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孤獨情感缺失 養老院成無奈歸宿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來自廣州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有126.4萬名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戶籍人口總數15.4%,預測2020年年底將達到180萬人。

  與此相對應,全市共有養老機構158 家,養老機構入住人數約2.2萬人。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部146個,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約為1.25萬人。

  重陽節前夕,記者來到廣州一家住有3000位老人的養老機構廣州壽星大廈,他們有為自己年輕一回的「樂活一族」,有賣掉房子買斷養老院套間的「時尚夫婦」,也有身患重病被迫住進養老院的耄耋老伯……

  通過與他們的交談,記者發現,這些老人們的物質需求並不多,比較容易滿足,而精神上的孤獨、情感上的缺失,則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無奈歸宿

  葉伯是廣州本地人,說到為何住進養老院,81歲的他重重地嘆了口氣:「無可奈何!」

  七年前,葉伯的老伴因病去世,葉伯搬到兒子家住。「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多年前出國了,最近一次見面是前年春節。另一個兒子在廣州的一家公司上班,兒媳是小學老師,兩人都是早出晚歸。」

  跟兒子住一起後,白天家裡無人做飯,老人只能去小區的一個茶居消磨時光。

  兩個月前,葉伯因糖尿病病情加重坐上了輪椅,從醫院轉進了壽星大廈。除了糖尿病,他還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每天要吃六七種藥。說到病情,葉伯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來。

  「誰不想三代同堂?我也是無可奈何。請保姆呢?我都請到怕了。」老伴去世前癱瘓多年,葉伯家先後請過十幾個保姆,沒有一個稱心。

  養老院裡的飯菜量很足,而且定時定點送到床前。葉伯吃完早飯後,就去曬太陽、打麻將或看電視。自從他住進養老院,兒子、兒媳曾來探望過幾次,每次葉伯都急著趕兒子走,「他來一趟就要耗費一天,太耽誤事。」

  樂活養老

  70歲的孫姨和76歲的丈夫陳伯是養老院的「明星」,不僅因為他們能歌善舞,還因為當年他們與孫姨的父親同時入住壽星大廈,可謂「兩代同堂」。

  十多年前,孫姨的母親去世,孫姨擔心年邁的父親待在家中睹物思人,心情低落,便和陳伯商量讓父親換個地方住。2000年,孫姨、陳伯和父親一起住進了壽星大廈。

  「這裡的生活非常簡潔自然。我們花了九萬元買下這個套間,每個月再交一千多元管理費,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了。而且這裡只有『同齡人』,我們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無憂無慮。」孫姨對自己的養老院生活很滿意。

  更為重要的是,壽星大廈附近就有一家醫院,「有些老人跟我說,如果不是住在這裡,得到及時治療,恐怕都死了好幾回了呢!」陳伯告訴記者。

  「上午我倆去歌舞隊排練節目,一直排練到十點,下午陳伯就在家裡練唱歌,我進廚房做做飯,每天都像是在過節一樣。」孫姨說。「我們住在這裡,既為女兒們減輕了負擔,自己也不必再為帶孫兒而勞累。」孫姨說。

  賣房養老

  72歲的羅伯和68歲的朱姨今年一月份搬進壽星大廈,但朱姨原本並不打算入住,她只是想買下壽星大廈的套間作投資。「但是我們買下來後,決定自己搬進來住。」朱姨說。

  羅伯和朱姨原來都是廣東粵劇院的粵劇演員,「以前住在碧桂園,四房一廳,其實也挺好,但畢竟不可能有人上門照顧我們,鄰居們也都是關起門來,『潮州二胡——自己顧自己』,到了這裡,大家都有來往,彼此關懷。」

  但做出這個決定,不僅家裡子女不理解,親戚朋友也覺得愕然,「兒子勸了一夜,女兒還讓我倆搬過去和她同住。她可能覺得我們好悽涼,其實不是的。」朱姨說。

  現在,朱姨每周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周一、三、五要教其他老人跳舞,周二和周六要教唱歌,周四要表演粵劇,剩下周日就是固定的家庭團聚的日子。

  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羅伯就被查出患有鼻咽癌,七年前,朱姨也查出患有乳腺癌。「關鍵是老人不能有『等死』的自暴自棄的想法。」羅伯說。(記者 張林 實習生 趙陽歡 通訊員 楊貴軒)

相關焦點

  • 朋友請聽好:子女送父母去養老院是沒良心?何炅心疼,謝娜無奈
    可見,在「送父母去養老院」的問題上,蘇瑤已經完全沒招。而另一邊的何炅聽著也十分心疼,但這一次,「萬能」的何炅老師基本也是黔驢技窮。何炅老師最終給到的建議,是讓蘇瑤嘗試拍一些養老院的照片,以此方法嘗試降低老人對養老院的牴觸感。總之,何炅建議的核心,就是要儘量和父母溝通,找到真正讓他們心中不安的因素。
  • 短視頻上的銀髮一族:因情感缺失轉向短視頻尋找寄託
    中老年群體現實情感缺失,轉向短視頻尋找寄託  「我生活上比較壓抑,沒有什麼興趣愛好,也沒有人能傾訴,和他(靳東)聊天,我體會到了被人關注、被人讚美、被人愛的感受。」假靳東事件當事人黃女士的一句話,道出了中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缺失。
  • 39歲程式設計師入住養老院怎麼回事?住養老院需要什麼條件 年輕人養老...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39歲程式設計師入住養老院怎麼回事?住養老院需要什麼條件 年輕人養老市場怎麼樣 39歲程式設計師入住養老院?39歲就想著養老了嗎?真實情況是什麼?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39歲程式設計師在養老院的生活是什麼? 古先生今年39歲,原本是一名網絡技術員。
  • 情感缺失是什麼?
    情感缺失指的是某一部分人群對世界缺乏安全感,他們主要表現在情緒經常低落,缺乏自信,有自卑感,不擅長交際,經常感到孤獨寂寞,並且伴有狂躁心理。他們處在社會邊緣,也被稱作邊緣性人格,是缺少關愛的人群。情感缺失的人一般警惕性很高,多疑,而且比較聰明,從來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身邊最親近的人。
  • 情感原生態揭秘:人一旦情感缺失,這幾種特徵令人頭皮發麻?
    一旦人情感缺失,將會有怎樣的體驗呢? 其實情感缺失在我看來更屬於心靈上的孤獨,可以表現為以下形態。 缺乏共情能力:很難感同身受他人的笑點或者是淚點,更甚至面對親人的去世,在其他人哭成一條狗的情況下,自身卻流不出一滴眼淚。
  • 為什麼老年人都愛過端午節?都與龍文化有關
    年輕人吃粽子,喜歡各種新奇的口味,這幾年也出現了不少所謂的「網紅粽子」,但是老年人吃粽子給你個偏愛「老派經典」。但這裡要多說一句,端午節老年人吃粽子,注意保護腸胃。端午節,粽子好吃也不能吃太多1、老年人儘量少吃肉粽子粽子口味上可以分為兩類,北方人喜歡吃甜、南方人喜歡吃鹹粽子。
  • 「孩子都是高學歷,養老院卻是我的最後歸宿」老人悲情反被指矯情
    直到前幾年,李大爺生病住院,李大娘自己在醫院照顧,兩人兒子都說工作忙沒時間回來,老兩口才深深地感到從情感上對孩子的需要,尤其是看到其他老人兒女繞膝,心裡更是難受。其實,那時李大娘身體還好,一個人也能照顧李大爺。再說,兩人有退休金,也能請得起護工。但人總是這樣,會攀比,生病的時候又最脆弱。
  • 2017.08:養老機構老年人精神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劉昊等)
    梁義柱(2013)認為在當前社會化養老機構中,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的真實需求認識不夠,老年人的需求只有老年人自己才能了解,沒有經過細緻的調研和分析,工作就很難到位,精神養老意識不足[3]。秦澤華等(2011)通過對長沙某敬老院的調查發現,老年人對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滿意度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如孤獨寂寞、不喜歡與人交流等[4]。三是養老機構老年人精神生活改善措施方面。
  • 老年大學別樣精彩 解碼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是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解碼·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關注各地發展老年教育、繁榮老年文化、加強老年人精神關愛方面的探索。
  • 兒女雙全卻住進養老院,7旬老人無人養老,原因現實又無奈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漸漸老去,缺失了勞動能力,身體也是漸漸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們反哺,照顧年邁的父母,這是傳統,是責任和義務。
  •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現實中的老年人問題令人堪憂
    社會步入老齡化以後,關於老年人的相應問題就會突顯出來,而生老病死又是自然規律,因此,現實中的老年人問題確實令人堪憂。最現實的養老問題。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如此眾多的老年人,養老應該是個非常現實的大問題,不管任何情況,要切實保障近3億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情。
  • 情感自信的缺失
    在情感自信和安全感的缺失中長大,卻不知道這些感受從何而來,不得不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獲得這些東西。努力去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從別人身上彌補過去未曾在父母那裡得到的肯定和價值感,會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情感自信的缺失已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夫妻關係。
  • 中國養老服務市場不斷提升 讓老年人的生活有滋有味
    希望相關機構緊跟老年人養老服務消費需求的變化,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產品服務,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好的養老院,比自己家住著都舒服」下午3點半,冬日陽光暖。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國投健康長者公寓,鮑大爺坐在靠窗戶的一張桌子旁,一邊曬著日光浴,一邊打開話匣子,聊起住進這家養老機構前前後後的故事。
  • 76歲老太哭訴:去了兒女家住後才發現,養老院才是最好的歸宿
    安女士/76歲我有一對兒女,今年76歲,和兒女住在一起這2年,說實話,我寧可去養老院住,也不想兒女同住。我這對子女,從小就被我教育的很好,而且很有出息,學習成績都很優越,直到現在他們也結婚生子,也有自己的事業,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 ...老年人 受訪者 徵婚 中老年人 相剋 主因 子女 屬相 生辰-上海...
    除了身體健康和生活保障,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近日,一項針對6萬餘名「黃昏戀」人群的調查報告顯示,老年人在尋找另一半時最重視對方的生辰八字和生肖屬相;而超過三成以上的受訪者坦言,對性的渴望是促使其尋找「黃昏戀」的主因。
  • 《幸運是我》:「假親人,真親情」背後是情感缺失和對溫暖的渴望
    主要講述了工作不得志、生活窘迫、尋求生父遭拒的浪蕩青年阿旭因一盒雞蛋而結識了孤獨老人芬姨,並利用「計謀」住進芬姨的老屋,於是,生活落魄的年輕男子和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獨居老人,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個人成為了臨時室友。在摩擦鬥嘴、遷就磨合中彼此理解、相互溫暖,彼此成了冰冷都市裡幸運兒。電影《幸運是我》於2016年8月26日內地上映,同年9月8日香港上映,內地的票房低的可憐,排片率不到1%。
  •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的孤獨你體會到了嗎?
    其實蘇軾也會孤獨寂寞,也會哀傷惆悵,也會有難以釋懷的情感。文人對世界的感觸,總是超乎常人的細膩,蘇軾更是如此,他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蘇軾的仕途不怎麼順利,一生要麼被貶,要麼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宋朝吸取前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對於地方防備極為重視,表現出來的政策就是,地方官三年一調換的制度,目的就是防備地方官在當地紮根太深,尾大不掉。
  • 不妨看看北京泰和養老院
    近年來,伴隨獨生子女父母逐步步入老齡,社會化養老需求和老年人消費需求逐年增加,也由此產生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以及國家政策越來越提倡與支持養老行業,老人及其家屬也對養老院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現在的老人對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越來越大,也因此很多養老機構應時而生。
  • 大多數人屬於精神孤獨,沒有精神依託,特別是這幾個星座
    白天嬉鬧,夜晚孤獨,特別是一個人面對突發狀況之時,真的很無奈,一顆安靜的心和不停地腳步,不停地遇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流逝自己的思想,不停的更新自己的記憶,孤獨是自我,思考著孤獨的靈魂,如若懂得,峰迴路轉便是柳暗花明,如若懂得,月缺月圓亦都是風景,如若你懂,那麼一個人的路途,也有溫暖和詩意,但是你內心還是缺少一個精神依託,缺少一種歸屬感。
  • 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情感嚴重缺失
    原創 作者:老劉說說故事 原創作品 抄襲必究 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情感嚴重缺失 經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她情感嚴重缺失,要多注意: 一、愛埋怨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