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為雄,死後為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多神靈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對老百姓做過好事的英雄人物,人們都對其給予尊崇敬仰,並最終被送上神壇。最明顯的例子是各地的城隍,他們基本上都是為守護一方水土而做出大貢獻的人物,比如和政的城隍鄧愈等。
實際上,包括城隍在內的許多道教神靈都出自於現實人物。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有個太歲神系統。這是道教值年神靈之一,一年一換,以六十甲子為一個輪換周期。每年都有一個太歲神,護佑民眾。這個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
太歲是擁有智慧與能力的神,能引導眾生在自然災害中趨吉避兇。因而,人們對它極其崇拜,在民眾中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元、明以後,由國家列入祀典,依歲時奉祀,祈禱太歲星君輔國安民。
令我們想不到的是,在太歲神中,就有一位蘭州永登的人物——第四世魯土司魯鑑。
今天,就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
魯土司家有個道教神仙
關於太歲神魯鑑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相對於我們永登苦水的滲金佛李佛爺,他的知名度就非常小了。這不能說是一種遺憾。今天,我將太歲神——魯鑑的故事,就是戊寅太歲——連城四世魯土司魯鑑的故事,告訴給更多的人,讓人們知道,我們永登不但有佛,還有神仙。
魯土司起源,我們就不細說了。在永登魯土司世襲中,第四世土司魯鑑,是一位文武雙全、驍勇善戰的人物。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有魯鑑率領土司所屬的土兵為大明王朝東徵西討,立下諸多功勳,最終奠定了魯土司系統數百年傳承不衰的體系。
據200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太歲神傳略》(作者陳耀庭)記載:「戊寅太歲在明代時降生在西大通(今青海省大通縣西),名叫魯鑑,又名魯先。成化十七年(1481年),充任左副總兵,協助守衛甘肅,接著又任總兵官,鎮守延綏地區。魯鑑為官,有才能,又勇敢。遇到敵人,常常冒著弓箭和石塊的危險衝鋒在前。弘治十五年(1502年)仙逝後,被追封為右都督。」
不過,魯鑑最初的起步卻是在正統十年受父命去北京貢馬。這時年僅20歲的他不僅順利完成任務,更給人一種為人老成持重、籌算機警、尤善騎射的印象,後受封百戶。
兩年後,他22歲時跟隨甘肅提督太監劉永,在嘉峪關外一個叫察兀剌的地方擊敗襲擾敵軍,因功升昭略將軍,莊浪衛指揮使。按照明代官職,一衛有官兵5600人。不過這個時候,設立於明初洪武年間的衛所制,已經比較沒落了。據記載,正統三年(1438年),逃亡官軍竟達163萬餘人,明王朝開始有募兵之舉。可見,這個莊浪衛指揮使聽著名頭很大,其實他管轄大體是魯土司所屬的土兵。
保邊衛國,四處徵戰有功勳
直到十年後的1457年,他才升任紅城子守備。紅城子就是今天永登紅城鎮。這是明代通往河西走廊絲綢古道上的一個要地。給他的聖諭上說:「凡使臣客旅,轉運糧儲,皆由此往來,最為緊要,今以爾嘗管領土兵,殺賊效勞,人所信服。特命統領原管土兵,及聽於莊浪操備官軍內摘撥一、二隊,往彼守備」。
天順二年(1458年)孛來率兩萬部眾寇抄涼州等處,給河西走廊地區帶來巨大的災難。面對這種狀況,魯鑑決心滅了這些襲擾之徒,還地方一個安寧。
果然,第二年孛來再次來犯,魯鑑協同都督林宏共同迎戰,在烏鞘嶺大敗來犯之敵,殺50餘人,明英宗稱讚其「比者虜寇犯邊,爾能運謀奮勇,剿殺賊徒。眷茲忠勤,良足嘉尚」,魯鑑官升一級都指揮同知。在天順七年(1463年),捏都兒發動叛亂,魯鑑參與平叛,雖然左腿中箭,但依舊奮力搏殺,最終平定叛亂。
他還多次同伏羌伯毛忠並肩作戰。毛忠,原名毛哈喇,字允誠,是「西垂扒裡扒沙人」(今古浪縣大靖鎮一帶),家世和魯土司家相仿,其祖先洪武初年率眾歸附朝廷,參加多次徵戰。毛哈喇自幼膂力過人,善於騎射,年僅二十就承襲父職。早年常從太宗(即明成祖朱棣)徵。到正統十年(1445年)以守邊勞績升都指揮同知。英宗賜姓「毛」。
最重要一次戰鬥是平定滿四之戰。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滿四起兵,魯鑑受命前往平叛。戰鬥中老將伏羌伯毛忠中流矢殞命疆場,時年75歲。這時,魯鑑帶領莊浪土兵千餘人隨項忠出戰,看到全軍軍心動搖,諸軍怯戰,魯鑑一馬當先,殺向敵陣。一發流矢擊中魯鑑大腿,接著一顆飛石砸到腰部,但他毫不退縮,勇往直前,奮勇殺敵。項忠也斬殺一退卻的千戶長示眾,穩住軍心。後經多次作戰,終於取勝。魯鑑因為平定滿四叛亂實授都督僉事。
後來,魯鑑被委任為副總兵官,協守甘肅,又調任延綏充任總兵官之職,帶管西寧,自此奠定了魯氏家族在甘青軍政界的地位。
千字戍邊策,留下故事傳後世
今天,我們永登紅城鎮的大佛寺,不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絲綢古道上一個很出名的佛寺。紅城大佛寺的修建和魯鑑密不可分。
弘治年間,明孝宗皇帝敕建的紅城感恩寺中的《敕賜感恩寺碑記》,落款為:「欽差協同鎮守甘肅·地方左副總兵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右都督魯麟撰文,欽差分守莊浪西寧等處副總兵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魯經書丹,欽差管束莊浪士官軍餘指揮魯瞻篆額。」此碑撰文、書丹、篆額者為魯土司五世、六世爺孫三代。
成化元年(1465年),魯鑑捐俸百兩白銀用於重修莊浪衛儒學事宜。因病乞休後,於弘治七年(1494年),上邊務四事疏數千言,詳述了戰守情況,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意見建議,多被採納。弘治十五年(1502年),魯鑑因舊傷復發而死,享年78歲,臨終前,他「(召)麟(他兒子)於前。拳拳以忠君報國為囑,有頃而逝」。魯鑑妻李氏,湟中高陽伯李文之女,生二子,魯麟和魯福,魯麟即五世土司,魯福為西大通峽口土指揮同知。魯福因其父徵討有功,正德十四年(1519年)授莊浪衛指揮僉事。至魯相時(嘉靖二十九年),因功升指揮同知。魯氏土司至明末共傳五人:魯福、魯思、魯相、魯師亮、魯承勳。
一代名將謝世,朝廷上下極為震動,明朝追贈魯鑑為榮祿大夫、上柱國、右軍都督府都督,並為之建立喻祭碑。這是一位福祿壽考俱全的人。
魯鑑被封為戊寅太歲,可能在明末清初。清初清朝宮廷如意館編印的黃曆上,就有戊寅太歲魯先(魯鑑)一說。戊寅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15個。前一位是丁丑,後一位是己卯。
為何他被封為太歲神呢?魯鑑「世守西陲,有捍禦功……有材勇,遭敵輒矢石,數被傷不為沮」,守邊安民功勳卓著,所以去世後,被推舉為中國道教中的神靈——戊寅太歲。
文/圖蘭州晨報首席記者王文元
(資料圖片由記者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