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道教,我還是很陌生,而太上老君,我一直停留在《西遊記》的神話故事裡。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
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
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感應」二字作為篇名,是取「有感必應,隨感隨應」之意。
從而,告訴人們:以善惡感召之因,必會得到天降禍福之果,以彰顯天道好還(huan)的道理,更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意。
世人常說:世道不古,人情刻薄冷淡,一切以「利」當頭。禮教不能勸化人心,刑罰不能禁止世人作惡,唯有「感應」二字,可觸動世人斷惡修善的良知。
人不畏王法,卻沒有不畏懼鬼神。進一步說,對於王法,世人或許可利用權勢或計謀來脫罪;而對於鬼神,世人絕不可能因富貴或用隱居的方式來逃罪。
因此,善人讀《感應篇》,自會更加努力修善;惡人讀《感應篇》,自會有所畏懼而不敢作惡,比刑罰對其更有效。
可見,讀此文字,不但可以幫助聖賢的經典來教化世人,還可以輔佐法制來治理國家。
我是愛聽故事的人,而載入史冊的玄幻故事,尤為喜愛。下面分享兩個轉禍為福故事,與朋友們一起學習:
故事一
在南宋時期,遂寧府的周篪(chi),每天誦持《感應篇》,又喜好推薦給友人。紹興21年仲春,周篪突然暴死,經過一日還魂,醒來便對其妻說道:
「我到了陰間,看見周圍都是鄉裡餓死的人,大殿上的一位官員叫我過去,對我說:『你本來也在饑饉餓死的名單中,因你虔誠奉行《感應篇》,並為人講解、勸勉,那些人聽聞以後,回心轉意去行善的人也很多,故而,現增加你的福祿和壽命……倘若你能堅固道心,繼續修持,可證悟大道,此後不必再來此地了』。」
「哦!」其妻聽聞甚是歡喜,卻又聽周篪繼續說道:
「我出來的時候,遇到一位冥吏又告誡我:『你還陽之後,更應廣泛弘揚《感應篇》。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太平。」
「傳授者、受持者,都功德不容小覷,不但可免水火刀兵、盜賊疾病之災。且求嗣求壽、求祿求仙,都可以通過力行《感應篇》獲取。」
故事二
簡州的王巽,久病死後,其魂魄到了陰間。
只見一衙門,大門的上方有一金匾,上面寫著「東嶽大帝」。衙門大殿的左邊,有一金字碑文,就是《太上感應篇》。王巽讀了一遍,頓生歡喜恭敬之心。
於此同時,就聽到一位神明說道:
「王巽一見真經,便如此恭敬仰慕,若能從此奉行,且持戒不殺,自然疾病痊癒,身體安康,不必留在此地。」
由此,王巽得以還魂,重病頓時痊癒,從此奉行《感應篇》,不敢懈怠。
這兩則故事都是還魂的人,事後的講述,先不論其真假。這其中的奧妙,留待我們接下來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再商榷。
在此,我真切希望與我一起學習的朋友,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