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太上感應篇》

2021-01-09 冬日裡的炎炎

對於道教,我還是很陌生,而太上老君,我一直停留在《西遊記》的神話故事裡。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

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

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感應」二字作為篇名,是取「有感必應,隨感隨應」之意。

從而,告訴人們:以善惡感召之因,必會得到天降禍福之果,以彰顯天道好還(huan)的道理,更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意。

世人常說:世道不古,人情刻薄冷淡,一切以「利」當頭。禮教不能勸化人心,刑罰不能禁止世人作惡,唯有「感應」二字,可觸動世人斷惡修善的良知。

人不畏王法,卻沒有不畏懼鬼神。進一步說,對於王法,世人或許可利用權勢或計謀來脫罪;而對於鬼神,世人絕不可能因富貴或用隱居的方式來逃罪。

因此,善人讀《感應篇》,自會更加努力修善;惡人讀《感應篇》,自會有所畏懼而不敢作惡,比刑罰對其更有效。

可見,讀此文字,不但可以幫助聖賢的經典來教化世人,還可以輔佐法制來治理國家。

我是愛聽故事的人,而載入史冊的玄幻故事,尤為喜愛。下面分享兩個轉禍為福故事,與朋友們一起學習:

故事一

在南宋時期,遂寧府的周篪(chi),每天誦持《感應篇》,又喜好推薦給友人。紹興21年仲春,周篪突然暴死,經過一日還魂,醒來便對其妻說道:

「我到了陰間,看見周圍都是鄉裡餓死的人,大殿上的一位官員叫我過去,對我說:『你本來也在饑饉餓死的名單中,因你虔誠奉行《感應篇》,並為人講解、勸勉,那些人聽聞以後,回心轉意去行善的人也很多,故而,現增加你的福祿和壽命……倘若你能堅固道心,繼續修持,可證悟大道,此後不必再來此地了』。」

「哦!」其妻聽聞甚是歡喜,卻又聽周篪繼續說道:

「我出來的時候,遇到一位冥吏又告誡我:『你還陽之後,更應廣泛弘揚《感應篇》。若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太平。」

「傳授者、受持者,都功德不容小覷,不但可免水火刀兵、盜賊疾病之災。且求嗣求壽、求祿求仙,都可以通過力行《感應篇》獲取。」

故事二

簡州的王巽,久病死後,其魂魄到了陰間。

只見一衙門,大門的上方有一金匾,上面寫著「東嶽大帝」。衙門大殿的左邊,有一金字碑文,就是《太上感應篇》。王巽讀了一遍,頓生歡喜恭敬之心。

於此同時,就聽到一位神明說道:

「王巽一見真經,便如此恭敬仰慕,若能從此奉行,且持戒不殺,自然疾病痊癒,身體安康,不必留在此地。」

由此,王巽得以還魂,重病頓時痊癒,從此奉行《感應篇》,不敢懈怠。

這兩則故事都是還魂的人,事後的講述,先不論其真假。這其中的奧妙,留待我們接下來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再商榷。

在此,我真切希望與我一起學習的朋友,會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閒話《太上感應篇》
    而朋友口中的節外生枝,指向的是筆者教娃習讀的《太上感應篇》。理由是,老古董!考試用不著!社會不認這個……實際上朋友並不了解這小冊子,而且可能從來都沒看過。他說的無非是些自己的認知和感受罷了。實際上!假若沉心研讀《太上感應篇》的話,就會發現,它是包含了儒,釋,道全部的精義的!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在道教典籍中這一部經書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這篇頌文也被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
  • 太上感應篇,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好讀一讀
    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趕緊翻開開讀,原來就是講解的《太上感應篇》。原文只有一千多字,十幾分鐘就看了一遍。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落到走投無路的處境的。而且裡面還有走出困境的方法。筆者深深信服的是,自己經歷過的所有禍福,都是自己召來的。比如自己所受到的災禍,每一件都與自己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不要說大的災禍,就是一些小災小難,也可以從書中找到原因,都是自己的責任。
  • 可以消災解難的道家經典著作《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太上感應篇。這部作品是叫人行善的一部名著,裡面介紹了很多教人行善去除惡念之事,其實給各位有沒有信仰,做點善事總是好的,感應篇裡就介紹了,儘量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 太上感應篇正規誦持方法
    奉誦太上感應篇小序呂祖有言 :欲修仙道,先盡人道。道祖所著【太上感應篇】就是教導做人之最上經典,每日(除過戊日)早晚各誦一篇,則有各種功效: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分段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的意義、總綱及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周秋鵬《太上感應篇》是唯一打通儒、釋、道三教的國學經典。自古到今,很多儒教、佛教、道教的弟子都會修持。假如一個普通人,一生修持《太上感應篇》,也相當於把以上三教全部修持了。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
  • 融合道儒佛精華,傳播最廣的勸善奇書,《太上感應篇》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
  • 全篇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如何勸善?人們如何斷惡修善?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一部經典,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旨在勸善,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太上感應篇》,雖然篇幅較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教經典,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詳。《太上感應篇》兼容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它有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意。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總結《太上感應篇》全篇內容,從總綱、神明記錄善惡、善行惡行規條到善惡踐行四個部分總結。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 《太上感應篇》中的三句經典名句,句句隱含人生哲理!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長得清淨。
  • 如何寫讀書筆記?——不會寫讀書筆記等於不會讀書
    寫讀書筆記是非常重要的,簡單來說,不會寫讀書筆記就是不會讀書。就像是一個人到了寶山,遍地是寶,但是卻空手而歸。即使是帶著寫讀書筆記的想法去閱讀,最後的效果也是比泛泛而讀的效果好太多。這樣你閱讀的時候,是一種主動的狀態,而不是被動的狀態。通過主動的思考,鍛鍊我們多種思維能力,包括歸納、分析、總結、評價、聯想、理解、記憶甚至創造性。
  • 太上感應篇丨行善積德,自有福佑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四:如何改變命運?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其中就談到如何改變命運這個重大人生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將法師演講的內容,並結合我個人的心得體悟經過整理成這篇文章,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法師在演講中講到命運問題的時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出來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這算是給出了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的答案。
  • 《太上感應篇》之縱慾傷生!
    出自明代正統道藏: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傳曰:按《道藏》,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100多歲),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炁,本重三百八十四銖,內應乎幹 ,人不知保,而使之散,是以中道夭閼。幹者,六陽具而未知動作施洩也。知此修行,即神仙也。
  • 望氣感應篇:緣與氣
    這種通過緣線感應四周的方法,通常用於尋找失物,或感應需求之物的方位。禍福感召緣如點,伴隨氣而來,遇水止而能蓄。氣如條,全身充盈,氣血強一分,存緣多一分。是緣是劫,憑心感召。元神的感召力強於意識。禍福相依,隨心漏洞而來,心有漏,漏透風,風來緣,久成路,而留跡。
  • 《太上感應篇》:算盡則死
    今天我們看第九句,《感應篇》第九句:【算盡則死。】這四個字。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天地有司過之神」,按照世間人造惡的輕重加以懲罰,前面說了六句,這一句是總結,『算盡』這人就死了。這一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誡,也是給我們的警告。眾生惡習氣太深,這個情形從我們自己本身去省察,我們就會有很深刻的理解,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也很想把它改掉,就是改不了。
  • 「國學」太上感應篇 - 見殺加怒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第六十九篇【原文】見殺加怒。【解釋】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瞋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分析】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結語】審判和獄政,是屬於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係;所乙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於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吏;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衡役,若是能夠除去自己的惡習,跟著長官行善,救人於患難之中,這樣就可以造無量無邊的功德了。
  • 《太上感應篇》中殺龜打蛇之報
    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中說「填穴覆巢,傷胎破卵」,「射飛逐走,發蟄驚棲」,「草木昆蟲,猶不可傷」,意在教人保護動物,愛護生靈,這本無可厚非,但其中特殊提到萬萬不可「無故殺龜打蛇」,恐怕一般人就會有疑惑了。
  • 國學智慧:行善改命文《太上感應篇》5 犯過減福
    太上感應篇作者.老子故居【例證二】合州的都吏孫亮,一天看見陰間的使者來追捕他。孫亮說:『看相的人說我壽命是七十三歲,現在我才六十二歲,你是不是追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