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連續八年的抗日戰爭獲得了勝利。但是到了今天,那些曾經保衛了這些國家的抗戰老兵,卻在慢慢凋零。也在慢慢的被遺忘。
為了不讓這些英雄抱憾離世,一些關注那些歷史的志願者,媒體,文化界人士,慈善界人士自發集結起來,為這些老兵們養老送終,為現代這些生在和平的人還債。這是生命的一筆巨債啊。
曾經的滇緬遠徵軍王禮倉,如今已經是95歲高齡。他的伴侶逝世已經十二年,家中僅有一女,卻自顧不暇。老人每天都要扛著鋤頭下地,挑菜以養活自己。因為年老,體力不如以往,所以每一擔都僅有一點點。
家中做飯還是老式灶,僅有的一點柴火還是女兒有空就回來給父親砍的,但女性力氣小,也砍不了多少。老人就一點點的自己去背乾燥的玉米杆回來燒火。當志願者前往老人的家中時,發現老人的桌上就是紅薯多米少的紅薯飯,菜就是一點辣椒醬。
而湖南衡陽的卿上先老人,曾經是一名國軍的重機槍手。1937年就入伍了,輾轉全國抗日。開封保衛戰的時候,他趴在用戰友的屍體組成的掩體下與日軍作戰,接連三次受傷。後1949年返鄉,沒娶妻沒自己女,鰥寡一生。
他住在山上一個道觀的偏房之中,看守道觀二十餘年。每個月領取十斤大米,這就是他所有的口糧。志願者到達道觀的時候,剛好是好心人準備為其穿上壽衣為其入殮的時候。因為老人已經95歲,摔倒在地,昏厥過去了,好心人就以為其死亡了。
志願者們到達後發現老人還有一口氣,便將其抬到了醫院。但醫院卻說沒救了,志願者們不相信,私下找了個赤腳醫生,打了二十多天的吊針,救活了。去探望老兵的《新周刊》雜誌社長孫冕說,第一次見到老人的時候。就忍不住心如刀絞,淚流滿面。
而在1911年出生的楊逢錢老人,如今已經105歲。他在1937年的時候被國軍抓了壯丁。前往國軍第190師的特務連服役,一生參加過多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後1944年的時候,為了解救當時「被包圍的司令部」。
楊逢錢身負十數處槍傷,志願者帶老人去醫院檢查的時候。發現其體內竟是還殘留著五枚子彈。如今這五枚子彈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它已經與老人的身體合二為一,成了五個「肉球」。
在退伍後,這位老人便沒有再向任何人提起過自己參軍的事情。但他還是悄悄地將他曾經獲得的勳章,榮譽證書等放在了家中的牆縫裡。直到兒子後來翻修老房子,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曾經也是一位英雄。
他們曾經都是中國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為了這個民族,奮力搏殺。他們為這片土地留過血,受過傷。但在他們垂垂老矣之後,卻在逐漸被人遺忘。志願者們關愛老兵的方式,大多是送油送米等生活必備的物品。
再根據貧困的等級,每個人都提供一年2400-5000元左右的補助。民間團體,做成這樣也是極限了。除此之外,他們在精神上還會安排專門的志願者。去耐心地傾聽老兵講述當年的抗戰史,講述他們的輝煌。
後來他們又發現,這些老兵其實對物慾並沒有很大的要求。他們要求的是精神上的認同,是理解。於是他們又開始準備掛曆,自製榮譽勳章,紀念章等送給老兵們。沒想到,許多的老兵在看到勳章之後立刻就號啕大哭,淚如雨下。
「老兵們並不需要憐憫」。他們真的只是需要認同感,有一位廣西的抗戰老兵,臨死前將勳章牢牢地咬在嘴巴中不放。還有一些抗戰老兵,勳章被他們日日握在手中摩挲,去世前特地交代要一起埋葬。幸運的是,他們並不清楚這只是私人訂製的。
而老兵走得越來越快,當地的志願者馬大姐說:「2008年走了一個,2009年走了9個,2010年走了44個,2011年走了50多個,2012年至今走了70多個。「。
她還說,老兵們都是老人,這麼大年紀了,也沒有什麼多餘的願望了。就想著自己能有存在的價值,而證明他們存在價值的,也就是歷史書上那一個個軍隊,一個個數字了。希望現在的中國人吧,不要忘記了當年的那一段歷史。
一是那段為民族生存而戰的歷史太過血腥和慘烈,註定要銘刻在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心底;二是侵略者面對中華民族的大度,始終不肯真心懺悔和反省,反而妄圖篡改歷史;三則是那段橫亙於中國現代史上的戰爭,由於牽扯了千萬人民,摻雜了無數民族恩怨。
而《《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講述: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州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衝突,國民政府為避免衝突擴大採取妥協政策。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