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其實最早看到這句話,不是在《論語》這本書裡,而是在《北平無戰事》裡,這是方步亭說的一句話。當時深感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記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後來讀《論語》才知典自此處。
就像昨天所說的那樣,關於溝通,我們首先要決定多說話還是少說話,其次才是跟誰說,說什麼?但是這句話話就很完美的解釋了,我們要因勢度勢的在該說的時候和對的人說對的話。
記得西方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說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背了一個扁擔,把人的優點放在了前面的籃子裡,把人的缺點放在哪裡了?當然就是後面的那個籃子裡,所以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但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別人能看到我們的缺點,也能看到我們的優點。
所以當朋友相交的時候,他們看到我的缺點,要不要和我們說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也面臨著這個問題。當然在奉行沉默是金、世態炎涼的社會裡,想聽到真心話是越來越難了,其實好多人都不說那只是因為是點頭之交而已,沒必要為了別人的缺點來毀壞了還可以維持的表面情誼。我們也越來越不想聽人說,因為小時候聽父母說,後來上學後聽老師說,畢業後聽領導說。我們總是在不停的聽別人說,所以對於朋友說自己的缺點本能上肯定是反感的,畢竟有句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麼這句話對於很糾結要不要只做朋友缺點的就很有用的,如果說這個人他聽取你的缺點並且能夠表示感謝的話,那麼就可以跟他說。因為如果不說的話,那麼
我們就錯失了一個也許可以深交的好友。而如果一個人他拒絕聽從別人說自己的缺點,那麼其實這樣的人就不必跟他去說了。你說了的話他反而失去埋怨你。
在《孔子·顏淵篇》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說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說給朋友忠誠的勸告和委婉恰當的開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說如果說我們第一次向朋友說出了他的缺點,那麼他接受了我們可以繼續說。這樣兩個人的感情會越來越深。這叫知心之交。如果他不聽了,我們也不要再勉強了,我們做朋友的道德已經盡了。那麼再說反而連朋友都做不了,更顯得自己不會做人。
2000年前刻在阿波羅神廟上的有這麼一段銘文: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前面半句《論語》裡也有相對應的,後面再分享。所以我們說後半句,朋友相交,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