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廣州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有126.4萬名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戶籍人口總數15.4%,預測2020年年底將達到180萬人。
與此相對應,全市共有養老機構158 家,養老機構入住人數約2.2萬人。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部146個,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約為1.25萬人。
重陽節前夕,記者來到廣州一家住有3000位老人的養老機構廣州壽星大廈,他們有為自己年輕一回的「樂活一族」,有賣掉房子買斷養老院套間的「時尚夫婦」,也有身患重病被迫住進養老院的耄耋老伯……
通過與他們的交談,記者發現,這些老人們的物質需求並不多,比較容易滿足,而精神上的孤獨、情感上的缺失,則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無奈歸宿
葉伯是廣州本地人,說到為何住進養老院,81歲的他重重地嘆了口氣:「無可奈何!」
七年前,葉伯的老伴因病去世,葉伯搬到兒子家住。「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多年前出國了,最近一次見面是前年春節。另一個兒子在廣州的一家公司上班,兒媳是小學老師,兩人都是早出晚歸。」
跟兒子住一起後,白天家裡無人做飯,老人只能去小區的一個茶居消磨時光。
兩個月前,葉伯因糖尿病病情加重坐上了輪椅,從醫院轉進了壽星大廈。除了糖尿病,他還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每天要吃六七種藥。說到病情,葉伯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來。
「誰不想三代同堂?我也是無可奈何。請保姆呢?我都請到怕了。」老伴去世前癱瘓多年,葉伯家先後請過十幾個保姆,沒有一個稱心。
養老院裡的飯菜量很足,而且定時定點送到床前。葉伯吃完早飯後,就去曬太陽、打麻將或看電視。自從他住進養老院,兒子、兒媳曾來探望過幾次,每次葉伯都急著趕兒子走,「他來一趟就要耗費一天,太耽誤事。」
樂活養老
70歲的孫姨和76歲的丈夫陳伯是養老院的「明星」,不僅因為他們能歌善舞,還因為當年他們與孫姨的父親同時入住壽星大廈,可謂「兩代同堂」。
十多年前,孫姨的母親去世,孫姨擔心年邁的父親待在家中睹物思人,心情低落,便和陳伯商量讓父親換個地方住。2000年,孫姨、陳伯和父親一起住進了壽星大廈。
「這裡的生活非常簡潔自然。我們花了九萬元買下這個套間,每個月再交一千多元管理費,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了。而且這裡只有『同齡人』,我們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無憂無慮。」孫姨對自己的養老院生活很滿意。
更為重要的是,壽星大廈附近就有一家醫院,「有些老人跟我說,如果不是住在這裡,得到及時治療,恐怕都死了好幾回了呢!」陳伯告訴記者。
「上午我倆去歌舞隊排練節目,一直排練到十點,下午陳伯就在家裡練唱歌,我進廚房做做飯,每天都像是在過節一樣。」孫姨說。「我們住在這裡,既為女兒們減輕了負擔,自己也不必再為帶孫兒而勞累。」孫姨說。
賣房養老
72歲的羅伯和68歲的朱姨今年一月份搬進壽星大廈,但朱姨原本並不打算入住,她只是想買下壽星大廈的套間作投資。「但是我們買下來後,決定自己搬進來住。」朱姨說。
羅伯和朱姨原來都是廣東粵劇院的粵劇演員,「以前住在碧桂園,四房一廳,其實也挺好,但畢竟不可能有人上門照顧我們,鄰居們也都是關起門來,『潮州二胡——自己顧自己』,到了這裡,大家都有來往,彼此關懷。」
但做出這個決定,不僅家裡子女不理解,親戚朋友也覺得愕然,「兒子勸了一夜,女兒還讓我倆搬過去和她同住。她可能覺得我們好悽涼,其實不是的。」朱姨說。
現在,朱姨每周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周一、三、五要教其他老人跳舞,周二和周六要教唱歌,周四要表演粵劇,剩下周日就是固定的家庭團聚的日子。
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羅伯就被查出患有鼻咽癌,七年前,朱姨也查出患有乳腺癌。「關鍵是老人不能有『等死』的自暴自棄的想法。」羅伯說。(記者 張林 實習生 趙陽歡 通訊員 楊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