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道儒佛精華,傳播最廣的勸善奇書,《太上感應篇》

2021-01-09 酒歌說文

在我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把「教化」看做第一重任,編撰了很多勸人行善去惡的書,然而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並至今喜聞樂見的「勸善」書少之又少,其中最受推崇,傳播最廣的則為《太上感應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善書」。《太上感應篇》也被簡稱為《感應篇》,是道教典籍,它的文化內涵異常豐富,影響非常巨大。明清兩代,普及於皇室和民間,各種刻印本「遍及州縣,充於街衢」,可謂家喻而戶曉。

毫不誇張的說,《感應篇》是道教與儒教、佛教三派融合的集大成者,在歷史上這三教之間互相鬥爭又互相吸收,到了宋代開始逐漸相互融合彼此類似的觀點。佛教談忠說孝,引用了儒家的性善論和道家的自然主義。而儒家也吸收佛、道而變為新儒學,即理學。道教則吸收儒、佛而產生了新道教,王重陽當年創立全真教,就曾宣稱三教同源。

《感應篇》作為新道教早期著作。一開始就說:「太上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裡說的「太上」,就是道教的最高神,或稱元(太)始(上)天尊。太上說出的十六個字,既是古人從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哲理,也是本書的總綱核心。

和儒家、佛家追求的目的不同,道教修行的目的是廷年益壽,白日飛升。渴望長生與成仙,躲避世間災禍。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人多行善,少作惡。因為天人感應,人有善惡神感知,禍福都是人自作自受。

和其他道家談論玄學、講授符錄、禁咒、修鍊金丹、導引等不同,本書完全排除這些迷信虛幻色彩,以日常倫理實踐為主要內容,告誡人類只有去惡行善,濟世度人,才能靠自己的善行來求福避禍,長生成仙。

說起來,天人感應本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認為行善都天降吉祥,為惡都天降禍殃,人們要趨吉進兇,必頻靠自己行善去惡。

而佛教認為,眾生心有所思,口有所說,身有所動,便是作業。「業」是行為或動作的意思。眾生身、口、意作業為「因」,必定產生「果」報。前世的身、口、意三業為因,今世的命運為果;今世的身、口、意三業為因,來世將受相應的果報。善業拾樂果,惡業拾苦果。

《感應篇》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勸告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弘揚社會正能量,摒棄不良惡習,《感應篇》還是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全篇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如何勸善?人們如何斷惡修善?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一部經典,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旨在勸善,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太上感應篇》,雖然篇幅較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教經典,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詳。《太上感應篇》兼容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它有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意。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總結《太上感應篇》全篇內容,從總綱、神明記錄善惡、善行惡行規條到善惡踐行四個部分總結。
  • 《太上感應篇》中的三句經典名句,句句隱含人生哲理!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長得清淨。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在道教典籍中這一部經書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這篇頌文也被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
  • 閒話《太上感應篇》
    這卻可能會成為,為人父母者說起來最容易,做起來最困難的困難了!到底該教孩子些什麼!到底該把孩子帶往何方?筆者也一直都在學習總結中。而朋友口中的節外生枝,指向的是筆者教娃習讀的《太上感應篇》。理由是,老古董!考試用不著!社會不認這個……實際上朋友並不了解這小冊子,而且可能從來都沒看過。他說的無非是些自己的認知和感受罷了。實際上!
  • 讀書筆記——《太上感應篇》
    直到今天翻起《太上感應篇》的序文,我才知道:太上,即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他得道成仙后,便有了天立教,老子遂成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而《感應篇》中,「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開花結果。用「感應」二字作為篇名,是取「有感必應,隨感隨應」之意。
  • 太上感應篇正規誦持方法
    奉誦太上感應篇小序呂祖有言 :欲修仙道,先盡人道。道祖所著【太上感應篇】就是教導做人之最上經典,每日(除過戊日)早晚各誦一篇,則有各種功效: 一·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太上感應篇,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好讀一讀
    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趕緊翻開開讀,原來就是講解的《太上感應篇》。原文只有一千多字,十幾分鐘就看了一遍。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落到走投無路的處境的。而且裡面還有走出困境的方法。筆者深深信服的是,自己經歷過的所有禍福,都是自己召來的。比如自己所受到的災禍,每一件都與自己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不要說大的災禍,就是一些小災小難,也可以從書中找到原因,都是自己的責任。
  • 可以消災解難的道家經典著作《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太上感應篇。這部作品是叫人行善的一部名著,裡面介紹了很多教人行善去除惡念之事,其實給各位有沒有信仰,做點善事總是好的,感應篇裡就介紹了,儘量多做善事不做惡事。
  • 《太上感應篇》之縱慾傷生!
    出自明代正統道藏: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傳曰:按《道藏》,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100多歲),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炁,本重三百八十四銖,內應乎幹 ,人不知保,而使之散,是以中道夭閼。幹者,六陽具而未知動作施洩也。知此修行,即神仙也。
  • 分段解讀《太上感應篇》,了解本書的意義、總綱及記錄善惡的神明
    《太上感應篇》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道家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向善遵守道德規範。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成書的年代和作者都不詳,有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佛弟子好好閱讀佛經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解讀道家經典呢?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法義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 太上感應篇解讀:為何有人不斷作惡卻榮華富貴
    周秋鵬《太上感應篇》是唯一打通儒、釋、道三教的國學經典。自古到今,很多儒教、佛教、道教的弟子都會修持。假如一個普通人,一生修持《太上感應篇》,也相當於把以上三教全部修持了。雖然全文只有一千多字,要學到精通,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還真的不容易。
  • 《太上感應篇》:算盡則死
    今天我們看第九句,《感應篇》第九句:【算盡則死。】這四個字。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天地有司過之神」,按照世間人造惡的輕重加以懲罰,前面說了六句,這一句是總結,『算盡』這人就死了。這一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誡,也是給我們的警告。眾生惡習氣太深,這個情形從我們自己本身去省察,我們就會有很深刻的理解,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也很想把它改掉,就是改不了。
  • 太上感應篇丨行善積德,自有福佑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四:如何改變命運?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其中就談到如何改變命運這個重大人生問題,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將法師演講的內容,並結合我個人的心得體悟經過整理成這篇文章,藉由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法師在演講中講到命運問題的時候,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出來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轉變,這算是給出了命運能不能改變的問題的答案。
  • 「國學」太上感應篇 - 見殺加怒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第六十九篇【原文】見殺加怒。【解釋】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瞋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分析】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道生聽了非常生氣的說:「你犯的這個罪,最是令人生氣。」說著就用自己的佩刀,挖下了犯人的眼睛,一口就吞了下去;過沒多久,道生的哥哥到了之後,就下令將此人斬首。道生就覺得剛才吞下的犯人眼睛,哽在喉嚨裡面下不去,並且漸漸得感到發脹阻塞;道生因此沒有辦法進食,就餓死了。
  • 望氣感應篇:緣與氣
    這種通過緣線感應四周的方法,通常用於尋找失物,或感應需求之物的方位。禍福感召緣如點,伴隨氣而來,遇水止而能蓄。氣如條,全身充盈,氣血強一分,存緣多一分。是緣是劫,憑心感召。元神的感召力強於意識。禍福相依,隨心漏洞而來,心有漏,漏透風,風來緣,久成路,而留跡。
  • 道教為何要勸人廣積陰德呢?
    為了奉勸世人廣積陰德,道教編著了許多勸善的書籍,如《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陰騭」一詞,其源蓋出於《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意謂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們,陰騭就是陰德的意思。施人與善,廣種福田。施人與惡,報應連連。《文昌帝君陰騭文》以通俗的形式勸人行善積陰德,久久必將得到神靈賜福。宋朝有這麼兩位兄弟,他們分別叫做宋郊和宋祁,二人俱是天資聰穎,且都在太學讀書。
  • 《太上感應篇》中殺龜打蛇之報
    道家典籍《太上感應篇》中說「填穴覆巢,傷胎破卵」,「射飛逐走,發蟄驚棲」,「草木昆蟲,猶不可傷」,意在教人保護動物,愛護生靈,這本無可厚非,但其中特殊提到萬萬不可「無故殺龜打蛇」,恐怕一般人就會有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