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得到周文王重用,不是因為釣魚,而是因為被文王射了一箭

2021-01-09 非非說歷史

我們常說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說的是姜太公用直鉤釣魚,然後遇到周文王,從而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故事,這個版本天下聞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個」姜太公釣魚「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相傳周文王特別喜好遊獵,每次狩獵出發前都會找佔卜師進行佔卜。這一次文王又打算出去狩獵,出發前照例請佔卜師擺宴佔卜,預知一下吉兇和收穫。佔卜完之後,佔卜師告訴文王說:」今天大吉,但是只能獵到一隻異獸「。周文王聽後,好奇問到:「為什麼只有一隻?」

佔卜師回答道:「這隻野獸非常的特殊,不是虎也不是豹,不是狼也不是豬,不是狐狸也不是兔子」。文王又問道:「那到底是什麼?」佔卜師說到:「卦上沒說是什麼野獸」。

後來周文王興致勃勃的帶著眾武士去郊外狩獵去了馬蹄揚起的塵土,很久才落回地面,果然樹林,草叢、灌木搜了個遍,也沒有找到一隻兔子,周文王的臉色漸漸陰沉下來,臨近中午,廚師急得直拽頭髮,沒有野味,周文王肯定會大發雷霆的。

這時候有一個武士高聲叫道:大王,河邊有一隻野獸!「周文王放輕腳步奔過去,眾武士跟在候面。幾丈開外,河邊的一塊大石板上,一團亮閃閃的東西晃動著,看不清楚是人還是野獸。

周文王心裡想著,先射上一箭再說,心裡這樣想著就搭上了一箭射了出去。這時候只聽到」哎呦「的一聲,周文王射中的竟然是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輔佐他今後成就大業的姜太公。

眾武士把姜太公抬進了帳篷,姜太公身披著金屬片製成的風衣,把箭擋在了外面。周文王看到這位老者骨骼清奇,目光如炬,心頭立馬閃過兩個字:」異獸「。

姜太公用這種危險的方式釣到了周文王,也用這種方式宣誓了對周文王的效忠。對於周文王來說姜太公是一隻」異獸「,更是一個輔佐他打天下的」祥獸「。這就是姜太公釣魚的另一個版本了。

其實不管是哪個版本,對於周文王來說,姜太公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臣,對於姜太公來說,周文王是伯樂。兩人相輔相成,開創了盛世,也造就了君臣的千古佳話。

相關焦點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原來周文王就是那條魚
    說到姜子牙必然說到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所以姜子牙的成功是來源於他的釣魚,是一點都不假。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被民間稱為"姜太公",被尊為"百家宗師"。 傳說姜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 姜太公與周文王的故事
    姜太公姓呂名尚,後因封於姜地,號為姜太公。他是西周文武兩代君主的軍師。當初周文王訪太公於渭水時,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周文王名叫姫昌,是商紂王屬下的西伯侯,封地在岐山一帶。他見紂王無道,決心起兵造反。
  • 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5個回合對話,竟直接拜為太師,太精彩!
    姜太公釣魚,與周文王5個回合對話,竟直接拜為太師,太精彩!「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歇後語,講的是商周時期的知名歷史典故。傳說中,姜子牙在渭水河畔,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竟然還是釣到了很多魚,這才讓文王主動跟他交談,招入麾下,尊為太師。到周武王即位,姜子牙又被尊為「師尚父」。
  • 有備而來,姜太公直鉤垂釣遇文王,賢才沒有明主賞識也是枉然
    一天,有一位樵夫來到溪邊打柴,看見姜尚用不放魚餌的直鉤釣魚,便笑了起來,對他說:「老人家,像你這樣子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姜尚舉了舉釣竿,說:「我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釣王侯!」於是,後人就把這個典故傳了下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有一次,周文王姬昌準備外出打獵,就請太史來佔卜。
  • 姜太公以草人施法,騙周文王,救樵夫母子!
    當然,最令大家熟悉的故事,當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子牙八十歲的時候,在河邊釣魚,但他從來沒有釣到魚,這就很奇怪了,然後人們發現,他釣魚的鉤子居然是直的。然後就笑他:「直鉤怎麼能釣到魚呢?」姜子牙卻說:「我釣魚啊,願意上鉤的魚,他自然會咬住鉤子的。」後來,周文王親自來請他為相,也正好應了他的話,原來周文王才是他要釣的魚啊!小編我就想問,那現實中,姜子牙到底釣到魚了嗎?
  • 一輪面試被奉為師,他對文王說了什麼?
    很多傑出都人物,在幹出事業之前並沒有多高的名望,一次偶然遇到了伯樂便被奉為座上賓,受到老師一般的待遇,比如韓信之於劉邦,姜太公之於周文王。周文王遇到姜太公,頗有一番受命於天的神秘色彩。文王準備出行,先命人卜卦,得出在渭水河畔將得到一位老師的結論。
  • 姜子牙直鉤釣魚邂逅周文王,無異於守株待兔?其實他是這樣想的!
    姜子牙「直鉤釣魚」故事發生的背景,話說商末周初,紂王無道,周文王很會治理一方,將自己管轄的西岐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實力越來越強。西岐的日益強大,與周文王的久負賢名,這事傳到商廷那裡,商紂王對此很是不放心,於是周文王被紂王囚禁起來。為了搭救文王,周文王的臣子搜羅上好馬匹、珍寶等,並買通商廷關係,託人在紂王面前求情。於是周文王得以釋放。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啟迪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一句我們相當熟悉的民間歇後語,從字面上看,表現的是一種消極的等待思想,但實際上卻反映了姜子牙的高超戰略。姜子牙,史稱姜太公,名呂尚,年輕時曾在商都宰牛賣肉,又到孟津賣酒為生。他雖然貧窮潦倒,但胸懷大志,勤習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朝一日大展宏圖為國效力。但由於他出身卑微,始終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 姜太公釣魚,80歲才拜相,他釣取功名之法,今天能否管用?
    姜太公釣魚,80歲才拜相,他釣取功名之法,今天能否管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是一句無人不知的口頭禪。太公用這一招,釣到了周文王,成為大周的首任丞相,若是放在現在,這招是否有用呢?《封神演義》中最有名的人物,非姜太公子牙莫屬!
  • 周文王背姜子牙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文王一開始便背錯了方向
    文王背了800步,姜子牙力保周朝800年,周文王一開始就背錯了方向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擁有5000多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無論局勢如何跌宕變幻,歷朝歷代都有數不清的風雲人物,代代傳承的民族精神與先進文化是最讓我們引以為傲的。
  • 姜太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姜尚起過什麼樣的歷史作用?
    後來聽說文王任用賢能,便到周。先隱居於民間,常在渭水河畔釣魚。有一次文王外出打獵,與姜尚相遇,並且被之才華所吸引,深入了解之後,便拜為太公。第二,太公望博聞多才,原來為殷紂王之臣,見紂王暴虐無道,便離紂而去。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曾遊說諸侯,但總遇不到賢明的君主。年老窮困之時,西去投奔周文王,終於受到重用,助周剪商。第三,呂尚本是一個懷才不露的道士,隱居於東海邊上。
  • 子牙垂釣遇文王?先秦古籍卻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說法
    司馬遷在敘述姜太公事跡的時候,經常用「或曰」或「概」,是因為姜太公的時代到了戰國時期已經算是比較久遠的事情了,戰國時期以及以後的各種著述裡講了不少有關於他的故事,但是也多是真偽摻雜。 司馬遷自己也搞不準哪個真哪個假,只好把這些說法都寫上,讓大家自己判定。
  • 姜太公為什麼釣到了周文王?是偶然還是故意為之?司馬遷都說不清
    年輕時本想在商紂王那裡討個差事,沒想到一直不被賞識,貧困潦倒,到了七八十歲了,突然開了竅,跑到渭水邊上釣起魚來,這就遇到了周文王,倆人一拍即合,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王朝。後來他的事跡演變成了諺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件事情是一個歷史傳說,真實性無從考察,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恐怕只是出於對漢代人的想像。
  • 太公遇文王——渭水訪賢?歷史與神話的交錯!
    既然姜子牙對姬昌和姬發如此重要,那姬昌是如何得到姜子牙輔佐的?關於姬昌得到姜子牙輔佐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以姬昌渭水訪賢為標準。姬昌外出遊獵,在渭水遇到了正在釣魚的姜太公,發現姜太公釣魚竟然沒有魚餌,就好奇地跟姜太公交談,才發現姜太公是一個難得的治國之才,就延請姜太公出山輔佐他治理周國。
  • 原來這些人都是釣魚高手,有一人比姜太公還會釣,為「五帝」之一
    原來這些人都是釣魚高手,有一人比姜太公還會釣,為「五帝」之一釣魚是很多人喜歡的活動,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的文人墨客中有12位釣魚高手,這12個人可能會讓現代的釣魚高手都自嘆不如,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12個人都有誰吧?第一個人是舜帝,這個人可以被稱為我國釣魚界的第一名高手。他是山東諸城人,從小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由於品行端正被選為部落首領。
  • 周文王背姜子牙走808步,周朝存在808年,難道真的是巧合嗎?
    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周文王和姜子牙之間的故事。周文王背姜子牙走808步, 周朝存在808年, 難道真的是巧合嗎?周朝是我國文明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有很多讓後人爭論甚大的歷史人物,一部封神榜讓我們對這個相對遙遠的朝代產生了更強烈的興趣。
  • 歷史上真正的姜太公是什麼樣子,在滅商興周中他做出了哪些貢獻
    商王對此深感不安,先是殺了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後來又把文王姬昌抓起來囚於美裡,雖然後來又把他放還周國。但這些行為引起了周人的極大不滿,發憤圖強,改革內政,發展生產,養精蓄銳,出現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這一切不但吸引了鄰國人民紛紛攜兒帶女投奔周原,而且使許多臣服於商王朝的諸侯國傾向於周,尊周為領袖,周成了西方諸侯國的盟主。
  • 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他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姬昌之父。同時他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代明君。 圖為周文王姬昌石像。季歷去世後,姬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 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後,才正式稱王,史稱周文王。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
  • 「名人歷史百科」至德施仁──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是商朝部落的領袖,在自己的兒女中,把胸懷大志的文王作為接班人,由他主持日常事務。雖然每天事情繁多,但周文王仍然不忘自己做兒子的責任,把父母的冷暖時刻掛在心上,從不懈怠。當父母有了過錯時,他沒有因此而疏遠,而是和顏悅色,使父母容易接受。在他認為,父母也是平凡人,當壓力超過承受底線時,也避免不了會犯錯誤,這時,做兒女的不應該橫加指責,激怒他們,這才是孝子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