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星空原貌恢復 星官藝術形象完整呈現(圖)

2020-11-15 中國網

《漫步中國星空》作者、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齊銳講解中國古代星空的變化。

《漫步中國星空》作者、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

通過萬維望遠鏡平臺在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的天象廳中呈現中國星象

中國網12月24日訊 「走進中國星空」嘉賓座談會暨第二屆「魅力宇宙、輕鬆漫遊」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啟動儀式昨日在北京古觀象臺舉行。知名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大中小學科學教育專家、科學傳播和信息化專家等30餘人齊聚紫薇殿,分享中國傳統星空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最新成果,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展現方式弘揚中國傳統星空文化。同時,宣布啟動第二屆「魅力宇宙、輕鬆漫遊」宇宙漫遊製作大賽。

齊銳、萬昊宜合著《漫步中國星空》一書以科學研究工作為基礎,對代表中國傳統星象的宋代星官進行恢復,形成了中西對照圖。座談會上,齊銳、萬昊宜就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認星歌謠《步天歌》向在場嘉賓介紹古代的傳統星象,並通過牛郎星和織女星這樣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展示我國古代星象研究的發展和變化。

天文愛好者徐剛先生首次完整公開自己設計的中國古代傳統星官藝術形象。與西方由各種神話人物和動物圖案構成的古典星圖不同,中國古星圖幾乎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西方圖案式星圖對其星座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但中國的圖案式星圖卻始終是一片空白。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星官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徐剛先生從2007年開始進行中國傳統星官的形象化設計和圖案式中國星圖創作,克服了中國星官數量眾多、含義複雜、缺少參考資料等難題,先後完成了170多個星官圖案的繪製,第一次為世人完整呈現了一個恢弘壯闊的「天上人間」。

相關焦點

  • 中國有「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仰望星空,那些被稱為「人馬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勾畫方式不同,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夜空中的繁星劃分成群,用假想的線聯結而成各種圖形,並最終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稱之為星官。迄今為止,中國的星官和希臘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學中兩個研究星空的最完整體系。
  • 「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仰望星空,那些被稱為「人馬座」、「天秤座」等的星座,如果勾畫方式不同,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夜空中的繁星劃分成群,用假想的線聯結而成各種圖形,並最終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稱之為星官。迄今為止,中國的星官和希臘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學中兩個研究星空的最完整體系。然而,中國古代星圖自清末逐漸淡出主流,當下已很少有人了解我們中國自己的星空了。
  • 中國傳統星官圖「三垣二十八宿」23日起網上共享
    提到星空,普通大眾對西方的八十八星座「雙子」、「雙魚」、「獵戶」等耳熟能詳,而卻很少有人能說出中國星空的「三垣二十八宿」有什麼含義。今天起,充滿生動藝術形象的中國傳統星官圖將在中國虛擬天文臺上開放共享。與西方由各種神話人物和動物圖案構成的古典星圖不同,中國古星圖幾乎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
  • 中國古星圖:夜空重演生活與詩意
    A、紫禁城投射到天上  從古至今,光輝的日月、燦爛的星空,一直吸引著地球上人們的目光。目前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是由古代巴比倫和希臘天文學演變而來的,而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則因西方科學體系的衝擊,同時又版本眾多,謬誤頻現等原因自清末逐漸淡出主流。
  • 你們只知道西方的12星座,卻不知中國也有星座——古代星官體系
    中國星官的發展,離不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農耕文明人們通過天象了解節氣的需要。在約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的夏、商、周時代,由於農耕的需要,天文知識較為普及,可謂「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一些星官如「北鬥」「中星」就是在這個時期劃定的。到了戰國時期,利用星象預測人間「吉兇」的「佔星術」開始流行,佔星家們又命名了許多星官。
  • 中國星官與西方星座
    說起星座,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己所屬的星座了,而且可能大家對自己所屬的星座也頗有研究,而提到中國的星官,可能大多數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最多也就知道北鬥七星指引方向啥的。現代人普遍認為西方星座起源於古巴比倫,繁榮於古希臘,完善於古羅馬。
  • 中國古代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 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其實在墓室天花板畫上日月星辰,並非唐代獨有而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如1987年於西安交通大學發掘的西漢壁畫墓,其墓室頂的《二十八宿天象圖》,為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繪製最完整的天象圖壁畫。唐代最高等級的墓葬,皆繪有天象圖,希望死者能像生前一般,享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
  • 全天亮星之夏季星空
    在古代希臘有一位天文學家叫喜帕恰斯,他最早提出「視星等」這個概念,即肉眼所見的星星的亮度等級。並把天上的星星按照明暗程度分為6個等級,最亮的是1等星,最暗的是6等星。星等數值越小,代表星星越亮,反之則然。不過天文學家後來在這6個等級的基礎上增加了「負星等」和「0等星」的概念:比1等星(天津四、心宿二等)還要明亮的星星。使「星等」這個對恆星亮度劃分的概念趨於完善並延用至今。
  • 三垣四象,關於古代星空布局,你應該知道的再多一些
    本文主要講解三垣相關的文化,這裡說一下何為「垣」——垣,本意是牆;後也直接指城垣;在古代天文的劃分中,這三個區域由於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因此在這片區域抬頭仰觀星空,所能觀測到的天區,只能看到北天極所在的北天區。同時在太陽系中,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也可以看到運轉(黃道)周圍的一些星。所謂的星辰,其實就是宇宙天體中可觀測到的恆星。
  • 歐亞、北非星空文化面面觀:東漢末年,星座跟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
    利維坦按:與日常生活中我們談論星座的閒語不同,古代星座是一項極為嚴肅的認知科學。通過天空中規律恆定的參照系,先哲們得以知曉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落點,星空的認知歷史正是依託於此才形成的。通常我們會認為星空是一整片的,但陸地不是。各自生衍的人類群體在幾千年的歷史裡互為陌生人,也因此對同一片星空有多種多樣的說法。
  • 女碩士生藉助多媒體等技術「勾畫」古代星座(圖)
    昨日獲悉,在日前結束的科技部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中,華中師範大學學生憑藉「漫步中國古星空之紫微垣」摘得一等獎。該作品藉助虛擬天文望遠鏡、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展現了千年以前中國古人眼中的星空。   獲獎者、華中師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培養的研三學生萬望輝昨日介紹說:「目前,對我們頭頂上星空的描繪,主要是西方星座,比如我們熟悉的十二星座等。
  • 紫微垣,天文及古代文化的中心,有星運行到此,有何說法
    《千字文》裡有「辰宿列張」一詞,辰,就是指單顆星辰;宿,就是星宿,若干星辰的組合,如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天文學歷稱為「星官」。星空劃分,以星官劃分若干區域,星官等同於西方所說的「星座」。同時星官有大有小,把二十八星宿歸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樣通常所說的「三垣四象」就是七個大星官。
  • 北鬥七星 (中國古代北鬥星官中的七顆星)
    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晉書·天文志》:「輔星傅乎開陽,所以佐鬥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國昌,輔星明,則臣強。」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歙山鬥星硯》:「石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鬥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為鬥星硯。」 明 何景明 《告咎文》:「又使北鬥以振紀兮,命輔星以佐之。」開陽是個著名的雙星,它的伴星(大熊80)中國古代專名「輔」,與主星角距:11'49",亮度3.95等。
  • 星象圖:古時星空的罕見「寫真」(北魏元乂壁畫墓)
    專家覺得,如此官高爵顯的人,史書不可能不記載。專家發現,史書記載了一個叫元叉的人,其官職、家世、經歷與元乂墓誌上刻的元乂的官職、家世、經歷非常吻合,元乂和元叉應該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史書和墓誌的記載有別呢?到底哪個準確呢?專家說,墓誌是當時人記當時事,它的準確率要比史書高,是史書出錯了。
  • 解密千年星空密碼:古代天文學對中國人的影響延續至今!
    穿越是個技術活,如果你不能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是沒有辦法在那個不屬於我們的時代生存的,而在所有的相關知識中,古代天文學的知識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面對穿越後遇到的第一個人,你大可以神秘兮兮的說「吾昨日夜觀天象,見紫微星有東移跡象,掐指一算,今日必將有大事發生,速速稟報」從此,加官進爵不是夢。
  • 以書的形式呈現的藝術作品,這也太天馬行空了!
    它是一件以書或者書狀物的形式呈現的藝術作品,是一件能夠引起全球關注的藝術品,在外觀設計上具有很大的開放空間,是一種極富有挑戰性與實驗性的藝術創作。它所呈現的外觀很大程度上由藝術家決定,因此千奇百怪,甚至以全抽象的方式呈現。關於藝術家手制書的起源,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英國的著名藝術家和詩人威廉姆·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最早的發起者。
  • 星座圖像:歐亞、北非星空文化面面觀
    利維坦按:與日常生活中我們談論星座的閒語不同,古代星座是一項極為嚴肅的認知科學。通過天空中規律恆定的參照系,先哲們得以知曉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落點,星空的認知歷史正是依託於此才形成的。通常我們會認為星空是一整片的,但陸地不是。各自生衍的人類群體在幾千年的歷史裡互為陌生人,也因此對同一片星空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實際上西方星座體系傳入我國非常早。
  • 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稱呼有哪些?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叫法
    中國古代對於恆星的稱呼有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我國古代也是把星空分區的,這個系統就叫做」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所謂」三垣「,指的是北天極附近的星空,古代中國把這裡分成了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 星星名字由來:中國二十八星宿與西洋十二星座
    那些都是西洋古代流傳下來的。 但是,你想過嗎?中國古代怎麼稱呼星星? 組成各星座的每顆星星是否有自己的名字呢?不屬於十二星座的星星有哪些?星星的稱呼為何是中西混合的?(例如織女星是中國名稱,但西洋名為天琴座α星)為什麼西洋佔星術只管十二星座,卻忽視其他七十六個星座呢?
  •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古代星座控畫筆下形貌奇異的星宿星神
    古代在天文儀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就很引人注目,中國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可比西方來得久遠多了,漢代的時候張衡就發明了渾天儀。到了唐代,梁令瓚身為業餘愛好者,為了幫助受到唐玄宗命令主持改歷觀測的僧人張一行,梁令瓚製造出了「黃道遊儀」,這是用來測量28宿運行規律和位置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