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磕頭習俗的由來是什麼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過年磕頭習俗
如今仍盛行過年磕頭習俗的要數山東了。
聊城:
大年初一要給整個村的長輩磕頭,出去磕頭一般是一大家子人一塊,年長的、輩分高的在前面,小輩兒的在後面。
德州:
大年初三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完中午飯,女兒、女婿就要去親戚家拜年,拜年方式很傳統,要對長輩行跪拜大禮。家裡的男性要四處磕頭拜年,過一個年要去十幾個村子拜年,從初一到初七,基本無間斷。
青島:
青島東鎮曾流行過「壓歲錢」順口溜:「東鎮過年,家家拜年,小輩磕頭,老輩分錢。」老臺東,大年三十午夜飯後,晚輩要給長輩叩頭,長輩要給晚輩分錢。
老人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激勵子女的一種民俗活動,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