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併購必漲」時代落幕記:七年大數據還原A股趨勢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逢併購必漲」時代落幕記:七年大數據還原A股趨勢,民企高管何以應對「重組做大」難

2014年,作為併購市場井噴之年,A股發布的併購案例超4450起,披露交易規模1.56萬億元,涉及上市公司超過1783家。

諸多財富故事由此產生。

北生藥業重組借殼斐訊通信技術,轉型智慧城市,年內最高漲幅突破291%,松遼汽車收購耀萊影城,連拉十餘個漲停……

七年彈指一揮間,故事卻已然不再。

在經歷了2015年、2016年的「狂飆」,2017、2018年的收緊,和2019年的消化後,2020年的併購市場迎來了截然不同的局面——這一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交易的活躍度陷入了七年來最低谷。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2020年,無論交易數量,還是成交金額,都創歷史新低,也缺乏具有創新性的交易方案,借殼上市等傳統上市手法幾乎「絕跡」,併購重組所帶來的「造富」效應也日漸式微。

2020年A股市場完成併購重組交易合計114起,涉及金額5666.91億元,相比於2014年的427起併購重組交易、10874.4億元交易金額,近乎斷崖式下跌。

而一個更為明顯的跡象是,隨著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快速鋪開,新興產業逐漸淡出併購市場,整合式重組漸成主流,百億級規模併購重組大多瞄準傳統產業。

本報梳理的另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已完成的114起併購重組交易中,僅16起涉及新興產業,相比2014年併購重組高峰期,年內完成的427起併購重組交易中就有160起涉及新興產業,當前新興產業在併購數量及市場份額中均大幅下滑。

「併購重組也講溢價,但當下新興產業估值普遍上行,對於併購方來說,價格較高的資產吸引力當然下降,這是資本市場的常態,當股市估值整體偏低時,產業資本併購會更加活躍,而股市估值整體偏高的時候,金融資本更加活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受訪指出。

重組趨向傳統產業

「沒有好的資產」,「如果有好的機會,我們會考慮」、「公司不會再大規模併購擴張新業務,而是聚焦現有主業」……

這是大多數上市公司高管在面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詢問,是否有併購重組打算時給出的回答。

在經歷2017年併購重組大幅收緊後,A股併購市場活躍度開始斷崖式下跌。

本報統計數據統計,自2014年併購重組市場出現高峰期以來,年度上市公司完成併購重組交易數逐年下滑,已從2014年的427起下滑至2020年的114起,降幅接近三倍。

上市公司主動籌劃併購重組交易的活躍度也越來越低。

記者統計,2020年,A股上市公司作為買方參與的重大重組事件合計僅210起,其中已完成或在正常推進中的則為152起。而在併購重組積極性最高的2015年,這一數據則分別為345起、282起。

期間,2020年A股已完成的超百億元的併購重組交易有16起,在2014年至2020年七年的數據中處於中等水平,期間併購重組超百億規模的交易數量2014年的最高19起,和2018年的最低13起。

其中,2020年併購重組金額最高的案例為招商蛇口與前海投控共同增資前海自貿投資。

根據公開資料,招商蛇口控股子公司招商前海實業,以持有的招商馳迪100%股權向前海自貿投資進行增資,前海投控以持有的前海鴻昱100%股權對前海自貿投資進行增資。同時,招商前海實業以部分現金向前海自貿投資增資。完成後,招商前海實業和前海投控均各自持有前海自貿投資50%的股權。此次交易涉及總金額高達1458億元。

從這一案例上,可以顯著看到2020年併購重組市場的特點——傳統行業、國資背景成最活躍的元素,新興元素逐漸「退出」重組市場。

2020年已完成的114起併購重組交易中,僅16起涉及新興產業,佔比14.04%,同比2019年22.92%的市場份額下滑近一倍,相較於2014年高峰期37.47%的市場份額則存在更大落差,可見當前併購重組市場傳統產業化趨勢顯著。

具體來看,2020年併購重組大多瞄準食品、化工、建築、金融、有色等傳統產業。

例如,新奧股份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作價258.4億元收購新奧能源32.81%股權,實現天然氣全產業鏈整合;東方能源作價151.12億元收購資本控股、國網英大作價143.98億元裝入置信電氣為公司帶來金融資產;華菱鋼鐵作價104.66億元定增收購華菱湘鋼、華菱漣鋼、華菱鋼管、華菱節能四家公司股權。

「一方面是監管環境變化,市場對於高估值、高溢價和跨界併購非常謹慎,新興產業優質資產想上市,完全可以走IPO通道;另一方面,很多民營企業也沒錢做併購。」華南一名前上市公司高管受訪指出。

造富「光環」褪去

2020年3月25日,上海萊士以132.46億元完成對西班牙基立福下屬子公司GDS45%股權收購。

這是當年為數不多的民營上市公司收購新興產業的案例。

但值得一提的是,該方案從2018年開始籌劃,曾多次修改方案,在2019年3月7日確定最終方案後,股價僅迎來一個漲停板。

猶記得2013年上海萊士併購邦和藥業,2014年併購了鄭州萊士及同路生物,之後又收購浙江海康等資產時,公司股價一路狂飆,股價從2012年底14元/股左右一路飛漲至2015年最高的94元/股(除權價),總市值一度突破千億。

這並非個例。

2020年,A股市場披露了多家新興產業併購案例並未出現較大的「水花」。

如當年7月披露定增收購瀚暉製藥49%股權的海正藥業,方案落地後僅三個漲停就快速回落;6月宣布定增收購東風馬勒50%股權,上海弗列加50%股權及東風湯姆森50%股權等9家公司股權東風科技,方案出爐次日股價僅上漲4.16%;3月宣布定增收購無錫宏仁100%股權的宏昌電子,僅出現兩個漲停板……

這些景象與五六年前動輒十餘個漲停,「逢併購必大漲」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

事實上,從本身併購標的來看,「炒熱點」併購在A股市場迅速降溫。

猶記得2014年-2017年,「跨界併購」、「熱門概念」幾乎是上市公司收購資產的「標配」,往往也引發一輪瘋狂的股價炒作,遊戲、網際網路、傳媒影視等,是上市公司最為熱衷的併購領域。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14年年內完成的427起併購重組交易中,有160起涉及新興產業,佔據市場37.47%的份額,涵蓋計算機、生物醫藥、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等產業;2015年新興產業所佔市場份額也不低,在完成的298起併購重組交易中共有109起涉及新興產業,佔比36.58%,覆蓋產業與2014年相對一致。

但回歸2020年的併購市場,新能源、光伏等年內被熱捧的新興產業絲毫不見身影,僅少數「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被裝入,涉及企業僅16家。

「這是市場成熟的表現。」業內人士評價。

「本身就不應該因為併購而大幅度提高市值,因為併購尚有一定風險,併購也不是必然成功。當下資本市場更加關注的是賽道,也就是產品,只有當產品擺在面前,投資人才會趨之若鶩。而從併購到形成新的產品,往往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盤和林說道。

整合難成「攔路虎」

儘管早在2019年,重組新規落地,解除了早前不少併購重組相關限制,創業板借殼也已然放開,但一年半時間裡,併購重組市場卻市場未回復活躍,創業板首單借殼也遲遲不見破冰。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解到,上市公司對併購重組積極性不高或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註冊制下新興企業上市路徑逐漸通暢,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前期市場非理性重組遺留諸多「後遺症」,「整合難題」使不少上市公司望而卻步。

2019年,科創板註冊制改革正式開閘,早已吸引了諸多新興產業公司上市。

截至2021年1月15日,合計有217家科技公司登陸科創板,總市值合計33590.57億元,平均市盈率94.55被,總受理企業更是突破535家。

2020年8月,創業板註冊制正式落地,截至目前IPO受理企業也高達543家,其中已有82家註冊生效,大多數實現上市。

華南一家中型醫療製造行業上市公司高管就對記者表示,由於上市道路通暢,其看中的優質併購資產更偏向於走IPO渠道,選擇自己上市,這並不利於行業併購整合。

而面對已經完成併購重組的企業,順利整合實現提質增效則是另一個更為宏大的命題。

華南另一家早前完成重組的創業板製造業高管則對記者直言,其對公司治理與融合過程中,感觸頗深,市場很多併購案例,在業績對賭完成上市公司接管之後,都出現各種問題,導致併購失敗等情況。

「比如說業績對賭,在對賭期沒法介入太多對標的公司管控。首先是業績承諾方覺得上市公司幹預經營(特別是跨界併購),對賭若不完成,容易扯皮。其次是容易排斥上市公司派出的管理人員,不讓實際參與經營管理。」該高管說道。

在其看來,市場上不少併購重組交易中,業績承諾方為了完成業績,往往只考慮企業短期規劃,忽略了長遠發展。

這顯然對上市公司後面接管不利,為了完成業績,許多公司容易想盡各種辦法。基於這些原因,基於穩定股價等考慮,上市公司與業績對賭方容易「同流合汙」。

「說到底還是要上市公司自身基礎好,質量高。建議監管部門優化政策,進一步加強指導培訓。或在審批環節多走進上市公司進行了解。讓併購能夠促進上市公司更加健康發展,做強做大。」該高管說道。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國智慧教育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分析 在線教育併購潮...
    2019年中國智慧教育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分析 在線教育併購潮加速線上線下融合  2019-12-26 15:32:49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E6630G0
  • 逢節必漲成定律?農民留意這些商品大概率會漲價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
    據相關媒體報導,國盛證券1月5號的研報指出,伊利和蒙牛兩大品牌將對旗下白奶產品進行3%到5%不等的提價。對此有不少消費者也都在抱怨,「生活越來越難,未來自己還能吃得上什麼呢?用得起什麼呢?」臨近年關,這幾類商品大概率會漲價,農民應早做打算,避免「吃虧」事實上,針對生活用品的上漲,大家應該理性的去看待。
  • 「時代中國行」廣州熱議海外併購:面對誘惑要做足功課、保持初心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中國行」廣州熱議海外併購:面對誘惑要做足功課、保持初心時代周報記者 戚展寧 發自廣州11月30日,廣州,「併購影響力·時代中國行」 2019上市公司併購城市巡迴論壇壓軸登場,為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副總及董秘和投行中介機構人士帶來一場盛宴,本次活動的主題為「海外併購的流程與法律風險」。
  • 為什麼說2020是科技併購好時機?|甲子光年
    今年3月,泰合資本發布了一篇文章,判斷「中國併購市場即將進入一個新常態」,作者是今年剛宣布加入泰合、負責併購與戰略交易的管理合伙人陳治平;華興稱併購團隊「忙得不可開交」;而另一家FA機構的一位朋友則告訴我們,去年他一共做了2個併購案,今年第一季度就做了3個。宏觀數據進一步顯示,中國一級市場的「併購好時機」正在到來。
  • 大數據時代,檔案數位化的前景的展望,意義與內涵是什麼?
    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而大數據的出現也推動了數位化趨勢的穩步前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數位化技術已經出現,其中「檔案數位化」作為檔案管理為數不多的高效方法,它的前景與意義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吧。
  •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何意?19年能碰上嗎?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何意?19年能碰上嗎?2018已經過去了,隨著一月一日零點鐘聲的敲響,我們換上2019的日曆,進入了新的一年。但嚴格來說,對於中國人來說,過春節才算真正的過年。在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人們還不能夠提前掌握天氣情況,農民也能夠準確及時的了解天氣的變化,這就要講到我們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了。人們通過對節氣的判斷和自然環境的觀察,能夠預測出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那麼這二十四節氣其實每一個都意味著天氣的變化,通過這個變化農民們就能夠掌握這一年糧食的收成,可謂是幫了他們大忙。中國古代用的是天幹地支紀年法,後來為了同國際接軌才開始使用公元紀年法。
  • 2019併購市場年度盤點,全年交易額下滑20%
    來源:投資界來源 | 清科研究中心2019年中國併購市場延續了降溫趨勢。從清科數據來看,中資國內併購和境外併購的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一方面企業普遍仍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可用於實施併購的資金量受限;另一方面海外對中國企業技術收購的監督審查依然嚴格。
  • 顧理平:整合型隱私: 大數據時代隱私的新類型
    數位化時代,人們已經處在「數位化生存」狀態,一切都離不開數據,即使社交行為也是「數位化交往」,因此,關於個人的海量數據到底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以何種方式加以整合,當事人一無所知,也無法防護,這就令隱私權受損的概率大增。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隱形性和隱私追求的「不為人知」是有本質差異的。隱私就其基本屬性而言是隱私主體主觀要求相關信息「不為人知」,而整合型隱私特點中的隱形性是指隱私主體主觀未知。
  • 2018海外併購逾1800億美元 日資再啟「爆買」模式
    多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日資的海外併購2018年創下了歷史新高。數量與規模均創新高路孚特(Refinitiv,原湯森路透金融與風險業務)向21世紀經濟報導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海外併購總規模將近1850億美元,交易數量達到814筆;而2017年的數字分別為654億美元和782筆。
  •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怎麼解釋?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怎麼解釋?恍恍惚惚,人們就進入到了2019年之中,可能很多人都停留在18年滿滿的收穫與喜悅中,當然對於過去的一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不論開心悲傷與否,大家都應該向著更好的明天看齊。
  • 俗語:「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啥意思?今年有何特殊
    到了明朝時,以那時的技術手段,已經很難做出什麼完善了,於是劉伯溫在《授時曆》基礎上(實際上就改個名)向朱元璋進獻了《大統歷》,這就是明朝的曆法。明末,科學家徐光啟主持編修新曆法,經過四十多年實測,結合西方天文知識編纂出《崇禎曆書》,但未及頒行明朝便滅亡了。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後一次大改革。
  • 「七年之癢」不再 女性對低質量婚姻容忍度更低
    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女性敢說離」特徵明顯法官析因  女性對低質量婚姻容忍度更低  □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晨  本報記者  劉子陽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離婚糾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7年,全國離婚糾紛年度一審審結案件量基本持平,2017
  • 雅虎時代的終結:曾經的網際網路巨人親手「埋葬」了自己
    對比雅虎2000年巔峰期超越1300億美元的市值,賣掉核心資產後又改名,標誌著雅虎時代徹底終結。這家曾經創造了網際網路經濟奇蹟的偉大公司,命運由此告一段落。雅虎從開始的網際網路神話到衰敗的落幕,不禁讓人唏噓不已。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定位模糊,方向迷失從一開始,創始人楊致遠和大衛·費羅並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在雅虎內部沒有形成靈魂作用。和其他網際網路巨頭不同,雅虎沒有清晰的價值觀。最開始,雅虎本質上是一個內容搜索公司。
  • 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專業成長
    一些教師直接照搬線下課堂,盡力保持與平日課表一樣,與學校課堂同步,未能在大數據驅動下重構教學邏輯,違背了在線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 筆者無意於測評和重新界定在線教學的功效,只是希望本文能夠為大數據時代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一些思考與借鑑。
  • 小公司向大公司的併購程序是怎樣的,併購程序如何進行?
    ,企業併購可以擴大企業運營規模,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那麼小公司向大公司的併購程序是怎樣的,併購程序如何進行?  網友諮詢:  小公司向大公司的併購程序是怎樣的,併購程序如何進行?    四川頂泰律師事務所高超剛律師解答:  小公司向大公司的併購程序:
  • 逃離庚子年:把握時代的三次機會
    除了「喝酒吃肉」,下一群跑贏時代的人會是誰?作者:顏宇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全文共 5287 字,閱讀需要 11 分鐘—————— BEGIN ——————2020年的倒數第四天,《紐約客》發布「The Plague Year」(大災之年)。
  • 中國潮流元素地圖——大數據圖說潮流趨勢
    聯商網消息:」流行趨勢無疑是一雙隱形的翅膀,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好流行趨勢,將對市場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而根據市場規律,流行趨勢是上遊市場帶動下遊市場。3月23日,國內最大的B2B平臺阿里巴巴1688.com舉行夏秋訂貨會,在訂貨會上,1688聯動時尚設計資訊機構POP-FASHION對2015年夏秋潮流趨勢進行了預測。
  • 逃離庚子年:把握時代的三次投資機會
    2020年的倒數第四天,《紐約客》發布「The Plague Year」(大災之年)。這篇長文盡力還原了美國如何面對新冠疫情,年初隔岸觀火,春季篤信能夠控制,直至大流行來臨,失業率飆升,股災爆發,印鈔水閘大開,接著華爾街悄然讓財富發生大轉移,美股在年末創下新高。這場疫情下的種種「小事」,共同組合出來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大問題:災難之下富人越富,為什麼成了刻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鐵律?災難與財富,向來都是共生的。
  • 「起名通」—大數據時代的起名新革命
    14年來專注於個人、企業起名解決方案的設計,以及行業標準化體系的樹立,倡導「陽光起名」與「起名新革命」,致力於用現代科技,引領傳統而古老的起名行業全新升級到「大數據起名時代」,已經為全球至少百萬量級的家庭與企業提供了專業服務, 專業、專注、專心地打造深受信賴的「華人起名服務第一品牌」!
  • 愛分析·中國數據智能應用趨勢報告
    ,進入了數據智能應用的時代。數據智能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二. 數據中臺支撐數據智能落地三. 數據智能應用趨勢展望結語關於愛分析法律聲明1.在應用場景方面,臨床操作與研發是數據智能最有潛力的應用方向,例如基於用戶健康數據以實現健康管理;整合臨床數據和基因數據實現癌症風險評估、預防和治療;基於大數據預測治療效果降低花費。除了臨床決策以外,基於大數據還可實現計算機遠程監護以進行慢病管理,以及利用大數據預測流行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