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華
中印邊境衝突造成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它不僅表現在軍事上的對立,而且還表現在對中國商品的抵制。據媒體報,印度海關暫停中國貨物清關,對所有中國貨物實施100%檢查。
但印度馬魯蒂鈴木公司董事長巴爾加瓦說,人們應該記住,迴避鄰國產品可能會讓他們花更多錢買東西,制中國進口的解決辦法是讓印度製造業更有競爭力、更深入、更廣泛。
馬魯蒂鈴木公司乃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據《印度經濟日報》28日報導,巴爾加瓦表示,長期持續進口「並不真正符合任何人的商業利益」,但他也堅稱,某些產品繼續進口是因為在印度無法獲得,或者因為質量和價格問題,「別無選擇」。
他說,「大家都知道,隨著盧比貶值,進口產品實際上會變得越來越貴。如果你10年前進口某種產品,如今同樣的產品的價格會高出60%至70%……」
巴爾加瓦在接受印度報業託拉斯採訪時表示:「繼續進口真的不符合任何人的商業利益,你們進口,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別無選擇。」
他進一步說:「對這些情緒的回應是,讓印度製造業更具競爭力,更深入,更廣泛。 如果你開始在印度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產更多產品,人們就不會進口這些產品了。」
巴爾加瓦說,隨著中印邊境在拉達克發生衝突,反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聲音越來越大,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企業需要擔心。巴基斯坦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它不會成為政策。我認為決策者在制定或廢除一項政策之前都要仔細考慮。他們不會對大眾情緒做出反應。」
在解釋為什麼印度工業進口時,他說:「為什麼有人進口?原因要麼是產品不是印度製造,要麼是印度製造的產品質量不合格,要麼是印度製造的產品太貴。」
他還強調,有必要了解停止進口對印度是有利還是有害。,「如果是不必要的產品,它不會傷害我們,但如果是必要的,那麼停止進口對我們的傷害將遠遠大於對中國的傷害。」「你必須看看進口是什麼,進口對我們整個行業有什麼影響,停止進口對我們是有利還是有害。」
當被問及在當前形勢下,從中國進口是否不可避免時,巴爾加瓦說:「 「記住,進口的價格,最終由誰來支付?消費者。要求抵制的人必須記住,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為同樣的產品支付更多的錢。他們準備好了嗎?」。
據統計,2019年,中印雙方貿易額達900億美元(約6385億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156.3億元,自印度進口1238.9億元,貿易順差是3917.4億元。
對於抵制中國商品的雜音,印度經濟學家斯瓦米納坦艾亞爾接受《印度經濟時報》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想法。他認為, 印度希望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部分,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那就要進口更多的中國機械和零部件。這意味著不是自給自足,而是相互依賴;這不僅意味著與中國斷絕關係,還意味著加深與中國的關係。
環球時報評論稱,「中國GDP大約是印度的5倍。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在這樣的差距下,小經濟體制裁大經濟體談何容易?美國對中國的霸道做法印度是不可能複製的。與中國打經貿戰,損失更大的肯定是印度一方,而且中國產品參與構建的印度民生將首當其衝。」「如果為了討好圍繞邊境局勢的民族主義情緒而毀掉兩國自然發育成長起來的合作紐帶,那首先是自殘,是用斷指寫血書跟對方的毛筆字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