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個現象是否存在

2021-01-10 看看不一樣的風採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在中國民間幾乎盡人皆知,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老人們到了73歲和84歲的時候,就像是要經過生命中的一個坎一樣。

有些老人會挺不過生命中的這兩個年份,有些安然度過的常常也會生場病,好像啥事沒有的很少。所以就在民間形成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樣一句俗語。

有人說這一俗語的由來是從孔聖人和孟夫子開始的,說孔子去世時73歲,孟子去世時84歲,我覺得這一說法不靠譜,民間知道這兩人逝世年齡的太少了,但是知道這種現象的卻很多。

很多生理和醫學研究者也認為這種現象是存在的,特別是在農村,這兩個年份故去的人也比較多,據說一些醫院對治病和亡故老人年齡的統計也是如此。

有些地方因為這種現象還出現了一些風俗,為了防止老人在73和84歲的時候出現不好的情況,還會事先做出一些消災避難的辦法。

比如在河南某些地方,逢某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關口,其家中子孫要給老人早早的買條活鯉魚吃,因為鯉魚善於跳躍翻身,不是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嗎?

其寓意是老人吃了活鯉魚,命格方面「猛一跳」,就能跳過這個關口了;也有的地方是在當年春節的早晨,由女兒親自煮兩個雞蛋,悄悄拿到空曠無人的地方(有些地方是打麥場)滾幾圈,之後帶回家中讓老人躲起來吃掉,也是寓意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打滾般地過了關口。

這些風俗說起來就比較好笑了,其實也說明了這種現象是存在的,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至今並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有人說這是因為人類在生理上有11年一個周期的現象。

從73到84正好一個11年周期,我不知道這個說法從哪裡來的,哪個生理學家或者醫學單位研究出來的,除非有確鑿的科學證據,否則我是不相信的,再說如果按這個數字計算的話。

那麼,51,62,95等都屬於危險的年齡了,但實際上這幾個年份並沒有特殊現象。

也有人從易經所講的周期性去解釋,用什麼八卦推演梅花易數,雖然這些從某些角度去看有一定道理,但並非科學的解釋。

個人覺得這種現象應該從人的生命、生理、病理等運行過程去分析,大多數人活到這個73和84這樣的歲數時,從生理方面來說,其身體系統和器官已經運行幾十年,體內的各種系統和器官都已經老化,部分器官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

但是人體是一個綜合性的統一整體,某個系統和器官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人體全面的身心健康,導致人體整個生命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出現問題也就是情理之中的情況了。

再從心理上來看,人到了73歲時,人生大事基本上都已經完成,特別是在以前,這樣的年齡通常孫子都娶妻生子了,所以心理情緒上也會鬆懈下來,什麼都不在乎了,而這樣的心理也容易導致老人的身體發生變化,出現生病等情況。

如果老人能度過災劫,那麼心理上又會產生一種變化,覺得還是好好活著更好,所以在之後的年份中往往平安無事。

而84歲的年齡比較特殊,以前年代的人能活到80多歲的並不多,即便是現在平均壽命最高的日本人也沒有到達人均84歲,其實這也說明能活到80多歲的人的身體是真的好,不然就是保養和養生方面做得好。

但無論是哪種好,也是年齡很大了,身體系統和器官很容易會出問題,所以超過84歲都應該時時小心,畢竟現實中能活到95歲的人是很少的。

人生無常,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生命,73和84歲這兩個年齡段你的確應該更加注意一些,而關於這一現象的謎底,還是需要生物學家們去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經驗。

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就在官場生涯中過得如魚得水,最後能夠安享晚年,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名臣,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靠的就是他不僅懂得向高人低頭,也懂得向小人避讓,這就是他的處世智慧。

同時也完整地掌握了為官之道,不僅深得皇上喜歡,還深受百姓愛戴,這樣的官是在是太少了。

其實,曾國藩能有如此的成就,這其中的功勞,離不開馮夢龍寫的一本「奇書」——《智囊全集》。這是一本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的傳世佳作,聽說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讀過的名人可不少。

曾國藩,他曾經把這本智囊全集,「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可以說是夜夜品讀,從中獲取智慧,從而成了一代名臣。

大清兩代皇帝康熙、乾隆將它稱為「國之利器」,在治國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智慧,倍加珍愛,只準內部傳閱;不止前人將它捧讀,現代人更是將他奉為經典。

我們熟知的萬達總裁王健林,也將這本智囊列為書單,給萬達高層,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職場智慧!

這是一本什麼「奇書」,竟然有這麼大的魅力?這本書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字字猶如三尺利劍,將種種智慧收攬無遺。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難怪也有人說這套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智囊全集》最開始只是很普通的一本冊子,流傳至今,也出版過很多版本,但是由於古人都是文言文,並且沒有斷句,很多版本人們讀起來非常費勁!再加上有些版本沒有白話文翻譯,更沒有注釋,人們讀起來枯燥乏味。

因此建議大家看一看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還要馮夢龍對每個故事的評價,每一篇故事下面都有白話文翻譯,簡單易讀。

每一個故事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而是讓你哈哈大笑還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我常常沉浸於裡面有趣的,神奇的官場故事,還有民間故事中,有時候哈哈大笑,有時候驚嘆餘生,合上書籍,細細回味,原來這等智謀和智慧對於我自己是如此有用。

從書中學到的智慧,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不管你是買來自己看,還是收藏,亦或是送給朋友,都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啥?古人的人生感悟
    日落西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每個人也必然會面臨死亡,「生老病死」概括了一個人的一生,因而老百姓們也創造出了許多與年歲相關的俗語,像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是什麼?古人的人生感悟。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不注意可能會吃虧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73歲和84歲在民間被俗稱為 所以後世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一方面表達人們對二聖的尊重,另一方面覺得聖人都才活到這個壽命,自己能行麼? 其實,很多讀者可能已經猜到了,古代有數不清的術數、八字算命的書籍,這句話會不會跟術數有關係?小編查了一下,發現了這個俗語跟陰陽術數的關係。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一直以來有一句古話流傳甚廣——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來自己去。大多數老人活在這句話的陰影下,憂心忡忡。可能會有人問,這不都是封建迷信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會相信?可是一個個例子又在提示著我們,這仿佛不是一個簡單的迷信可以解釋的。那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是否真的有其科學依據呢。其實,有關七十三和八十四年齡的傳聞和我國一些歷史有關。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而且,古人非常喜歡做壽,他們將長方形的壽稱為「長壽」,而將圓形的壽稱為「圓壽」,並且賦予了「壽」字吉祥的內涵,中國傳統觀念的「五福」中「壽」也是排在首位,皆是古人對於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啥意思?說法怎麼來的
    農村裡有很多和生日相關的俗語,而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句就是這句這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很多農村的老人都聽說過,那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種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說一說這句俗語。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有科學依據嗎?
    事實也的確如此,古人用他們的實際經驗,讓現代人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我們對於先人說的話都是很尊重和相信的。有一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說,人在到這兩個年齡的時候,是要經歷大災大難的時候,而且一不注意就容易「駕鶴西去」。之所以會出現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兩大聖人就是在73歲和84歲去世的,他們分別是孔子和孟子。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什麼意思?為何忌諱這些數字?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老輩人過生日都是很講究的,很多人都是害怕過生日的。當然了這也和過去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農民也沒多少積蓄。而且過去農村裡辦喜事,各方面的開支不少,又不像今天的彩禮那麼高,以前吃酒席都是拿幾個雞蛋就行了,所以老輩人怕破費,也怕麻煩,一般都不過生日的。一輩子都沒過過生日的,在農村也有不少。關於過生日,農村裡也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男不三,女不四」就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過去也是在很多地方有這種規矩。那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提呢?
  • 為什麼老人總說七十三、八十四歲是人生兩道坎?依據是什麼?
    從小聽老人講得最多的數字,就是七十三和八十四,老人們總把這兩個年齡階段,稱之為「坎」,什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言下之意,似乎是這兩個年頭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死考驗。而且恐怕都是兇多吉少。老人對這兩個數字的恐懼,我們年輕人恐怕是難以理解。我們不禁產生疑惑,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兩個年齡段是難以跨越的坎?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依據是什麼?坎年的說法有道理嗎?
  • 古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是什麼意思?
    七十三,八十五。地獄之王不會帶走他。這兩個數字象徵著人類生活中的兩大障礙,他們都覺得這個年齡很容易死亡,所以非常可怕。這聽起來像是現代社會的迷信故事。事實上,流傳千年的老話一定有其根據。事實上,這兩年死亡的老人比例之大也證明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迷信。所以讓我談談這兩個數字背後的秘密。現代醫學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七到八年是一個周期。
  • 為何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到」?老人如何跨過壽命坎
    古人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古代的人們能夠長壽的都是很少數的,其中有兩位比較有名的長壽之人,一個叫做孔子,他是在73歲的時候離世的,而另一位更長壽,在84歲的時候去世的,他就是孟子。這兩個人,後來就被民間的人們編成了諺語,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 「七十三,八十四」說法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事實上,這是根據孔子和孟子的年歲算的。孔子活了73歲,而孟子則活了84歲。這也說明,孔子和孟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也從側面證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
  • 為何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收自己去」,老人最忌諱的兩個年齡
    只是現在曾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表示非常的惋惜。這裡為何要提曾仕強大師,那是因為曾大師曾經說過這句話,他根據《易經》的理論對人生進行的推算。雖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意義非凡,而且這裡還有一段不俗的經歷。
  • 七十三,八十四,老天不收自己去,農村老人經常說,到底是真的嗎
    現在年輕人有的,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俗語,其實我們細細琢磨就能感悟其中的意思。村裡老年人經常在一起聊天,都能聊到俗語:七十三,八十四,老天不收自己去。上學時候經常聽到,也不知道什麼意思?難道:七十三,八十四就人死了(去世意思)嗎?後來跟老一輩了解,中國人對數字很敏感,很忌諱。例如我們現在年輕人手機號碼尾號為8,9,6這樣的號碼,是代表幸運號,發財號碼。
  • 俗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信嗎?專家:在理,和這兩人有關
    就拿各地的一些俗話來說,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俗話(有些地方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幾乎是人盡皆知,經過專家論證,這句古話基本上可以說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那麼,這兩個年齡有著特殊的意義嗎?接著往下看。
  • 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有什麼常識麼,太漲知識了
    古人有個說法: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九十多歲與將近一百歲的兩個人相互約定,叫「相期以茶」,望能活到一百零八歲,即天年的這個折,這叫「茶壽」。  而天壽打個八折,九十六歲,是叫高壽。
  • 為什麼古人忌諱36,45,66,73,84等數字?有什麼含義?
    古人特別對一些關乎年歲的數字有很深的忌諱,比如36,45,66,73,84等數字,人們平時都不願提起,更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傳言。還有一種說法是36歲正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去世的年紀,古人思想認識中,連這麼有名的周瑜都逃不過36歲這道坎,何況自己?所以對於36這個數字更為忌諱,傳言在一些地方當人們年歲到了36時,並不寫成36,而是寫成351,以安其心,這正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心。45,與包公放糧有關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忌諱的是什麼?
    其實這句話中講到的數字都是年齡,這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句老話了,講的是各個特殊的年齡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就隨小編來仔細了解一下吧。36不提意思是人在到了36歲的時候,別人問起年齡千萬不要說。三十六歲應該是人正值壯年的時候,這個年齡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是人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應該是百無禁忌才對,這忌諱就出在古人對「九」這個數字的敏感上。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在講什麼?古人這樣說有根據嗎?
    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一般人看完還真有點懵,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聽老一輩人解釋過之後,不得不感慨他們的總結能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俗語究竟在講什麼吧。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裡的「五」「六」「七」「八」指的其實就是人的年齡,分別為: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