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籌備9年的動畫電影《龍在哪裡?》在中國上映。「如果早幾天來採訪,可能我的狀態和對未來電影的期待會完全不同。但是現在,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這是《龍在哪裡?》上映一天之後,旅美馬來西亞籍華裔導演胡陞忠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吐露的心聲。
《龍在哪裡?》是胡陞忠的導演處女作,但胡陞忠已經在電影行業浸淫許久。胡陞忠與今年創下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捉妖記》導演許誠毅一樣出身好萊塢,都曾經是供職於夢工廠的同事。胡陞忠曾在好萊塢操刀《貝奧武夫》、《蜘蛛俠》等好萊塢大片的特效工作,也曾憑藉《詭絲》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憑藉《劍雨》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章子怡、王力宏 、光良 、江美琪等明星加盟的配音陣容,亦足見其圈中人脈。
暑期檔《捉妖記》和《大聖歸來》的成功無疑給過胡陞忠信心,然而電影上映首日,6%的排片和252萬的票房令滿懷期待的導演感到懊喪。並非對自己的影片沒有信心,但相近檔期內《頭腦特工隊》、《小王子》、《名偵探柯南》、《精靈旅社2》等動畫電影在院線上的強勢地位令胡陞忠對於「逆襲」也不抱太大期望。
胡陞忠。 CFP 資料圖
談市場,胡陞忠是沮喪的,「這部電影真的讓我從一個特效製作人員一步一步具體地轉型成了一個直面市場殘酷的導演和製片人。」而談及作品本身,胡陞忠還是表達了對這部讓他「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作品的鐘情,「我在好萊塢,做各種各樣的IP電影,領著高薪,攻克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可是始終不覺得那些人物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但是這次我做十二生肖,或者我相信田曉鵬他們做大聖,那種認同感和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理工男寫劇本算日子,把電影看作工程作為電影人,胡陞忠有另一重特殊的背景——出身地道的理工科。就讀於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圖形渲染研究院,獲得工程物理與計算機圖形學三個學位的胡陞忠至今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地道的理工男。
不過理工男也有一顆文藝心,一面攻讀頂尖常春藤大學的前沿科技學科,胡陞忠一面還在大學裡輔修了舞臺化妝和電影專業。「我其實一直喜歡創作,不過以前不知道原來創作也可以養活自己,就只是當做愛好。」
理工男從小生長在一個非常傳統的華人家庭,父親雖然因為車禍半身癱瘓,但依然在輪椅上教胡陞忠打拳、寫書法。耳濡目染對傳統文化的著迷,令胡陞忠萌生了想要創作一個關於中國神獸故事的想法。
「最早我是對龍的九個兒子更有興趣,我還專門給甪端寫了個故事。但是當時我在美國,考慮到這些形象要讓西方人接受,前面要花太多筆墨做介紹和鋪墊了,就想直接從龍這個大家都沒見過都聽說過的形象入手。」胡陞忠說,「龍是十二生肖裡唯一一個不存在的動物,但很有可能以前它是存在的,只是半路消失了。為什麼會失蹤呢?龍失蹤以後,生肖要重新進行一次賽跑,會發生什麼變化呢?」這些是胡陞忠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
問他理工男做導演有什麼不同,他說,可能對於理工科背景的人來說,看待故事不會那麼天馬行空,想到哪說到哪,「邏輯性和結構性是非常被強調的部分,整個電影會被當成一個工程,各個環節都要很精密。」
舉例來說,在設想《龍在哪裡?》的故事背景之初,胡陞忠對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做了大量研究,他在兩岸三地買了大量關於記載生肖文化的書,其中最早關於生肖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而關於龍的描述到500多年前的明朝都還有。按照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關係,龍在地上消失的日子,在天宮裡對應的時間,都是算過的。「可能我研究生肖的很多方法都會用到科學的方式。」胡陞忠說。
對於身份認同和文化缺失的焦慮是潛意識裡的除了生肖排名的傳說,胡陞忠還進一步構建了生肖和人的關係。「中國有許多古書記載了生肖和命理的關係,那個具體地表現到電影裡並不好看,但生肖和人一定是有關係的。」 而電影的設定中,失去了龍的十二生肖將面臨重選,而如果生肖重選,人類的生肖性格也將全盤改變。除了龍,電影裡還有個反派角色是「鳳」,而「鳳」在電影裡「瘋了」。
在一系列動物一面急急忙忙地奔走,一面疾呼「龍不見了,龍去哪裡了」的畫面中,其中關於一個旅居西方的華人對於中國文化逐漸消解以及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焦慮似乎顯而易見。胡陞忠也表示這並非一部只是拍給小朋友看的低幼動畫,其中有許多給現實和成年人的關照。
當然關於文化缺席和身份認同的主題並不是刻意安排的。「創作上肯定預設的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其中的那些焦慮一定是在潛意識裡帶出來的。」胡陞忠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在美國的馬來西亞華裔」這樣的身份,「我從小長在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融合的國家,其中也有一些不公平的法制。我的家庭讓我受到非常中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在國外大家都覺得我就是一個中國人,但是我來到中國入關的時候走的是外國人的通道。這本身就很混亂。」
胡陞忠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小時候儘管學習中文,但長大後依然完全是洋派的作風,對母語也不再熟悉。小一些的兩個女兒,哈韓哈日,令胡陞忠既高興又傷感。「在美國能哈韓哈日,至少證明東方的文化是會被這邊關注到的。可是我多希望她們『哈中』,可是中國沒有像日韓那麼強勢的主流文化可以影響到她們。」
擁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胡陞忠認同未來全球文化會更加融合併趨於大同,但正因為如此,關於過去的回溯才應該更加涇渭分明。「全世界的文化融合是好事,這樣以後分歧和糾紛都會更少。但融合的是未來,關於過去的文化是要強調保留的,當你遇到外面的人,你用來強調自己身份的肯定是傳統的東西。」
在中國的環境裡完成,就是最大的驕傲「每一個做電影的人,都肯定想完成自己的作品。」這是胡陞忠回到中國創作《龍在哪裡?》的原因。最初,從自己的技術專長出發,胡陞忠想做的是正如《捉妖記》一樣真人和CG動畫結合的特效電影。而當時中國的電影工業尚未成型,那樣的電影類型在中國既無成功經驗,也沒有足以擔當的技術團隊。
2009年,胡陞忠為章子怡操刀《非常完美》的特效,結識了一批中國的片方,當時《麥兜》、《喜羊羊》的大電影在市場上創下動畫電影的佳績,讓中國片方們相信動畫電影的機遇正當時。懂技術的胡陞忠就這樣被片方說服了,將拍真人特技電影的初衷改成了製作一部純動畫。「事實上,特效結合真人才是我的特長和專業。老實說,我現在有點後悔沒有按照一開始的設想來。」
《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和胡陞忠原是夢工廠的同事,在電影上映前兩人一直保持溝通。胡陞忠告訴記者,《捉妖記》上映前,許誠毅也對票房誠惶誠恐,怕市場不接受他的新嘗試,但最終結果好到出乎意料。「他想做那個東西很多年了,十幾年是有了。也有幸遇到了非常好的老闆,中間雖然有波折,但最後壞事都變成了好事。」而有著相似背景的《龍在哪裡?》最終沒有獲得那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運。「這些天我們還有微信聯繫,我跟他說後面的項目一定不要這麼累,要做個輕鬆一點的事,他說是啊,不要再讓自己壓力這麼大了。」
《龍在哪裡?》劇照作為一個常年在好萊塢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中工作的人,胡陞忠說這一次回國做電影最大的「驕傲」就是「在中國的環境裡完成它」。「好萊塢的整個流程很成熟,從預算到執行都很嚴密,但這邊是混亂的,我們在過去幾年裡資金永遠不足,也沒有完整的團隊,不斷在找錢找人,找到了錢去還上一單。」
到了電影終於完成,發現院線同樣不太平。「中國電影的檔期太兒戲了,各種影片的檔期可以隨意調換,這在美國不太有。」
投入過億的《龍在哪裡?》在市場上面臨的慘澹反應對胡陞忠來說的確是不小的打擊,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形容其實毫不誇張,在做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他也真的面臨婚姻的破碎。而眼下他最盼望的是等電影上映後事情忙完,可以回美國休整,陪伴女兒生活一段時間。「我無數次地想要回到美國去做回自己的本行。你要是兩個月前問我未來的打算,我可能信心滿滿,你現在問我,我還真的不知道了。」
不過,胡陞忠表示,也許電影沒有趕上一個好時機,但終究是一個完成了的作品,對於「十二生肖」的未來,他並不完全悲觀。作為一個「IP」,影片的投資方德稻集團未來還將開發十二生肖的音樂劇和其他衍生產品,胡陞忠創作的電影形象同款微信表情包「豬仔和羊妹」在近期也擁有相當可觀的下載量,9月微信投稿表情排行榜中,「豬仔和羊妹」的表情在綜合排名、累計發送次數、人均發送次數三大排行榜中都居榜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