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究竟有什麼含義?

2021-01-09 國學雜談

在《論語.學而第一》裡面,有一句名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以前理解的比較膚淺,今天再稍微深入的分析一下。

按字面意思,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巧言善辯、油嘴滑舌,阿諛逢迎,善於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達到仁的境界。

那問題來了,難道不巧言善辯,不外表做作的人,就能達到仁的境界了嗎?這也未必呀!這樣的人可就太多了,但不能說他已經達到仁的境界了,就連孔子自己都不敢隨便說達到仁的境界,繼承孔子道學的得意弟子曾參,也自謙地說不敢輕易言仁,他僅僅說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而已,可以說是略接近於仁的境界。

那什麼才是仁呢?這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仁是性情心性的最高境界,是傳統文化中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是儒家學者所追求的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

仁是由人的本性而來,每個人都本自具足的,但因後天的不良習氣所染,仁的性德顯現不出來了。《中庸》裡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要治國平天下,必須要明心見性 。但見性很難,所以要先學道,這個道就是《易經》、《老子》裡面所講的「道」,就是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道」。但「道」也不是容易搞明白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講「德」。《道德經》裡就是專門講「道」和「德」的,「道」是體,「德」是「道」之用,但即便是「德」,還是不容易搞明白,那就只能再退一步,從講「仁」開始了。

「仁」是會意字,一個單立人,一個二,意為兩個人相處,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做人應該具有善良、正直、真誠、質樸的品質,應該愛人如己,孝悌忠信,這是一種做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質,是人的本性,本來就應該如此。

但這種道德品質,也很難有人做到,只能說接近於「仁」。所謂「剛、毅、木、訥近仁」,就是說做到這些的人,已經接近於「仁」了,但還未必是。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剛直、果決、質樸的品質,而是花言巧語、虛偽不實、機巧善變,那就絕對沒有「仁」的品質了。

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雖然做到「剛、毅、木、訥」,不一定就是「仁」的境界。但要是花言巧語、善於辭令、矯揉造作,以阿諛逢迎之嘴臉取悅於人,肯定就不是「仁」的境界了,換言之,這種人不厚道,表裡不一,嘴上一套,心裡一套,很難與人相處。

比如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與人共患難的時候,對人很好,成功了就翻臉不認人,這就是「巧言令色」,是不仁的典型。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1.3:巧言令色,鮮矣仁
    「學而篇第一」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文】孔子說:「言語外表偽善,鮮有仁德之舉」。【注釋】「巧言令色」,是指偽善的言語和外表,用以掩飾不良動機,迷惑或取悅他人,以圖利己或損人。後用為成語。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三章》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仁者愛人,是孔子學說裡的一大要義。孔子以孝導仁,並非以孝求忠,但是又不得不說,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一有機會他就會行犯上作亂之事,眼下的安靜,只是一種潛伏!喵曾經被被質問:你對父母有對寵物好嗎?喵回懟:你關注父母有關注我多嗎?父母是人,寵物是動物,對父母之愛、之孝,與對寵物之愛、之養,是不可類比的。
  • 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深入觀察社會現象,學會運用先賢智慧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至聖先賢教我們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的名師大儒都對其進行了註解引證。那麼什麼是巧言令色呢?巧言是說起話來花言巧語卻做不到,令色是見人喜形於色卻不發自內心。與之相對的是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迎來送往、接人待物都要講究禮節。
  • 《論語》中巧言令色的學問,領導人的修養,警惕話語外的糖衣炮彈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巧言令色」幾個字看似好理解,能說能吹的人自然就是巧言令色,這樣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這樣的人,讓人感覺看似有學問,深入接觸就會發現,最多就是一個好看的花瓶擺設。是否外強中乾,是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都未曾可知。這裡面有個誤區,《論語》中說的做學問,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做人做事,在「仁」的精神指導下,完善自己的品德,為大眾、社會、國家奉獻服務的精神,這個才是真正的學問。
  • 論「巧言令色」與「剛毅木訥」
    孔子以為「巧言令色」的人是「鮮矣仁」,楊伯峻將此三字譯作「『仁德』是不會多的」。[8]錢穆《論語新解》云:「鮮,少義,難得義。」[9]潘重規《論語今注》注謂「鮮矣仁,是說難得有仁了」。[10]比較三家註解,錢穆與潘重規所言較為合理。
  • 文質彬彬,再讀論語,有法必有化
    文質彬彬,楷書、朱文印《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外在的文採和內在的品質如一,然後才有可能成為君子。肖像印文質彬彬在現代漢語運用中作為外貌氣質的形容詞,而在論語中有著更深層的思想,並不是外貌氣質好就可以成為君子的。
  • 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子說:「那種善事父母、善兄弟,卻容易侵犯對上禮制的人,很少;不容易侵犯對上禮制卻容易製造動亂的人,以前從來沒有過。君子要謀求作為君子的根本。君子的根本建立了才會有產生君子之道。能夠做到善事父母、善兄弟,這樣才是君子之本的核心。」孔子說:「說討巧的話,臉色裝得很和善,做表明文章的人,僅僅是看著像個君子在無本,但沒有君子的核心。」
  • 有一種人叫「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表面上悅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小張入職一家國企已經三年,今年的幹部人選他認為非自己莫屬,因為他和科長相處三年來,已經是兄弟相稱,兩個人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表現出了親人般的感情。
  • 小男孩取名:10個簡單好聽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簡直是人見人愛
    《論語》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並列。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徐州碩德重型機械解讀論語:不要懲口舌之能
    每日論語解讀: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這句論語教育我們不要逞口舌之能。結合商業解讀,我們在工作中面對下屬,除了有自己獨立的決斷能力,敢於做決策的同時,也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隨便搞一言堂,覺得下面的人都不如您。因為能夠看清別人身上優缺點的人很多,但能夠看清自己的人實在太少了。人人都有自己的盲區,下屬的意見尤其是中層以上管理幹部的意見一定要仔細考量,認真周密的判斷,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與話多的人,都不可能是笑到最後的人。
  •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話,其實就把整部《道德經》的宗旨講完了,這部經講的就是「道」,不講別的。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小時候就學過,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估計除了老子本人,很難有人完全清楚了。下面我們詳細揣摩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不一定對,只能算是個人理解,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 管理專家告訴你:這樣讀論語最有用
    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系架構,就被這些儒生掌握,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世界上熠熠生輝,不能說不跟這些管理精英有關係。儒家的思想在各個行業、領域都打上了烙印。讀書人叫儒生,從商的讀書人叫儒商,帶兵打仗的讀書人叫儒將,就連種田也喜歡半耕半讀,叫耕讀傳家,讀的五經四書中就有《論語》。那麼《論語》究竟是本什麼樣的書呢?《論語》的核心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 《論語》裡這句話可以可以讓我們進退有度!
    《論語·衛靈公篇》其實最早看到這句話,不是在《論語》這本書裡,而是在《北平無戰事》裡,這是方步亭說的一句話。當時深感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記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後來讀《論語》才知典自此處。就像昨天所說的那樣,關於溝通,我們首先要決定多說話還是少說話,其次才是跟誰說,說什麼?但是這句話話就很完美的解釋了,我們要因勢度勢的在該說的時候和對的人說對的話。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我們從進入學堂,學習中華文化開始,很多人就是從學習《論語》開始的,《論語》戰國前期成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可能現在的我們很多人理解錯誤了。這是大家從小都會背的。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 南懷瑾老師:我們常看到「四大皆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看到「四大皆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首先要了解,我們人道這個生命是兩樣東西組合的,一個是思想精神,一個是身體,所以《易經》講陰陽配合。這個身體,在兩千五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把它歸類得非常清楚,物理世界的四大歸類是:地、水、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