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08 壹點讀書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

這是因為在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很短,根據《生命與災禍》記載,夏朝時平均年齡18歲,漢朝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約為35歲。

而且,古人非常喜歡做壽,他們將長方形的壽稱為「長壽」,而將圓形的壽稱為「圓壽」,並且賦予了「壽」字吉祥的內涵,中國傳統觀念的「五福」中「壽」也是排在首位,皆是古人對於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

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名人在這兩個年紀去世,鄭板橋73歲,左宗棠73歲,慈谿73歲去世等等。郭子儀84歲,張廷玉84歲去世等等。至於為什麼會說在這兩個歲數的人閻王不請也會自己離世,民間有兩種說法。

與孔子、孟子去世有關係

人過古稀,「七十三」與「八十四」這兩個數字猶如魔影,總在垂暮之年的老人眼前晃來晃去,「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

其實,這與我國古代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齡有關。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周歲為72歲,虛歲是73歲。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逝於公元前289年,周歲是83歲,虛歲是84歲。

因為古代人的年齡都是以虛歲來計算的,所以孔子是73歲去世的,孟子是84歲去世的。

我國古代,對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學說在我國也有巨大的影響,二人被尊為「聖人」和「亞聖」。連聖人和亞聖都無法過去的年齡坎,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於是這種說法便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所以,很多老年人對於這兩道坎避之唯恐不及,在談到年齡時經常會「蹲它一年,或者跳它一年,對「七十三,八十四」的不承認主義。

有的老年人過這兩道坎時,會按照傳統做法紮上一條紅要帶,以求消災避難,實現「平穩過渡」。

「男八女七」生命周期之說

「男八女七」,是中醫學界關於男女生長周期的一種說法,源於《黃帝內經》,即男性的成長周期是8,也就是每8 年有一次生長變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數是7,每7年體現一次大變化。

女性28歲身體最好,35歲開始衰老。根據《黃帝內經》上的記載,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是女性生長變化的幾大周期年齡。

男性32歲是巔峰,40歲走下坡路。「男性是8年轉一圈,8歲、16歲、24歲、32歲、40歲、48歲、56歲、64歲,是男性的生長變化年齡。

所以,按這種方式推算,女性在84歲,男性在72歲會比較脆弱。而女性趕在了生命周期的末尾期,也就是84歲;男性則是起始期,也就是72歲的下一個周期始的73歲。

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古代有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是古人對於生命和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現代有各式各樣的保健養生方法,則更加注重科學,也就很少有這種說法了。

但是人生在世,誰也逃不過生老病死,與其擔心人到底可以活多久,不如遵循自然規律去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有機會健康長壽。

相關焦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不注意可能會吃虧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73歲和84歲在民間被俗稱為 所以後世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一方面表達人們對二聖的尊重,另一方面覺得聖人都才活到這個壽命,自己能行麼? 其實,很多讀者可能已經猜到了,古代有數不清的術數、八字算命的書籍,這句話會不會跟術數有關係?小編查了一下,發現了這個俗語跟陰陽術數的關係。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啥意思?說法怎麼來的
    農村裡有很多和生日相關的俗語,而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句就是這句這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很多農村的老人都聽說過,那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種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說一說這句俗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啥?古人的人生感悟
    日落西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每個人也必然會面臨死亡,「生老病死」概括了一個人的一生,因而老百姓們也創造出了許多與年歲相關的俗語,像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是什麼?古人的人生感悟。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然而,一直有兩個年齡,像是被詛咒了一樣,是多少人過不去的一道坎,就是73歲和84歲。一直以來有一句古話流傳甚廣——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來自己去。大多數老人活在這句話的陰影下,憂心忡忡。可能會有人問,這不都是封建迷信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會相信?可是一個個例子又在提示著我們,這仿佛不是一個簡單的迷信可以解釋的。那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是否真的有其科學依據呢。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什麼意思?為何忌諱這些數字?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老輩人過生日都是很講究的,很多人都是害怕過生日的。當然了這也和過去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農民也沒多少積蓄。而且過去農村裡辦喜事,各方面的開支不少,又不像今天的彩禮那麼高,以前吃酒席都是拿幾個雞蛋就行了,所以老輩人怕破費,也怕麻煩,一般都不過生日的。一輩子都沒過過生日的,在農村也有不少。關於過生日,農村裡也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男不三,女不四」就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過去也是在很多地方有這種規矩。那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提呢?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有科學依據嗎?
    我們常說,老祖宗傳下來的話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古人用他們的實際經驗,讓現代人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我們對於先人說的話都是很尊重和相信的。有一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 古人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個現象是否存在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在中國民間幾乎盡人皆知,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老人們到了73歲和84歲的時候,就像是要經過生命中的一個坎一樣。有些老人會挺不過生命中的這兩個年份,有些安然度過的常常也會生場病,好像啥事沒有的很少。所以就在民間形成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樣一句俗語。
  • 七十三,八十四,老天不收自己去,農村老人經常說,到底是真的嗎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有很多的俗語,膾炙人口的故事,俗語在農村是老一輩老年人的口頭禪,俗語是通過幾千年的人們生活中,得出的經驗,風俗,實踐等。現在年輕人有的,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俗語,其實我們細細琢磨就能感悟其中的意思。
  • 俗語「男怕生前,女怕生後」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
    俗語「男怕生前,女怕生後」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在農村裡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很多傳統的習俗和文化,而其中有一些農村的俗語也是經過農村老人們的口口相傳,一直告誡著世人起到著警戒和教育的意義。而這些農村俗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隱含著老人們一直總結的生活經驗。
  • 為什麼老人總說七十三、八十四歲是人生兩道坎?依據是什麼?
    從小聽老人講得最多的數字,就是七十三和八十四,老人們總把這兩個年齡階段,稱之為「坎」,什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言下之意,似乎是這兩個年頭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死考驗。而且恐怕都是兇多吉少。老人對這兩個數字的恐懼,我們年輕人恐怕是難以理解。我們不禁產生疑惑,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兩個年齡段是難以跨越的坎?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依據是什麼?坎年的說法有道理嗎?
  • 為何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收自己去」,老人最忌諱的兩個年齡
    不知大家聽沒聽說曾仕強大師,我非常喜歡聽他的《易經》,其中有很多做人、做事等一些大道理,真的是受益匪淺。只是現在曾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表示非常的惋惜。這裡為何要提曾仕強大師,那是因為曾大師曾經說過這句話,他根據《易經》的理論對人生進行的推算。
  • 「七十三,八十四」說法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事實上,這是根據孔子和孟子的年歲算的。孔子活了73歲,而孟子則活了84歲。這也說明,孔子和孟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也從側面證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
  • 俗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信嗎?專家:在理,和這兩人有關
    就拿各地的一些俗話來說,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俗話(有些地方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幾乎是人盡皆知,經過專家論證,這句古話基本上可以說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那麼,這兩個年齡有著特殊的意義嗎?接著往下看。
  • 農村俗語,「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一代代在田間辛苦耕耘的先人,通過細微的觀察和對事物認知的一種「解釋」!在漫長的歷史中,俗語的發展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農業種植,也包含了自然天氣!可以說,農村的俗語是一部記錄社會發展的編年史,畫盡了人事的蒼桑!
  • 古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現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大幅上升,加上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的人活個八九十歲都很常見,甚至有很多地方還有什麼長壽村,長壽老人活百來歲呢。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句老話讓很多人緊張。七十三,八十五。地獄之王不會帶走他。這兩個數字象徵著人類生活中的兩大障礙,他們都覺得這個年齡很容易死亡,所以非常可怕。這聽起來像是現代社會的迷信故事。事實上,流傳千年的老話一定有其根據。
  • 農村俗語「門前遇破屋,家敗人心賭」這是什麼原因?
    在農村生活過得小夥伴們都知道,在農村老家一直流傳這很多俗語老話。有些俗語只是祖輩們經常說,但是不明白其中緣由。今天我們就來說上幾句農村俗語,看看你有沒有聽過,是否了解其中道理。一針不補,十針難逢衣服破了,本來一針就能撲上,偏偏懶得去做,大家都知道,衣服一但破開頭,口子就容易越來越大。等到一下子破開個大口子,十針都難補上。意思是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煩了錯誤,要及時改正。不能將錯就錯。要將功補過,不能一味的錯下去。就像我們的人生,發現自己走錯了路,要及時改正。我們發現錯誤就要及時改正,不要等問題更嚴重了,就來不及了。
  • 為何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到」?老人如何跨過壽命坎
    古人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古代的人們能夠長壽的都是很少數的,其中有兩位比較有名的長壽之人,一個叫做孔子,他是在73歲的時候離世的,而另一位更長壽,在84歲的時候去世的,他就是孟子。這兩個人,後來就被民間的人們編成了諺語,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 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有什麼常識麼,太漲知識了
    古人有個說法: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道門坎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即使還能活在世上,但多有病痛在身。《黃帝內經》:「人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以母為基,以父為循。
  • 農村老話說「男怕生前,女怕生後」,是啥意思?要注意點什麼?
    農村裡有句老活「男怕生前,女怕生後」,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要注意點什麼呢?「男怕生前,女怕生後」這句老話中的「生」字,指的是生日,即過生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的在過生日之前容易生病,或者是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而女的則容易在生日以後生病,或者是有什麼倒黴的事發生,當然,這裡主要是指上了年紀的人。
  • 有什麼含義?
    古人特別對一些關乎年歲的數字有很深的忌諱,比如36,45,66,73,84等數字,人們平時都不願提起,更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傳言。意思是燕地的人對於45歲十分忌諱,每當人們問年齡之時,或回答去年44歲,或回答明年46歲。傳言包公45歲時在陳州放糧,遇到劫匪,九死一生。古人忌諱45歲,就是避免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於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66,閻王要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