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看懂經濟
作者: 車寧
隨著時間的持續,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持續顯露。以刷臉支付而言,疫情不僅降低了社會對其的關注熱度,也使得原本蓄勢待發的支付「大戰」偃旗息鼓,一些支付機構和商戶甚至開始蒙受損失。然而,刷臉支付作為支付領域科技含量最高、擴展應用最廣、發展空間最大的支付形式,其蓬勃發展早已箭在弦上,來勢洶洶的疫情對其也無非是暫停而非終止。事實上,這種暫停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機會去更深入地理解業務、理解風險、進而找到更持續健康的發展之道。
一、刷臉支付潛藏風險
從目前情況看,疫情對刷臉支付的衝擊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疫情及隨之而來的恐慌心理和管控措施使客流較往年同期大大減少,支付機構難以拓展或維護業務,商戶無法正常展業,進而影響了收入,也抑制了設備升級和營銷開展的熱情,二是佩戴口罩等個人防控手段使依賴臉部生物特徵識別的刷臉支付難以進行,掃碼支付、近場支付(NFC)、指紋支付的比較優勢反而得以顯現。
不難看出,相較於其他行動支付方式,刷臉支付受到的衝擊更為全面,但是這種衝擊並非偶然,而是有其原生的風險根源。從安全介質角度看,所謂刷臉支付,其主要特色是將人臉識別技術作為驗證客戶是否本人、是否具有交易意願的驗證工具。因此刷臉支付並不是沒有安全介質,而是把人臉這一最具有個性化和身份認同的部位(器官)作為了介質。
作為帶來便捷性所需要支付的「對價」,刷臉支付在安全介質上的變革也帶來了風險的集中,從表面上看是人臉遮擋(比如佩戴口罩)、整容、3D列印等挑戰,更深層的則是消弭了交易主體和安全工具的界限,人臉作為「人」最有辨識度、最個性化的特徵和作為安全工具這一「物」的特徵存在深度的內在緊張關係,在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時也造成了人的「物化」,於是引發了種種隱私安全問題:
一則,作為支付介質的人臉持續暴露在公開環境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二則,作為安全信息儲備的生物特徵信息庫可能被攻破或洩露,引發人對自身隱私、精神安寧的擔憂;三則,不同於條碼、密碼,人臉幾乎不可再生(修改);四則,人臉信息一方面與人身份高度相關,另一方面又是安全工具延伸,在「人法」和「物法」的適用上存在兩難而莫衷一是——前者著眼於「公平」,強調堅守法律原則,捍衛人的精神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後者著眼於「效率」,強調製度因時而變,促進社會物質生產的快速發展。
刷臉支付的風險還不限於此,從交易方式看,刷臉支付在支付流程上的變革弱化了交易意願的驗證及其法律效力,由此帶來了資金安全隱患。由於人臉的被動性(不能夠主動發起交易)和非接觸性(不需要和設備直接接觸),對客戶是否本人、是否具有交易意願的驗證客觀上也就合二為一了。從後果看,單純刷臉對客戶交易意願的驗證很是薄弱,且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證明效力,一方面使得客戶有可能在不具有交易意願的情況下「無感」支付蒙受損失,另一方面機構也可能因為驗證缺失、舉證薄弱而被不良客戶欺詐。
除以上方面外,刷臉支付更深層次的挑戰還在於社會心理的變化,而疫情的出現更使得這種挑戰雪上加霜。種種跡象表明,曾經佔盡天時(金融科技演進的歷史趨勢)、地利(電商、社交等高頻場景及生態優勢)、人和(數字普惠金融逐漸覆蓋的長尾客戶),顛覆式改造支付結算乃至整個資金融通機制風貌的行動支付行業正在快速滑向大分化的邊緣——
鴻溝的一邊是繼續狂飆突進的支付產業,在這裡,刷臉支付作為迄今技術含量最高、便捷體驗最好的解決方案,逐漸展現了其相對於條碼支付乃至指紋支付的比較優勢,在其微微側漏的「霸氣」之下,行動支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極致快捷、沉澱數據的價值追求;而鴻溝的另一邊則是日漸恐慌疑懼的公眾輿論,在這裡,刷臉支付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存在必要都被逐一質疑,而在某些「陰謀論」者的眼中更是成為身份固化和社會控制的工具。正所謂「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短短數年光景,人心變幻至此、生態撕裂如斯,長此以往必將撼動刷臉支付持續發展的根基。
二、未來前景難料
雖然如此,但從歷史經驗看,相對於客戶需求和技術本身,行動支付不同工具的興衰更依賴於其商業表現。基於以下理由我們不妨大膽判斷,即使遭遇疫情短線衝擊,從中長期看刷臉支付依然魅力不減,危中有機,來自市場競爭的力量仍將推動其發育成長:
其一,從市場競爭戰術看,支付機構需要發力「後互聯互通時代」(條碼支付),需要在條碼之外構築新的壁壘,而刷臉支付設備則是其中重要一環,特別是相較於條碼,刷臉設備集成技術多、佔地面積大(與碼牌相比)、購置成本高,商戶很可能只部署一臺,排他性遠高於條碼支付,競爭預期將空前激烈,不容有失。
其二,從商業博弈戰略看,刷臉支付通過支付介質的變革,使得手機作用或有或無,App重要性隨之減弱,這無疑給追趕者彎道超車的機會。特別是在目前「兩超多強」的市場格局下,行動支付的追趕者本來曾是PC網絡支付的王者,擁有不亞於(甚至在一些方面如對設備終端廠商影響等還高於)市場份額領先者的實力,僅僅由於領先者在社交平臺上的優勢才略顯失色,這種形勢下兩者的競爭將更趨激烈和深刻,前期積累甚至可能因刷臉支付的成敗而逆轉。另外,伴隨著支付設備的重新部署,商業邏輯的重大改變,B端客戶(商戶)爭搶將烽煙再起,除硬體外,服務方案等軟體資源甚至更加重要。而服務方案的優化有賴於數據的積累,這就又會在一個維度上強化競爭烈度。
其三,從產業上下遊看,刷臉支付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支付機構可由此建構更強的競爭壁壘。刷臉支付是多項軟硬體技術的集成,屈指算來,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乃至分布存儲、多方安全計算等時下熱門領域都概莫能外。刷臉支付的企業競爭不但會溢出到這些產業,具有助長泡沫的可能,另外從事競爭的企業還會有動力主動去建立各自標準,提升對上下遊的把握乃至控制,進而增強對刷臉支付市場的話語權。
不過對於刷臉支付而言,來自市場的力量也並非都是利好。需要正視的是,在支付方式的演進更迭中,商業而非技術才是最為關鍵的主導因素,這從條碼支付先前在與近場支付的較量中就不難看出。正是憑藉更低廉的成本、更便捷的投放、更豐富的場景,條碼支付克服了自身在速度、安全性上相對於近場支付的不足,一舉奠定了其在支付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刷臉支付能否將上述爆發潛力轉化為現實,關鍵還看其能否提供相對於成本而言更高的收益。
然而世易時移,刷臉支付並沒有像其前輩(條碼支付)一樣生逢其時,迅速完成對舊有方式(當時是刷卡和現金)的替代,反而因為成本問題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首先是設備成本,相較於條碼支付的列印紙或塑料牌,幾經努力終於將價格壓降到千元機(但也普遍接近2000元)的刷臉支付設備成本仍然夠高,同時還會疊加原有設備、系統改造升級的成本;其次是替代成本,基於歷史經驗,替代發生就意味著商業補貼,可條碼支付實在太低廉、太成功,客戶、商戶的使用習慣也逐漸根深蒂固,扭轉這一趨勢的補貼投入也會不難預見的高昂。此外還有共識成本,不僅是支付巨頭,也包括設備上下遊廠商和商戶等在內,各方想法各異,並未如條碼支付般形成共識和合力,特別是隨著數據安全合規政策的收緊,刷臉支付能夠提供的額外收益的想像空間正在收窄,這就進一步削弱了各方推進的動力。
三、規範發展方可持續
由此可見,當前刷臉支付市場波瀾不驚的表象之下其實隱藏著「圖窮匕見」的勢能,疫情的發生、成本的挑戰更多像是「暫停鍵」而非「休止符」,競爭各方對此都不能輕言放棄。「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與其為疫情憂心忡忡,不如對未來好好籌謀。而籌謀的關鍵在於把握節奏,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方可「其道光明」。
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合規,在商業策略上,雖然目前受疫情影響,線下業務受到衝擊,原本的競爭策略也無法有效展開,但也不應「有病亂求醫」,盲目在受到凍結的線上場景進行擴張,反而應潛心研究在2B(特別是大B)、2G等場景的解決方案,積極布局疫後發展;在產品設計上,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原則,避免與需求目的無關的操作,其次保障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不強制其使用刷臉手段(一是提供其他選擇方案,二是選擇應由客戶主動做出且其行為可以辨識、留痕,而非讓客戶「默認選擇」),在此基礎上圍繞商戶提升信息化、數位化經營能力的需求優化相關功能,提供額外便利。
另一方面要堅守核心競爭力,包括刷臉支付在內的行動支付,其底層商業邏輯依然來自於其脫胎而來的刷卡支付,在這套語境中,商戶是最關鍵而不可替代的資源。而從「斷直連」到「互聯互通」,不同支付機構的升降起伏更是完美詮釋了這一點,因此刷臉支付的競爭雖然在技術、在機具、在補貼上展開,但著眼點仍應是商戶特別是自有(非合作)商戶的競爭。基於商戶競爭而後再根據自身資源,發揮產品、場景、客流、解決方案等等方方面面的優勢。
超越疫情而從長遠來看,刷臉支付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有賴於社會其他方面的助力,監管層面要繼續規範刷臉支付的使用場景,如繼續凍結開放網絡下的線上支付、堅持一定的額度控制,多策並舉遏制「黑色產業」搞技術軍備競賽的積極性等;行業層面要探索安全技術在高頻交易環境下的高效使用,並在探索中逐漸形成對具有行業公共色彩的前沿技術進行聯合攻關的公共研發機制,在自律組織引導下形成技術開發與規範治理的齊頭並進;除此之外,國家要加強立法,特別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個人信息安全的專門立法,消費者也要加強自我保護,充分利用訴訟、投訴等機制主張權利,這些也同樣是推動刷臉支付真正走向成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