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啥?古人的人生感悟

2020-11-29 騰訊網

日落西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每個人也必然會面臨死亡,「生老病死」概括了一個人的一生,因而老百姓們也創造出了許多與年歲相關的俗語,像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講的是什麼?古人的人生感悟。

73歲和84歲這兩個年齡與歷史上兩位有名的人有著很大的關係,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是孟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於公元前479年去世,虛歲是73歲,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於公元前289年去世,虛歲是84歲。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在歷史上有著很深的影響,因而在百姓心中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兩人的去世年齡自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古時能活到七十歲的人都是長壽之人,這也讓人民更加看重73歲和84歲兩個年齡坎。

「七十三、八十四」還與一個非常古老的發明有著很大的關係,這個發明就是「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也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歷來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來稱呼這六十個星宿神。

六十甲子的科學原理到現在還無法破譯,而不得不承認六十甲子在各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像中醫裡針灸取穴,講究子午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又和天幹地支的規律符合。

《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理論及四柱命理學理論也是從「六十甲子」中衍生出來的,探索了人體奧秘、預測、診斷、治療人體疾病的學問,「六十甲子」在年齡上指的是六十歲,六十歲後又是一個循環。

六十甲子在古時也能用來判斷吉兇,據道教經典記載太歲星君便是六十花甲子,七十三歲時到了「丁丑」年,「丁丑」為太歲,處在犯太歲的年齡,因而對於古人來說,這一年有頗多忌諱,安然過了73歲,心中也會安心很多。

待到84歲,處在「戊子」年,更是不詳,老人再經歷一次心驚膽戰。在科學研究上,生物學家推算出人類的正常壽命應在100歲以上,歷史上也不乏長壽的人,流傳至今的也有不少養生之道。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大多的緣故,是古人對孔子和孟子兩位先人的尊敬,認為這兩人都沒能跨過這個坎,就更何況平凡人了?也是古人對於生命和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現在更加注重科學,也就很少有這種說法了。

相關焦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不注意可能會吃虧
    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73歲和84歲在民間被俗稱為「命坎」,也就是一個人的命關。 所以後世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一方面表達人們對二聖的尊重,另一方面覺得聖人都才活到這個壽命,自己能行麼? 其實,很多讀者可能已經猜到了,古代有數不清的術數、八字算命的書籍,這句話會不會跟術數有關係?小編查了一下,發現了這個俗語跟陰陽術數的關係。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一直以來有一句古話流傳甚廣——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來自己去。大多數老人活在這句話的陰影下,憂心忡忡。可能會有人問,這不都是封建迷信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會相信?可是一個個例子又在提示著我們,這仿佛不是一個簡單的迷信可以解釋的。那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是否真的有其科學依據呢。其實,有關七十三和八十四年齡的傳聞和我國一些歷史有關。
  • 古人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個現象是否存在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在中國民間幾乎盡人皆知,因為它反映了一種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老人們到了73歲和84歲的時候,就像是要經過生命中的一個坎一樣。有些老人會挺不過生命中的這兩個年份,有些安然度過的常常也會生場病,好像啥事沒有的很少。所以就在民間形成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樣一句俗語。
  • 農村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啥意思?說法怎麼來的
    農村裡有很多和生日相關的俗語,而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句就是這句這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很多農村的老人都聽說過,那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種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說一說這句俗語。
  • 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mào dié)」,這是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在古代他們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而且,古人非常喜歡做壽,他們將長方形的壽稱為「長壽」,而將圓形的壽稱為「圓壽」,並且賦予了「壽」字吉祥的內涵,中國傳統觀念的「五福」中「壽」也是排在首位,皆是古人對於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那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句話裡面提到的數字是指年齡,意思是一個人活到73歲、84歲便會遇上壽命關口,這就是人到暮年要過的兩道坎,一旦度過便能長壽。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什麼意思?為何忌諱這些數字?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老輩人過生日都是很講究的,很多人都是害怕過生日的。當然了這也和過去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農民也沒多少積蓄。而且過去農村裡辦喜事,各方面的開支不少,又不像今天的彩禮那麼高,以前吃酒席都是拿幾個雞蛋就行了,所以老輩人怕破費,也怕麻煩,一般都不過生日的。一輩子都沒過過生日的,在農村也有不少。關於過生日,農村裡也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男不三,女不四」就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過去也是在很多地方有這種規矩。那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提呢?
  • 七十三,八十四,老天不收自己去,農村老人經常說,到底是真的嗎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有很多的俗語,膾炙人口的故事,俗語在農村是老一輩老年人的口頭禪,俗語是通過幾千年的人們生活中,得出的經驗,風俗,實踐等。現在年輕人有的,根本不了解什麼是俗語,其實我們細細琢磨就能感悟其中的意思。
  • 為什麼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有科學依據嗎?
    事實也的確如此,古人用他們的實際經驗,讓現代人少走了很多彎路,所以我們對於先人說的話都是很尊重和相信的。有一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說,人在到這兩個年齡的時候,是要經歷大災大難的時候,而且一不注意就容易「駕鶴西去」。之所以會出現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我國的兩大聖人就是在73歲和84歲去世的,他們分別是孔子和孟子。
  • 為什麼老人總說七十三、八十四歲是人生兩道坎?依據是什麼?
    從小聽老人講得最多的數字,就是七十三和八十四,老人們總把這兩個年齡階段,稱之為「坎」,什麼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言下之意,似乎是這兩個年頭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生死考驗。而且恐怕都是兇多吉少。老人對這兩個數字的恐懼,我們年輕人恐怕是難以理解。我們不禁產生疑惑,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兩個年齡段是難以跨越的坎?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依據是什麼?坎年的說法有道理嗎?
  • 為何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收自己去」,老人最忌諱的兩個年齡
    只是現在曾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表示非常的惋惜。這裡為何要提曾仕強大師,那是因為曾大師曾經說過這句話,他根據《易經》的理論對人生進行的推算。雖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意義非凡,而且這裡還有一段不俗的經歷。
  • 古人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是什麼意思?
    七十三,八十五。地獄之王不會帶走他。這兩個數字象徵著人類生活中的兩大障礙,他們都覺得這個年齡很容易死亡,所以非常可怕。這聽起來像是現代社會的迷信故事。事實上,流傳千年的老話一定有其根據。事實上,這兩年死亡的老人比例之大也證明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迷信。所以讓我談談這兩個數字背後的秘密。現代醫學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七到八年是一個周期。
  • 為何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到」?老人如何跨過壽命坎
    古人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古代的人們能夠長壽的都是很少數的,其中有兩位比較有名的長壽之人,一個叫做孔子,他是在73歲的時候離世的,而另一位更長壽,在84歲的時候去世的,他就是孟子。這兩個人,後來就被民間的人們編成了諺語,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 「七十三,八十四」說法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事實上,這是根據孔子和孟子的年歲算的。孔子活了73歲,而孟子則活了84歲。這也說明,孔子和孟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也從側面證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
  • 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有什麼常識麼,太漲知識了
    古人有個說法:人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由此,民間便有個說法:即人們要「闖過七十三,越過八十四」。  其實就是說,到了八十四歲,您活到了天年的七折,很多人沒過八十四歲這個坎兒。
  • 俗話「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信嗎?專家:在理,和這兩人有關
    就拿各地的一些俗話來說,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俗話(有些地方也作七十三、八十四,還不死沒意思)幾乎是人盡皆知,經過專家論證,這句古話基本上可以說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那麼,這兩個年齡有著特殊的意義嗎?接著往下看。
  • 為什麼古人忌諱36,45,66,73,84等數字?有什麼含義?
    古人特別對一些關乎年歲的數字有很深的忌諱,比如36,45,66,73,84等數字,人們平時都不願提起,更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傳言。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這也是民間流傳的關於年歲的忌諱。
  • 農村俗語「門前遇破屋,家敗人心賭」這是什麼原因?
    在農村生活過得小夥伴們都知道,在農村老家一直流傳這很多俗語老話。有些俗語只是祖輩們經常說,但是不明白其中緣由。今天我們就來說上幾句農村俗語,看看你有沒有聽過,是否了解其中道理。一針不補,十針難逢衣服破了,本來一針就能撲上,偏偏懶得去做,大家都知道,衣服一但破開頭,口子就容易越來越大。等到一下子破開個大口子,十針都難補上。意思是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煩了錯誤,要及時改正。不能將錯就錯。要將功補過,不能一味的錯下去。就像我們的人生,發現自己走錯了路,要及時改正。我們發現錯誤就要及時改正,不要等問題更嚴重了,就來不及了。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忌諱的是什麼?
    其實這句話中講到的數字都是年齡,這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句老話了,講的是各個特殊的年齡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就隨小編來仔細了解一下吧。36不提意思是人在到了36歲的時候,別人問起年齡千萬不要說。三十六歲應該是人正值壯年的時候,這個年齡按照道理來講應該是人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應該是百無禁忌才對,這忌諱就出在古人對「九」這個數字的敏感上。
  • 農村俗語,「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一代代在田間辛苦耕耘的先人,通過細微的觀察和對事物認知的一種「解釋」!在漫長的歷史中,俗語的發展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農業種植,也包含了自然天氣!可以說,農村的俗語是一部記錄社會發展的編年史,畫盡了人事的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