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太上感應篇》也被簡稱為《感應篇》,是道教典籍,它的文化內涵異常豐富,影響非常巨大。明清兩代,普及於皇室和民間,各種刻印本「遍及州縣,充於街衢」,可謂家喻而戶曉。
毫不誇張的說,《感應篇》是道教與儒教、佛教三派融合的集大成者,在歷史上這三教之間互相鬥爭又互相吸收,到了宋代開始逐漸相互融合彼此類似的觀點。佛教談忠說孝,引用了儒家的性善論和道家的自然主義。而儒家也吸收佛、道而變為新儒學,即理學。道教則吸收儒、佛而產生了新道教,王重陽當年創立全真教,就曾宣稱三教同源。
《感應篇》作為新道教早期著作。一開始就說:「太上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裡說的「太上」,就是道教的最高神,或稱元(太)始(上)天尊。太上說出的十六個字,既是古人從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哲理,也是本書的總綱核心。
和儒家、佛家追求的目的不同,道教修行的目的是廷年益壽,白日飛升。渴望長生與成仙,躲避世間災禍。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人多行善,少作惡。因為天人感應,人有善惡神感知,禍福都是人自作自受。
和其他道家談論玄學、講授符錄、禁咒、修鍊金丹、導引等不同,本書完全排除這些迷信虛幻色彩,以日常倫理實踐為主要內容,告誡人類只有去惡行善,濟世度人,才能靠自己的善行來求福避禍,長生成仙。
說起來,天人感應本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認為行善都天降吉祥,為惡都天降禍殃,人們要趨吉進兇,必頻靠自己行善去惡。
而佛教認為,眾生心有所思,口有所說,身有所動,便是作業。「業」是行為或動作的意思。眾生身、口、意作業為「因」,必定產生「果」報。前世的身、口、意三業為因,今世的命運為果;今世的身、口、意三業為因,來世將受相應的果報。善業拾樂果,惡業拾苦果。
《感應篇》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勸告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弘揚社會正能量,摒棄不良惡習,《感應篇》還是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