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展翎
編輯|林 琳
電影表現手法的風格化衍變,總是與當代藝術潮流的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與文學、繪畫和戲劇有著微妙而深遠的牽連,而電影多維度、縱深化的時空表現力,往往又將藝術風格的呈現推到更為極致的層面。表現主義最早來自於20世紀初期的歐洲繪畫流派,作品用誇張荒誕甚至是扭曲的線條和造型表現特殊的人物精神世界,這樣的作品使人暫時抽離於生活表象之外,讓觀者能更直面藝術家所要表達的精神意象,而其與現實生活所形成的間離感,則賦予作品一種強化情緒與情感的審美張力。
表現主義發軔於繪畫,並深刻影響到歐洲文學和戲劇的發展。從中世紀的哥特藝術到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日耳曼民族一直對抽象藝術頗有偏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表現主義電影開始興起於戰後社會環境低迷的德國,形成了「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流派。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導演弗裡茨·朗,他也是公認的世界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拍攝的《大都會》《切腹》(1919年拍攝,改編自普契尼經典歌劇《蝴蝶夫人》,並非1962年小林正樹導演拍攝的同名影片)《M》等影片都是表現主義電影的傑作;另一位代表人物羅伯特·維內則拍攝了表現主義電影的經典影片《卡裡加裡博士》,至今仍是無法超越的不朽之作。表現主義風格電影雖然起源、興盛於20世紀二十年代的默片時代,但其對電影藝術創作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誕生之初「紀實性質」遵循日常生活常態的創作範式,從呈現生活表象走向了探尋人類心理救贖,並形成了一種新的美學表現方式。對當時正從默片轉向有聲的電影來說,表現主義開闢了其另一維廣闊的美學創作空間——從此,電影的藝術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開始有了視聽語言上的誇張、隱喻、象徵等藝術修辭手法,對當時歐洲電影發展以及後來好萊塢電影的類型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引領作用,希區柯克、奧森·威爾森等導演的藝術風格都深受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
作為本土化的喜劇品牌,開心麻花的影片一般都脫胎於相對成熟的舞臺劇,儘管製作方出於對影片市場的妥協和文化本土性的考量,減弱了某些批判和反思的力度,但其誇張荒誕的藝術形態和隱喻諷刺的藝術功能,整體仍然帶有比較明顯的表現主義風格。表現主義的誕生與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尼採的唯意志論等哲學理論息息相關,因此它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離的,它並不滿足於對事物表象的呈現,而是希望能夠直觀地探尋到事物的本質,尤其是人物的社會心理。在迄今為止開心麻花製作且公映的影片中,《驢得水》仍然是最具藝術深刻性的作品,其對人性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對集體社會心理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
2020年終歲末,以開心麻花原班底為主創的《溫暖的抱抱》上映,開門見山地說,這是一部缺點和優點都很明顯的影片:功力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在敘事和人物塑造上,邏輯跳脫的劇情、扁平單一的人物,把喜劇包袱簡單地等同於低俗化的「生理梗」等等。但作為導演處女作,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創作者在兩個層面做了難得的努力和探索:一是在電影藝術創作形態上追求表現主義電影風格化的樣態,二是對特殊人群的心靈困境給予了觀照和關懷。就如很多人一輩子愛的都是「同一個人」一樣,很多導演終其一生也都在拍「同一部影片」:伯格曼拍的是「死亡」、希區柯克拍的是「恐懼」、特呂弗拍的是「反秩序」、張藝謀拍的是「執著」、李安拍的是「糾結」……如果把一個導演的創作看做人的一生,那處女作就像它的童年,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毋庸贅言;而一個導演創作「生命」中的母題,也往往在他創作「童年」的時候就奠定了,所以對一位新導演處女作的關注和中肯評判往往是具有特殊價值和深遠意義的。
敘事:
視覺元素充分參與
與原作《計劃男》依然在現實主義的創作範疇內不同,改編於它的《溫暖的抱抱》明顯受表現主義風格的影響,色彩、造型、構圖都成為敘事的重要載體。作為第一次執導筒的導演,常遠對藝術創作思路轉變的魄力,是非常值得鼓勵和肯定的。色彩是電影畫面中一種重要的視覺元素,也往往能代表人物的潛意識領域,在情節敘事、交代環境、強化情感和情緒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幾個主要人物都有其相對應的專屬色彩:男主角鮑抱是偏淺灰的白色、女主角宋溫暖是亮麗的黃色、沈騰飾演的賈醫生是代表希望的綠色、喬杉飾演的王為仁是偏黯淡的藍色,色彩的設定就基本對應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而人物內心的變化也以色彩作為切入點,在遇到宋溫暖之前,生活環境是黑白灰的嚴峻冷色調,畫面構圖規整對稱,服裝的色彩單調而枯燥;而從「彩虹跑」的情節開始,隨著純白的衣服上增添了彩虹的斑斕色彩,鮑抱的性格當中也出現了改變和調整,這種利用色彩呈現人物變化的方式,既充滿象徵意味又很直觀。
除了色彩之外,大量的細節也被用來推進敘事和塑造人物。例如堪稱經典的情節是鮑抱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包餃子的段落,原本應該充滿煙火氣的溫馨生活橋段,卻因為完全被數字量化而變得瞭然無趣,父母性格的與眾不同以及鮑抱童年的成長環境躍然銀幕。影片整體對人物的塑造上,將絕大部分的筆墨落到了男主角鮑抱身上,使用了很多的細節和小道具來表現他的刻板和潔癖:一直戴在手腕上的計時手錶、按顏色排列的手機APP、睡覺時帶的浴帽以及永遠卡點的計劃(甚至連自殺都必須要準時)等等。而紅白兩色的擁抱玩偶和同一面向排列的啤酒瓶等小道具,則成為象徵鮑抱和宋溫暖感情轉變和發展的載體。
影片的核心情節其實非常常規,甚至可以稱得上俗套,誤會與巧合成為劇情主要的推動元素,儘管在邏輯上可以接受,但對觀眾而言卻難免顯得乏味,也使得劇情的內在張力不足。因此,影片在敘事的整體方向上呈現出視覺化的特點,但卻缺少了文學性支撐,使得很多情節的推進顯得倉促、人物的塑造顯得單薄,甚至連女主角也不例外——作為鮑抱性格變化和生命轉折的催化劑,宋溫暖這個人物的前史鋪墊不夠充分,情感力度有些欠缺。從劇作的文學性和人物的豐滿程度來說,相對完整的人物是男主角鮑抱,對其童年經歷和創傷的再現,延伸了人物的情感鏈條,強化了觀眾對角色的共情,而多年後父母的信也成為了鮑抱的情感救贖。影片在對喜劇情節和喜劇包袱的設置上,延續了開心麻花式的喜劇節奏,對觀眾而言會有比較輕鬆的觀影「笑」果,但把喜劇包袱簡單地等同於低俗的「生理梗」,卻難免拉低了影片的藝術格調和質感。
製作:
視聽語言風格化
除了色彩和造型參與敘事之外,《溫暖的抱抱》在視聽語言的技法方面也做了很多風格化的處理,分屏鏡頭、配合音樂節奏的跳切、對稱構圖和對位構圖……這些技法的使用,強化渲染了場景的整體氛圍,更好地將觀眾的情緒和情感融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影片中很多畫面的風格和技法的使用,都有好萊塢「鬼才」導演韋斯·安德森的影子,這位曾經拍攝《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布達佩斯大飯店》等極具風格化作品的導演,可以說是一位高飽和度色彩和完美對稱構圖的狂熱愛好者,他總是喜歡將攝影機位設置在銀幕的中線上,就連背景中的建築和擺設也都要左右對稱的平衡構圖,同時大量使用豔麗的高飽和度色彩來烘託情緒和人物古靈精怪的心理世界。
《溫暖的抱抱》中展現鮑抱家環境的鏡頭呈現中就多為對稱構圖和灰白色調,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鮑抱坐在自家陽臺上的一幕,對稱構圖和緩緩的平行推拉鏡頭,讓他的背影顯得愈加孤獨寂寥……而他對面的萬家燈火,則很容易讓人想到是在對希區柯克的經典影片《後窗》致敬。與鮑抱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宋溫暖的居住環境,色彩明亮而絢麗繽紛、物件零亂散落,更像一個童話世界;而一個跟隨人物主觀視角的長鏡頭,則立體地呈現了她所居住的大雜院裡面沸騰的煙火氣,就像為鮑抱灰暗的世界打開了一扇溫暖的大門。沈騰飾演的賈醫生所處的環境則主體是綠色,尤其是住著患者的大花園,大全景的橫搖鏡頭使得整個花園更像一個充滿治癒力量的綠色烏託邦。而喬杉飾演的反面人物王為仁,則整體以帶有些許壓抑感的藍色為主色調,加上稍有變形的近拍廣角鏡頭,使人物的呈現扭曲而有罪惡感。
音樂作為影片中男女主角之間的連結紐帶,是很重要的一個創作元素。影片配樂除了渲染氣氛和帶動節奏之外,整段帶有情節性的音樂歌曲的加入,也使音樂承擔了敘事功能,讓整部影片帶有了音樂劇的樣貌。
表演:
整體仍有提升空間
開心麻花出來的演員基本都是經過了成百上千場舞臺劇歷練的成熟演員,但也很容易因為經驗豐富而走入表演的模式化。作為影片的絕對主角,可以看出既是導演又是主演的常遠在努力打破自身已有的表演桎梏,用新的狀態來塑造鮑抱這個人物。對這個角色他應該是傾注了很多的情感和思考,從鮑抱的妝發、神態到形體語言,都在努力地靠近人物性格。齊額的劉海、低垂的眼瞼,拘謹的動作、克制的情緒,常遠對一位有著強迫症和童年創傷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下了功夫的,但遺憾的是這種「功夫」更多地停留在了人物的表層,並未深入人物的情感肌理,使得角色更像一個扁平的符號,缺少了情感張力。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李沁(飾演宋溫暖)、沈騰(飾演賈醫生)和喬杉(飾演王為仁)身上,整部影片的表演風格呈現出一種漂浮感,而缺少使觀眾沉浸其中的情感力量,儘管整體而言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劇作和導演對表演風格的掌控,但卻也和演員自身對表演觀念的不同理解有一定的關聯。李沁的表演就有信念感不足的問題,而沈騰則似乎跳進了模式化的表演窠臼難以自拔,喬杉的角色因為劇本「先天不足」的原因人物層次非常單一……相比之下,只有寥寥數場戲的馬麗和田雨則令人印象深刻,極具辨識度;其實他們的角色在劇本設定中並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但一出場就令觀眾眼前一亮,演員的個人魅力和對角色的強大信念,幫助他們賦予了人物鮮活的生命感和溫度。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人物,才是一部電影真正的成功。
總之,影片作為處女作,能感受到導演常遠的誠意以及對導演風格的思考和把控,對色彩、構圖、剪輯、音樂等多個方面的精心準備。但整體而言,還明顯缺少對電影各個環節融會貫通的掌控力,尤其是把電影的視聽元素形成聚合力,聚焦到情節敘事和人物塑造這兩點上的能力還需要積累和提升。同時,這部影片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對特殊人群的心靈困境給予了情感觀照和人文關懷。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並不是因為它的整齊劃一,而是因為它的「參差不齊」,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不同觀念的所有人,組成了我們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就像彩虹有七種顏色所以才美麗,色彩繽紛的世界也才更容易讓人感受到美好,而這份「色彩繽紛」來自於我們每一個人對於「不同」和「差異」的尊重與接納。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君子謂之是也。
(作者為中國影協理論研究處處長)
聲明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