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著名導演羅文先生5月8日因病辭世。此羅文雖非彼羅文,不及香港樂壇教父羅文有名,但他的離開或許更具代表性。那就是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風靡世界的香港電影已經離我們遠去,將不再回來。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大導演如王晶、王家衛等依然健在且寶刀未老,怎麼就輕易斷語香港電影的終結呢?個中緣由,且聽我一一道來。
香港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傳奇故事。約有650萬人居住的香港,卻一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規模的電影王國,是眾所公認的「華人電影製作中心」,是娛樂電影的東方大本營,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香港電影歷史久,類型多,產量高,曾長期雄霸東亞市場,影響力遍及海峽兩岸及整個華人世界,也受到歐美及亞洲等國重視。到6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共製作影片4000多部,其中,1961年產量高達300多部,僅次於印度、美國和日本,如按人口比例,香港電影產量實居世界之首。
八十年代以來,美國電影鯨吞全球市場,唯獨在香港遭遇勁敵,票房不利。有時甚至所佔票房不到三成。如《兔子羅傑》票房只及《賭神》的三分之一,《奪寶奇兵》只排到票房的第16位。
進入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出現由盛到衰的趨勢,九十年代初至中期,香港電影的創作經歷了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各種類型片風起雲湧,票房收入也令電影從業者信心大增。可惜好景不長,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終於一蹶不振。「九七」回歸之後,香港與大陸在藝術創作和市場上的聯繫更為緊密。受市場萎縮之苦,及內地13億人的龐大市場吸引,香港優秀電影人才紛紛轉向大陸發展。而伴隨香港電影人在九十年代開始揚威國際,亦引發香港大量電影人才打入好萊塢。香港電影出現人才匱乏的困境。1995年11月的香港《明報月刊》上甚至赫然出現 「香港電影之死」的醒目標題。
但香港電影並未死去,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香港電影才真正迎來死亡。重量級的電影人的相繼辭世,電影隊伍日益老化且缺乏新鮮血液的補充。這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早期玩命地趕拍電影,香港電影精英們過度透支自己的身體,一些優秀電影人士都英年早逝 ,算起來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是香港電影悲傷年代。而香港電影減產退化嚴重,既無重量級作品,數量也少得可憐。香港導演羅文的逝去,算是香港一代電影人集體離開。即使王晶、王家衛、杜琪峯等名導尚在,看看他們的電影幾乎都在大陸完成,香港只不過是個符號而已。
在羅文導演辭世之前,看到了港版倚天屠龍記的選角,這已經是坊間熱議的話題。為什麼呢?因為演員選得太老了,堪稱老年版倚天。主要男演員超過40歲,如張無忌扮演者林峰41歲,已經算是比較年輕。至於重要女演員也多在28、29左右。女主文詠珊已經30歲,導演王晶作為名導選角上如此老化,當屬無奈,實是無人可選。
香港電影伴隨70後的成長而變化,對於70後其意義不言而喻。大家喜歡調侃周星馳式的無釐頭,喜歡擺弄成龍式的雜耍式的武術,喜歡模仿李連杰精準連貫的拉風動作。現在這一切終將隨著香港電影的逝去永遠保留在記憶中,思之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