「魔鬼」也會變為「天使」,這雖然算不上什麼規律,但卻是一種不可否認的存在。

人的理性和智慧決定了他本身是危險的動物。人類在其完滿時,是最優良的動物,但是如果違背法律和正義,他就是一切動物中最惡劣的;因為武裝起不正義是比較危險的,人天生具有武裝,這就是運用智慧和德性。

他可以把它們用於最壞的目的。所以,如果他無德,就會淫兇縱肆、貪婪無度,成為最骯髒、最殘暴的動物。

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就不認識正義的名字。正義和非正義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正因為有「魔鬼」的存在,人們才愈加感受到「天使」的善良和可愛,從而激發人們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地去追求真、善、美;同樣,沒有那些正義的名字,人們就難以辨別非正義的事情。

也正因為有「天使」的存在,人們才愈加感受到「魔鬼」獸行的可憎,從而激發人們毫不留情地去同假、醜、惡作鬥爭。

人的可悲之處並不在於人有一個肉體,而且還意識到自己有一個肉體。豬也有「肉體」,但豬意識不到,所以無所謂快樂,也無所謂煩惱。

而人有「肉身」,自己還能意識到,並且終生的勞作就是要擺脫這個沉重「肉身」的原罪。

但是,擺脫「肉身」不是消滅「肉身」,因為人生的大限就是肉體的消失——人的死亡。人的死亡是毀滅,而不是拯救。

但是,人遲早要死亡,這是逃不掉了。死亡的恐懼使西方人意識到了生命的有限。為了克服死亡的恐懼,西方人發明了宗教,宣揚「靈魂不死」和「來世的幸福」。

正如託馬斯·阿奎那所說:

「人生在世,不過是行色匆匆的旅客。」

在他看來,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塵世的幸福,但這種幸福是暫時的、虛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換得永恆的、真正的幸福,即來世的天國幸福。

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及微妙顯現給生活在塵世中的人以慰藉,讓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死亡不可怕,因為人死亡以後會上天堂;這個世界的神秘並不可怕,因為上帝創造的這個塵世是和諧的,只要人發揮自己的理性,就能夠認識到這種和諧;人遭受苦難並不可怕,因為上帝並不會拋棄他的任何一個子民。

就這樣,西方人在現實存在的世界之外,又構造出了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第一推動者」,還是基督教中的「上帝」,都不過是這一彼岸世界的不同表述。

於是,肉體/靈魂、天堂/地獄、今世/來世、此岸/彼岸、有限/無限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人只有在塵世生活中不斷地朝向上帝,不斷地體會「神」和「上帝」顯示的一切,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永恆。

馬克思曾經對宗教有一個非常精闢的論述: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心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

對西方人而言,現實正是無情的,人生也恰是無奈的,偷食禁果的原罪註定了一生的勞作才能換來救贖。而這種救贖必須儘量擺脫罪惡的肉體。

基督教教義正是這麼說的:

「拯救靈魂,必須拋棄肉體。」

這個說法瀰漫著強烈的宗教情緒,它昭示著人的幸福不在現實中,而在通過信仰朝向上帝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去讀一讀但丁的《神曲》和彌爾頓的《復樂園》,對這一點將會有更為形象的認識:

裡面不僅有高高在上「天堂」,還有十八層以下的「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完全取決於「因果報應」。「天堂」和「地獄」,正是線性思維的產物,而所謂的「因果報應」也正是來自於「因果」的思維結構。

由此看來,上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對他們來說,可以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但卻不能沒有上帝。

沒有上帝,生活就沒有了依託,人生就失去了根本。西方人的價值世界和精神家園正是這麼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

而正是世界給了自己意義和活下去的勇氣,正如伯奈特在《早期希臘哲學》中所說的: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們就沒有權利逃避。」

當年尼採喊出了那句「上帝死了」的驚世駭俗之言時,對西方人信仰的衝擊和動搖,我們這些黃皮膚的人是遠遠無法體會的。

對一個民族文化而言,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是糾纏在一起的,它的信仰和它的思維也是密不可分的。

西方之所以有著兩千多年的基督教傳統,固然有著地理、經濟方面的多方面因素,但西方人的線性思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的文化也是如此,《周易》所打造的「陰陽魚」式的思維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方式。

敬鬼神而遠之

同西方的思維結構不同,我們東方文化的思維不是因果的、線性的、歷時的,而是以「陰陽」為核心,是雙向的、共時的、雙向的。

這種思維結構使得中國人對外在的超越沒有興趣,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此岸世界的活生生的生活中。

和西方人相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勞作不是為了「討好」神,而是通過「討好」神來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的需要。

一些人經常去廟裡拜佛燒香,其實她們的目的一般都很功利,無非是求吉避兇,多子多福。

佛教剛開始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人是不太感冒的。佛教為了在中國紮根,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些內容。

比如觀音菩薩,本來是佛教中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菩薩,就是因為她能「送子」,才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地位明顯地高於其他神靈。

而且,中國人向來是「只羨鴛鴦不羨仙」,掛在嘴邊上的是「高處不勝寒」,而且對於怪、力、亂、神之類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總是存而不論、避而不答。

正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孔子的態度就是如此: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季路想問問老師如何事待鬼神,孔子說:「人的事情還沒有照顧好,拿什麼來事待鬼神?」

季路又想問問老師對於死亡的看法,孔子說:「生的問題還沒有搞明白,怎麼會去考慮死的事情呢?」

《論語·鄉黨》中還記載,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

可見,正是在「陰陽」思維的影響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從不搞形上學,也從來不會追問「本原」、「上帝」這些近乎「無聊」的問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人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放在了人和社會的關係整合和處理上。

儒家卻在這種「陰陽和合」的過程中發現了人和社會之間的血緣紐帶。一方面,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才有君臣。另一方面,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天下」。

於是,在儒家那裡,「陰陽」這個抽象的概念符號已經被「父子」、「君臣」這些具體的人倫關系所代替了。

在儒家眼裡,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的正是一種陰陽關係:矛盾的雙方互補但又無法相互代替,正所謂「和而不同」。

因此,二者必須安於其「位」,而不能彼此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樣一種陰陽互補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自己的位置佔好,才能穩定社會的秩序,做到親而有禮,愛而有差。

就拿君臣關係來說吧,君為陽,臣為陰,二者的角色必須分清,主從的關係必須明確,切不可「君不君,臣不臣」,亂了綱常,壞了禮法。

另一方面,陰陽不能彼此分離而獨立存在。「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君雖為人主,但也有依賴臣民的一面,否則就是「光杆司令」。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忘;不甚,則身危國削。」(《孟子·離婁》)。

魏徵向李世民進諫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正是在這種「君賢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陰陽關係中,儒家才能將人的有限生命同無限的社會群體聯繫在了一起,將個人的價值同其密切關聯的社會關係結合在了一塊,而沒有像西方人那樣把生命的價值和皈依投向上帝。

也因為此,我們的民族建立起來了一個「世俗倫理」的宗法社會,而不是一個靠「上帝」和「神靈」維繫的宗教社會。

在血緣維繫的宗法社會裡,人們已經不需要向外超越寄託人生了,溫情脈脈的社會大家庭足以彌補個人的孤獨感。

當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陰陽關係的發揮是有點片面了。因為《周易》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並沒有對「陰」或者「陽」打上價值的烙印,更沒有區分開二者的貴賤優劣。

可是儒家卻硬生生地將「陰」和「陽」之間這種事實上的差別加以倫理化、秩序化了。

為什麼君就是「陽」,而臣就是「陰」呢?男女所代表的陰陽本來相反相成,互通有無,為什麼孔子偏偏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呢?

其實,儒家思想在今天遭到詬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吧。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不就說了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管孔子的初衷是什麼,這種思想在表面上看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

在這種思想籠罩下的古代中國社會,是不可能出現人格平等的「民主」思想的。當然,「民主」也未必是什麼好東西。

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在古代儒家思想裡不可能引申出西方式的「民主」。因為「民主」意味著契約關係的確立,而契約關係顯然是對血緣關係的破壞。

當代新儒家倡導「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這裡的「新外王」不過是「民主」和「科學」的翻版罷了。 正因為此,新儒家的努力最終也沒有掙脫失敗的命運,要麼牽強附會,要麼隨意引申。

所以,在中國滾滾流淌的歷史長河中,最終留下來的是宣揚「愛而有差」的孔子,淘汰的卻是歌頌「兼愛」,帶有鮮明民主色彩的墨子。墨子的思想不偉大嗎?

非也。正是古代中國社會的特定境遇和歷史,使得孔子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最終淘汰了墨子。真是時勢造英雄!

但就思維方式而言,所謂的「兼愛」、「對等」好像和中國人的「陰陽」思維也是有隔膜的。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北鬥
    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因七星排列形狀曲折,酷似飲食器具鬥勺,且位於北天,「居陰布陽,故稱北鬥」。
  • 丁吉虎: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易學對中國人有哪些影響?
    西安祈福堂八字預測師丁吉虎七、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從中國古代看,所有人和事物,從精神文化到百工技藝,從帝王將相到粗鄙婦孺,都受到了易學思想的影響。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推崇易學,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因素。1、易學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我們都說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這個傳統文化的源頭正是指的易學。
  • 該如何了解我們身邊那些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雖然這種對不同的文化和思維理解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實際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想要了解一種文化,如果只站在外部觀察,不深入其中體驗是很難有真切的理解。就好比會幾個說唱的詞彙是無法真正做到與那些非洲裔美國黑人真正溝通的。但長期浸淫在一種文化之中,又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況。
  • 古代中國人怎麼稱呼印度?
    「身毒」因此成為中國人最早稱呼印度的名稱。不過,「身毒」一名,僅僅是中國人知道印度的開始。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到中國,從西域包括印度來到中國的人——其中主要是僧人——多了起來,中國方面知道印度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對於印度,除了「身毒」,又出現另外的一些稱呼。玄奘在這裡提到了「天竺」,又提到「賢豆」。
  • 90%的中國人都弄不明白:中國人為何還有一個虛歲?
    現代許多年輕人對此不理解,常常有年輕人問什麼是虛歲。常常有幾種誤解: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人的那種「差不多」觀念的產物。中國人沒有科學精神,凡事「差不多」就行,年齡問題,只能概算,不能精確,計算的單位以年而論,不計月日。也有人以為這是中國人的「佔便宜」心理所至。誰人不想多活幾年?說個虛歲,滿足了人的這種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狀態,誰聽了都高興。
  • 中國人為什麼要算虛歲?
    心能量導師|心靈雨甘露超千萬人次閱讀的公眾號美、中國人為什麼要算虛歲
  • 中國人的運動!陰陽結合 內外兼修!
    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若想不生病,就要管好你的嘴,邁開你的腿!」想要健康身體就一定要運動。雖然生命在於運動,但要動的有講究,才是真正健康。 現在在中國流行西方的健身運動,只要一有時間就去健身房運動一個小時,跑步,仰臥起坐,甚至是重力訓練來雕塑自己的身形,大家認為這很健康,可是人體工程學發現,在健身房裡運動,練的是表皮,內在只運行了一小部分,有些的人也會發現,經常去健身房的老外只是身體壯而已,除了肌肉發達面部皮膚不僅乾燥,而且老的很快,而中國人一直並不宣傳劇烈運動卻身體看似弱小,卻很年輕!
  • 書法,中國人最美的信仰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所以,要弄懂中國的藝術,我們必須從中國人的韻律和藝術靈感的來源談起。書法,中國美學的源頭我們承認韻律是普遍存在的,並非中國人的專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探索一個不同的側重點。西方藝術總是到女性人體那裡,尋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韻律,把女性當作靈感的來源。
  • 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還有一個虛歲?
    小時候我一直不大理解,為什麼過生日他們說我長了一歲,過春節又要長一歲呢?一年為什麼要長兩歲?更令人迷惑的是,作為一個上海人,我一直沒搞懂自己幾歲。明明大家都是6歲上小學,父母卻總是說:你已經八歲了,blabla……搞得我一直覺得自己是超齡上學的。後來漸漸長大,我才明白這個叫做虛歲的玩意就是父母用來鞭策小孩的工具。
  • 十二生肖老鼠第一的背後,藏著中國人的神秘信仰-虎嗅網
    中國沒有這樣的神靈,但推想可知: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宇宙、時間、生命的胎動是在陰陽之氣初露消長的黑暗中就開始了。在生活實踐中,這樣的曆法規定有兩個明顯的優點:新年定在隆冬,則可以長期歡慶、休息而不耽誤農時;一日之始定在半夜,則可以固定時間,因為四季晝夜消長,每天太陽升起的時間都不一樣。這大概是它最初被普遍採用的最根本原因。
  •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算命
    明明知道算命是「封建迷信」,但許多中國人仍然對算命深信不疑。小到外出打工,大到婚姻好壞,中國人常常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算命先生。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人仍然相信算命這一典型的「封建迷信」呢?對此,中國科協的解釋是,中國普通民眾的科學素養不高。如果一個人的科學素養主要由其接受的教育水平決定的話,那麼,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相信算命佔卜的人應該越少。根據英國教育出版公司培生(Pearson)集團公布的2014年全球教育系統排名,韓國和香港在全球教育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四。
  • 為什麼清朝禁止基督教傳播?教皇要求中國人放棄孔子和祖宗
    對天象的監測也涉及到朝廷祭天等活動,如果出現日食、月食等異常情況,需要向朝廷報備提前安撫人心,所以天文曆法等在古代非常重要,而傳教士們的到來迅速的填補上了清廷在這方面的短板。 (尼布楚條約,傳教士們功不可沒)除了在天文上做出貢獻外,以南懷仁為首的傳教士為清廷鑄造火炮,協助滿清鎮壓三藩之亂。
  • 農曆不是陰曆,是值得中國人自豪驕傲的「陰陽合曆」!
    西漢初期,國家根據中國上古的「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總結歸納出了可以同時計算太陽和月亮及其星象周期運動的陰陽合曆「太初曆法」。 從此,中國人開始正式使用非常科學合理的「陰陽曆法」至今。實行太初曆法至今的兩千多年時間中,我國的天文曆法對本國、對東亞諸國的醫療、養生、數學、物理、文化等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
  • 為什麼現在有些中國人很少留鬍子?但是古代留鬍子的人很多?
    第一:古代男子並不是一定要留鬍子的,鬍子也不和美男子直接掛鈎。第二:以美髯為英雄男子的象徵,只是某一個時間段某一個區域之內的現象。第三:唐朝之後鬍子的式樣有了變化,但是並非人人都要留它,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晚清時期。而王力反駁的文章也很有意思,他堅持認為古代根本沒有刮鬍子的觀念,更提不上留鬍子這個概念了。
  • 「陰陽」思維與太極人生
    同西方的線性因果思維相比,中國傳統的「陰陽」思維也許更能比較恰當地切入人生的問題。人生不是直線的,而是各種問題、各種矛盾、各種衝突的糾結之地,是天使和魔鬼得以廝殺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如何處理「進退」、「剛柔」、「取捨」、「禍福」、「生死」這些看似衝突實則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則是人生最需要解決的課題。
  • 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的,中國人的腦袋會跳躍,指桑罵的是槐
    首先,西方人的直線思維,說的是在西方人眼中做任何事都有標準的流程,既定的準則,想要達到理想中的目標,按照既定的規劃一步一步實施就可以了,不符合原則就是不行,那麼,中國人的跳躍性思維指的又是什麼呢? 中國人自古以來處理事情的方法和西方人並不相同,雖然做事也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是更講究一個變通,意思是即使一些事情不符合規定的原則。
  •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雙眼皮了?古代美女為什麼都是單眼皮?
    然而,當我們翻閱古代畫卷,看到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面容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時的美女都是單眼皮。一般來說,單眼皮多見於蒙古人,主要是因為上眼瞼脂肪堆積較多,容易遮蓋眼瞼。因此形成單眼皮。那麼,既然如此,中國古代的漢人真的都是蒙古族嗎?中國歷史悠久,所以「古」字不能一概而論,要看何時。
  • 天機易經:中國古人的終極信仰,不是神仙佛祖,而是他!
    其實,遠古的中國人根本不迷信,相反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也沒有迷信這個詞,而迷信與盲從只是針對不自信還很無知的人講的。很多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信仰的只是鬼神,佛祖。其實,遠古的中國人最信仰的既不是佛祖,也不是鬼神。
  • 北鬥七星:中國人最信仰星系,帝王最愛紫微星,道教稱為七星君
    中國的北鬥導航系統也以北鬥來命名,可看北鬥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很深的情緣。在中國各種的相術、文學作品、道家文化、神話傳說故事等載體中,都有很多相關北鬥星的描述,很多故事總是與它們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北鬥七星是由天樞、天璣、天權、玉衡、天璇、開陽、瑤光七星組成,根據其分部位置的形態,古代中國人把這七星構想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
  • 中國人吃飯為什麼要用筷子
    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編者按】中國人對於筷子的情有獨鍾,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那麼為什麼是中國人發明出了這種別具特色的進食餐具並一直沿用至今呢?7月18日,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在首都圖書館,演講「餐桌上的歷史風景——中國古代進食傳統」,講述國人與筷子的情感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