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每個人也必然會面臨死亡,「生老病死」概括了一個人的一生,因而老百姓們也創造出了許多與年歲相關的俗語,像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是什麼?古人的人生感悟。
73歲和84歲這兩個年齡與歷史上兩位有名的人有著很大的關係,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是孟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於公元前479年去世,虛歲是73歲,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於公元前289年去世,虛歲是84歲。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在歷史上有著很深的影響,因而在百姓心中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兩人的去世年齡自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古時能活到七十歲的人都是長壽之人,這也讓人民更加看重73歲和84歲兩個年齡坎。
「七十三、八十四」還與一個非常古老的發明有著很大的關係,這個發明就是「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也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歷來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來稱呼這六十個星宿神。
六十甲子的科學原理到現在還無法破譯,而不得不承認六十甲子在各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像中醫裡針灸取穴,講究子午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又和天幹地支的規律符合。
《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理論及四柱命理學理論也是從「六十甲子」中衍生出來的,探索了人體奧秘、預測、診斷、治療人體疾病的學問,「六十甲子」在年齡上指的是六十歲,六十歲後又是一個循環。
六十甲子在古時也能用來判斷吉兇,據道教經典記載太歲星君便是六十花甲子,七十三歲時到了「丁丑」年,「丁丑」為太歲,處在犯太歲的年齡,因而對於古人來說,這一年有頗多忌諱,安然過了73歲,心中也會安心很多。
待到84歲,處在「戊子」年,更是不詳,老人再經歷一次心驚膽戰。在科學研究上,生物學家推算出人類的正常壽命應在100歲以上,歷史上也不乏長壽的人,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養生之道。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大多的緣故,是古人對孔子和孟子兩位先人的尊敬,認為這兩人都沒能跨過這個坎,就更何況平凡人了?也是古人對於生命和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現在更加注重科學,也就很少有這種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