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國星空》作者、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齊銳講解中國古代星空的變化。
《漫步中國星空》作者、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
通過萬維望遠鏡平臺在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的天象廳中呈現中國星象
中國網12月24日訊 「走進中國星空」嘉賓座談會暨第二屆「魅力宇宙、輕鬆漫遊」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啟動儀式昨日在北京古觀象臺舉行。知名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大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科學傳播和信息化專家等30餘人齊聚紫薇殿,分享中國傳統星空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最新成果,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展現方式弘揚中國傳統星空文化。同時,宣布啟動第二屆「魅力宇宙、輕鬆漫遊」宇宙漫遊製作大賽。
齊銳、萬昊宜合著《漫步中國星空》一書以科學研究工作為基礎,對代表中國傳統星象的宋代星官進行恢復,形成了中西對照圖。座談會上,齊銳、萬昊宜就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認星歌謠《步天歌》向在場嘉賓介紹古代的傳統星象,並通過牛郎星和織女星這樣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展示我國古代星象研究的發展和變化。
天文愛好者徐剛先生首次完整公開自己設計的中國古代傳統星官藝術形象。與西方由各種神話人物和動物圖案構成的古典星圖不同,中國古星圖幾乎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西方圖案式星圖對其星座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但中國的圖案式星圖卻始終是一片空白。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星官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徐剛先生從2007年開始進行中國傳統星官的形象化設計和圖案式中國星圖創作,克服了中國星官數量眾多、含義複雜、缺少參考資料等難題,先後完成了170多個星官圖案的繪製,第一次為世人完整呈現了一個恢弘壯闊的「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