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龍在哪裡?》——中西合璧的動畫美學流光異彩
提起日本動畫,會自然聯想到《千與千尋》、《哆啦A夢》;提起美國動畫,會聯想到《冰雪奇緣》、《冰河世紀》;提起中國動畫,除了一部喚醒國人情懷的《大聖歸來》,似乎就只剩下80年代《大鬧天宮》、《鐵扇公主》那些模糊的記憶。30多年後的今天國產原創動畫的境遇就像一個小學還沒畢業的孩子,而好萊塢工業動畫早已進入博士後陣營裡虎視眈眈。
成功沒有捷徑,大浪淘沙後「偏執者」勝。
動畫產業是精英產業,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共同體。一部優秀作品的生成往往需要幾百人花上幾年時間不斷打磨完成,哪怕是高度工業化的好萊塢動畫工廠,也無法擺脫時間這道枷鎖的束縛,所以,業內常常用「耐得住寂寞」、「偏執狂」、「孤獨求敗」等詞語來形容動畫產業集群裡面的嬌子。時間毒害靈感,流行轉瞬即逝,如何抓住幾年後受眾的內心,是擺在每一位動畫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好萊塢工業化製作認為,文化領先不如科技領先,人工智慧的開發設計首當其衝。而在中國,「顛覆」式劇情創作在近幾年的電影市場上慢慢生根,《捉妖記》塑造了中國真人電影中的動畫明星,《大聖歸來》用了八年時間顛覆了西遊人物的性格,唐僧成了呆萌的小孩兒,孫悟空成了頹廢的大叔;而即將在10月23日上映的動畫電影《龍在哪裡?》用了九年時間顛覆了中國傳統十二生肖的故事,從生肖重選,擬人化的角色形象入手,賦予社會人的性格特徵;這之後還有幾部多年籌備的動畫電影即將以優良製作開闢中國原創動畫的一個嶄新的時代。
「這個行業真的沒有你們看上去那麼光鮮。」電影《龍在哪裡?》的導演胡陞忠如是說,「在創作之初,我經常在是寂寞中瘋狂的愛上那些角色,而後將動畫的情節在現實中不斷的演練,還要運用力學、光學等一系列物理常識塑造最真實的動感。」是的,這個行業的門檻理應是很高的,如果不能走在製作行業的前端,就不要輕易的嘗試跨過動畫電影這道門,特別是那些企圖在電影市場中渾水摸魚者,其結果只能是靠山寨而歸入或低幼、或寄生的境地。
鎖定東方文化精髓,是中國原創動畫責無旁貸的使命。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有數不清的瑰寶等待我們去挖掘。以《功夫熊貓》為例,這部備受關愛的好萊塢大作只是套了個中國元素的殼子,植入的內涵完全是美國式的。《龍在哪裡?》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南方小鎮為背景,以小眼睛"中國貨"為基調,摒棄了美國、日本的動畫味道,連天宮都被打造成紅牆內外的宮殿範,擬人化的形象不斷演繹詼諧段子,細細品味好似一副人間百態的優美畫卷似曾相識。
「妖」捉了,「大聖」回來了,龍在哪?
一個行業的整體質變,需要依靠業內無數個體的量變推動。在中國電影市場即將成為世界電影中心的時代,好萊塢機構紛紛湧入尋求合作,電影票房紀錄被屢屢刷新。時不我待,需要更多的「偏執者」集合起來,鎖定東方文化精髓,做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