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ATFX匯評:有這麼一段時間,筆者沉溺於量化交易,企圖把自己的交易策略以數字和計算機代碼的形式表達出來,為此頗費了一番周折。先是用精確的數字來限定進出場條件,比如某一上漲波段消耗多少根K線;最高價到最低價的差值;兩者數值相除得到波段走勢力度,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為了能將交易策略轉變成EA,筆者還特地學習了MT4的程式語言MQL4以及開拓者的TB語言,甚至計劃報班學習Matlab和python,可見當時對於量化交易的痴迷。
從交易結果來看,精細繁瑣的交易策略,並沒有幫助筆者實現穩定盈利,反而因為太多入場條件,錯過了相當多趨勢性行情。多次反思後,得出結論:交易策略不可過度優化,「粗枝大葉」反而更具有普適性。越是對交易痴迷的人,其過度優化交易策略的傾向性就越明顯,這類交易者往往會有「複雜精細代表專業」的錯誤認知。關於未來,我們只能看到模糊的輪廓,拿著刻度尺對它精確策略是愚蠢的。
圖1,過多指標分析美元指數走勢-ATFX
想要避免過度優化的思維陷阱,就必須承認交易策略的「不完美」,不要過度苛求交易策略在勝率和盈虧比上的表現。生活當中也是這樣的,無論是挑選汽車房子這種大件,還是衣服鞋帽這類小件,甚至是男女朋友的選擇,都應當避免「十全十美」的思維陷阱。任何交易策略都存在這樣一個矛盾:對於趨勢型交易策略來說,出現長時期的震蕩行情,會造成帳戶資金的較大虧損;對于震蕩型交易策略來說,出現大幅度的單邊行情,也會造成帳戶資金的較大虧損。不要去期望某一種策略既可以適應震蕩行情,又可以適應趨勢性行情,這不現實也不科學,屬於過度優化的一種表現形成。
當然,追求完美的過度優化不可取,依靠感覺毫無章法的交易同樣不可取,交易者需要在這之間拿捏分寸。依筆者的經驗來看,合適的策略所包含的分析工具不可過多過雜。
市面上的技術指標成百上千,大眾認可的有MA、MACD、RSI、KDJ、BOLL等等,比較小眾的有AO 、AC、鱷魚線等等。用指標搭建交易策略較為簡單,也正因為簡單,導致很多交易者喜歡綜合運用多個指標來判斷進出場的時機,三重濾網、四重濾網。甚至五六七八重濾網策略屢見不鮮。其實,入場時機僅取決於兩個因素:方向和力度。同樣的,技術指標方面也只需要兩個,一個確定多空,一個確定波動率,這就可以滿足交易需求,多了反而適得其反。
ATFX免責聲明:
1、以上分析由ATFX資深分析師Dean提供。
2、以上分析僅代表分析師觀點,匯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3、ATFX不會為直接或間接使用或依賴此資料而可能引致的任何盈虧負責。
4、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