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那隻飛舞的蝴蝶代表著什麼?

2021-01-10 碼字的安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蝶的故事廣為人知,其中「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作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這一問題即富含浪漫主義,又充滿對生命和死亡的探尋。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也曾把這個故事寫在了詩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首詩的解讀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李商隱借用這兩個典故,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以及對過去年華的懷念和惋惜。

可見蝴蝶這一意向在中國文學上並不少見,它的出現往往讓人覺得即浪漫又神秘,忍不住想去探尋。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也大量運用了蝴蝶這個意向,它化成了已逝的丈夫、兒子、父親,但作者對它們的安排卻非常的含蓄,沒有透露出具體目的。

我不禁對此產生好奇,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出現了「蝴蝶」呢?作者又借「蝴蝶」來表達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書中情節入手,來探尋是枝裕和筆下那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吧!

01.當幼蟲化蝶,你看到了生命的絢爛,還是死亡的惶惶不安?

《步履不停》中的主人公良多,曾在年幼的時候養了一百多隻蝴蝶幼蟲,他每天給它們餵葉子,看著它們慢慢結成蛹,期待著它們化繭成蝶。終於到了化蝶的那一天,良多打開了水槽蓋子,但這些蝴蝶都呆呆地立在水槽中,根本不飛起來。良多莫名有些害怕,它敲了敲水槽,蝴蝶還是不動。

突然,一陣風吹過,隨著這陣風,蝴蝶好像突然接收到了指令一樣,全部展翅飛了起來。一百多隻蝴蝶從良多眼前飛過,拍打翅膀的巨大聲音給了他極大的震撼。蝴蝶飛走之後,良多看著一水槽的蟲蛹,突然恐懼到嘔吐。是的,他沒有從化蝶中看到新生,他看到的是蛹的死亡。

這段情節其實是作者是枝裕和的真實體驗,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細節裡看出他本人對死亡的思考。

如果把化蝶看作蛹的死亡,那麼良多從幼蟲結成蛹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死亡是既定的結果,作為旁觀者,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但又不知道它具體會什麼時候到來。

當幼蟲化作蝴蝶,良多意識到死亡已經臨近,他等待著蝴蝶飛起,就像等待著死亡到來的那一刻。所以這段短暫的時間,良多焦慮又惶恐。直到所有蝴蝶都飛出了水槽,蛹也就引來了真正的死亡,隨即作為旁觀者的良多明確感受到了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恐懼,以及無法抵抗其發生的徒勞無助。

「化蝶」是良多第一次直觀的面對死亡,而他再次接觸死亡,就已經是父母過世的時候了。兩次旁觀死亡的經歷都讓他有相同的感受:迷茫而無助。

是枝裕和在書中寫這樣形容這種感受:「我當然知道,它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但那也只是『遲早』,我還無法具體地想像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樣的狀況。」「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時候,我的人生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什麼。因為,那時,我已經失去了我的父母。」

《步履不停》中的良多和他的母親之間有很深的隔閡,母親在世的時候,他總是拒絕和她有更多的交流。但這一切都在母親去世之後消散了,留在良多心中的只有沒有珍惜過去的無奈和懊悔。

這同樣也是作者本人的悔恨。是枝裕和的母親在2005年的時候去世了,那個時候他正在拍攝《花之武士》,整天沉迷工作,無心顧家。母親的過世對他來說非常突然,雖然是枝裕和知道母親的身體不好,但是他一直覺得這一天不會來得那麼突然,他感覺他仍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母親,也有足夠的能力和金錢去延緩母親的死亡。

但是時間不等人,是枝裕和非常懊悔沒有陪伴她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於是他拍攝了《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他的這兩部作品其實是獻給母親的告白以及告別。

回到作品本身,我們不難感受到,是枝裕和把他心裡的母親寫進了書裡,他在書中不斷穿插著蝴蝶的故事,試圖提醒著我們:即使我們不願意去面對,但我們所珍視的人總有一天會死亡。子欲養而親不待,雖然人人都懂這個道理,但大多數人卻還是要到失去之後才感到後悔和遺憾。

時間是個非常狡猾的東西,往往在你不察覺間溜走,而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無法挽回。唯有珍惜當下,珍惜每一個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那麼等分離的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我們才能平靜面對。

02.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認為逝去的親人化作什麼生物來看你了?

「我總覺得人往生之後,會存在於萬物。我失去母親之後,反而認為母親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會在街頭擦肩而過,會在陌生人中發現她的身影。這樣想著,就慢慢超越了悲痛。」——是枝裕和。

在日本的神奈川縣,人們認為人死之後,會化成蝴蝶或者蜻蜓,如果家裡飛進了蝴蝶和蜻蜓,就是親人逝去的靈魂附在上面回來了。

《步履不停》中就有「蝴蝶飛入家中」的情景:一隻紋黃蝶飛入了家中,主人公良多的母親認為它是長子純平的化身,顫顫巍巍地追逐著它,但它總是從母親指尖飛走。父親斥責她胡鬧,誰料到這隻蝴蝶扇著翅膀,停到了純平的遺像上。這一瞬間,在場的每個人都產生了蝴蝶就是純平的微妙感覺。

純平死於意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預料到,他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去世。對此最無法接受的就是母親。母親一遍一遍回憶純平,並且強行讓每個人都和他一起回憶,她甚至強迫那個被純平救起來的孩子每年都來祭拜,這都是因為她心裡有怨,她怨老天的不公,怨兒子不顧及生命去救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甚至怨所有在純平死後仍然能好好生活的人們,包括她自己。

我們已經討論過,是枝裕和筆下的蝴蝶象徵著死亡,以及活著的人對已逝親人的無法釋懷,這確實能解釋為什麼母親會把蝴蝶和純平聯繫在一起,那麼他為什麼會安排蝴蝶飛到家裡去呢?

是枝裕和在自傳《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對生與死有這樣的觀念:生與死是表裡一體的,死亡未必始於生命的終結。死去的人並不是就這樣離開了世間,而是從外部批判我們的生活,承擔著倫理規範的作用。

也就是說,是枝裕和認為純平雖然死亡了,但是他仍然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在看著母親,看著她無法釋懷的後半生。是枝裕和安排一隻蝴蝶飛到家裡,就是希望藉助蝴蝶給母親帶來安慰,告訴她:「媽媽,我很好,你也一定要好好生活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和自己和解,讓她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好好積極地擁抱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這裡的蝴蝶還代表著「對留下來的人的寬慰」。在中國蝴蝶也有類似的含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梁祝》。在這個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終在墓前化為兩隻蝴蝶,互相陪伴著飛向遠方,讓原本悲劇結尾的故事增添了一絲希望。蝴蝶仿佛告訴人們:既然死亡無法避免,活著的人就請好好活著吧。

03.我期盼著蝴蝶的到來,一如我期盼著你

《比海更深》的書名取自書中母親所喜歡的一首歌:比海更深,比天更藍。我真的無法超過如此般地愛你。

母親在聽到這裡之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她說:「活到這歲數,我還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為什麼母親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呢?那是因為她把這樣的愛都給了孩子啊!

在創作《步履不停》的時候,是枝裕和的身份是兒子,而在創作《比海更深》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女兒,成為了父親。在這部作品中,是枝裕和站在了「父母」的角度,重新闡述母子情,是以這部作品中的母親形象更為溫和,字裡行間中也充滿了長輩獨有的寬容和愛。

《比海更深》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年近五十,人生依然失敗的一塌糊塗的男人。但他的母親從未因此而責備他,她對孩子的愛一如既往,無關成就。

母親在窗臺養了一株橘樹,有一天,她發現一隻漂亮的青鳳蝶停在了橘樹上,母親感到非常開心,她認為這隻蝴蝶就是吃橘樹葉長大的,現在它回到了「家」。於是,母親開始日夜期盼蝴蝶的到來。

但作者卻告訴我們,這種蝴蝶是不吃橘樹葉的,它應該是在附近的雜木叢裡長大,只是因為休息才停在了橘樹上。可想而知,是母親把離婚後窮困潦倒,偶然回一次家的兒子和這隻蝴蝶重疊在了一起,這隻蝴蝶代表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和期盼。

世上的母親大多如此,她們不關心我們飛得高不高,只關心我們飛的累不累。是枝裕和的母親就一直為他的前途擔憂,哪怕在她病逝前,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俗的成就,母親還總擔心他賺不到錢。

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他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也提到過,即便母親不識字,也並不太明白她的兒子事業上的成就,但在她晚年的時候,總是把他寫的書放在身邊,一遍一遍的撫摸它們。

《比海更深》中,良多每次回母親家裡都是為了偷點什麼出去換錢,他急匆匆來又急匆匆走,而母親卻總是懇求他能多陪伴自己,哪怕只是一起吃個飯。母親難道對良多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嗎?怎麼可能呢,只是她一一寬容罷了。

就像母親總是望著窗戶,期盼那隻偶然才會停留的蝴蝶一樣,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是比孩子在身邊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分離」是家庭中永恆的主題,當孩子長大、遠行、成家,每一步是孩子的成熟,也是母子的分離。這些分離不僅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焦慮,也會讓父母感到難受。但這種分離焦慮其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就像那句歌裡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04.家庭:無法代替,卻很麻煩

在拍攝和創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是枝裕和是沒有追求方法論,也沒有帶得失心的。也因此他在拍攝它們之後,心情一直非常輕鬆愉快。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時隔八年的姊妹篇,它們都是作者對「家庭」的思考和認知。是枝裕和認為,人們總是抱有「正因為是家人才不想讓他們知道」,「正因為是家人才無法理解」這樣的想法來和家人相處的,也因此現實家庭中才充滿了矛盾和悔恨。

愛著彼此,又傷害著彼此;無法代替,卻很麻煩。這是他眼中的家庭。

是枝裕和把這種感情放在了作品裡,也創作出一隻貫穿全文的蝴蝶。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這兩部作品中的蝴蝶代表著「人們對親人終將逝去的無奈和恐懼」;代表著「既然死亡無可避免,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生活」的勸誡;代表著「無論輝煌還是失敗,你在我眼裡只是個未歸家的孩子」的期盼。

其實仔細想想,它代表的都是愛,是一個家庭中互相牽掛,又不夠坦誠的愛。如果說作者把什麼「意義」放在了作品中,大概就是:請坦誠地表達感情,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請好好的擁抱家人,熱愛人生。

相關焦點

  • 雜談好書|人生路上 步履不停 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步履不停》書中的語錄:1、在這段不斷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說我還得到過什麼,應該就是: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麼一種近似於任命的教訓吧。2、因為正是在這一天,我第一次感覺到父母不可能永遠都像以前一樣。這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著父母年華老去,我卻什麼都沒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遠遠看著同樣不知所措的父母。
  • 《步履不停》看似簡單平淡的故事卻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步履不停》家庭劇情片,講述了某個普通家庭中的次子回到久別的老家,與年老的雙親一天的團聚的故事。「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如潺潺溪流般的鏡頭語言,將橫山一家的人生濃縮為一天的杯盞瓢盆,平淡如水卻娓娓動人。
  • 《步履不停》中讓人心碎的3句臺詞,人生太多遺憾!
    《步履不停》是一部家庭電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經典作品。講述了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看似那麼平常的一天,事實上又是很特殊的一天,牽引著許多秘密,以及每個人內心隱藏的感受。
  • 電影賞析《步履不停》:生命不息,步伐不停
    《步履不停》最重要的場景是有樹林遮蓋的上山坡道,一級一級的石頭階梯,斜斜往上。陡坡小道是如此的毫不起眼,熟悉之餘卻很舒服。這一類場景在是枝作品裡有過很多出場機會,比如《無人知曉》裡小孩子走上走下的那段階梯,相信許多人會有印象。第一次獨行,老人家步子很慢,一如往日的悠閒舒適。旁邊一個帽子短褲男從他身邊跑步下坡,顯然是在鍛鍊。
  • 被溫暖的力量包裹著一起步履不停,「時·光」影展開幕影片看哭觀眾
    也就是這部片子,讓惜敗的梁朝偉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耿耿於懷:「我一直以為會輸給英國演員,誰知道會輸給一個14歲的小青年,他都沒有什麼演技啦。」 就這一句話,也讓《無人知曉》增添了無數讓人想看的理由。所以,這次影展《無人知曉》是最搶手的一部。《無人知曉》在2021年1月1日在CGV影城(樂堤港IMAX店),1月2日在西戲影院(西戲·XIXI LIVE 內)和盧米埃影城(西溪天街店)各有一場。
  • 周公解夢 |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到蝴蝶在花叢裡飛舞有什麼寓意
    夢見蝴蝶在花叢裡飛舞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蝴蝶在花叢裡飛舞好不好?
  • 影視點評:《步履不停》停不下的步伐
    《步履不停》整部電影跨越的時間不長,差不多就24小時,但是,裡面一絲一絲的細節,欲言又止,細膩感傷。那種含蓄委婉的敘事,慢條斯理但涵義豐富的將這個故事零零碎碎的一筆一筆勾勒出來。它的講究之處還在於整體色調的處理,乾淨透徹,儘量避開了喧囂嘈雜的可能,傳達不易察覺的生活美感。
  • 《比海更深》:曾經的擁有都是僥倖,漸次失去的皆是人生
    這是《比海更深》中的主人公良多與前妻重逢時的感悟,也令他準備放過自己,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決定。這本書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繼《步履不停》後的又一部演繹親情之間的感人作品,它講述了曾獲得過文學獎的專職作家良多,在很多年「不成器」中漸漸失去親人的信任,又因經濟原因導致與妻子婚姻破裂的故事。
  • 《步履不停》:愛的腳步忘不了
    聚焦於平凡家庭的特殊日子,《步履不停》獨自被時間驅動的《步履不停》在其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隱藏著戲劇性的緊張,然而靜謐的情感描繪了完整而真誠的人物。這是一部裕和導演的作品平淡無奇,但他也有著對魔術的深情熱愛,對電影生活的詮釋,在平靜的地方感人的心靈。
  • 一路傳承·步履不停
    2020年7月24日,為了展示「一路」價值觀,傳承「一路」力量,慶祝「一路」十九周年,「一路傳承·步履不停」十九周年慶暨價值觀標杆人物表彰大會順利舉行。七位價值觀標杆人物的講述形象地傳達出「一路」的北鬥七星核心價值觀:「成就客戶、追求卓越、持續創新、激情、誠信、責任、合作」一路傳承為了傳承「一路」價值觀,大會現場由七名價值觀標杆人物為代表「一路」新鮮血液的傳承人戴上價值觀勳章,傳承「一路」力量!此時回首,一路人用激情、拼搏、感動、詮釋著光陰與跨越。
  • 步履不停,我們終將諒解過去和遇見更好的自己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但是總是有那麼一些事情來不及。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們總會遇見歲月中最好的自己。又是夏末時節了,院子裡的紫薇花開的璀璨,黃斑的化蝶翩翩起舞著。很久很久之前偷來的的玉米炸成的天婦羅,還有母親拿手的鰻魚飯。
  • 夢見蝴蝶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蝴蝶好不好?
    夢見蝴蝶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蝴蝶好不好?
  •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步履不停》。影片講了兒子帶著二婚的妻子、孩子回老家住了一天一夜發生的事,平平常常的。老家的日子好像每天都是這樣過,以至於兒子察覺到父母的衰老,也只是稍微停頓思慮一下,但也不會顯得關切。因為這只是漫長人生中習以為常的一天。
  • 《步履不停》——持續前行
    《步履不停》是日本當代電影大師是枝裕和執導的治癒系電影,該片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生活平靜祥和,父親恭平是已經退休的醫生,卻時時牽掛小鎮診所內的事務。
  • 《步履不停》:人生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因為人生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倘若我問心有愧呢?倘若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會不會是另一種變化?《步履不停》是我除東野圭吾的推理之外,第一本日本文學。說實話,真的很喜歡啊。主要是講述在大哥又一年忌日的時候,良多帶著妻子由香裡和兒子淳史一起回到鄉村的父母親家,以與姐姐一家共度一日的時光。
  • 步履不停的我們,常常忘記自己!
    我清晰地記著那時候我爸要專門在褲腰帶上別一個手機皮套,以此來安放它那還沒巴掌大的翻蓋手機,每次那首來電鈴聲響起,我都能從我爸身上嗅到一種迷之自豪感,可能歸結於當時它在我們那兒還算是一種稀罕物件兒,也可能當時我爸的工作確實相對比較優越,總之,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反感與我爸腰裡別著那部手機同屏,我,大概就是「虛榮」的天敵。那根本不能算是應酬,因為誰會把天天把應酬安排到自己家裡。
  • 劍橋博士鄧楚涵新書《前路漫漫,步履不停》全國讀者見面會秋日啟程
    十年,從縣城少年到劍橋博士,鄧楚涵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學生時期,曾代表中國參加全美土木工程師學生競賽,獲地下建築組冠軍。參加《天才知道》《加油!向未來》《正大綜藝·腦洞大開》等科普益智類綜藝節目,並取得不錯成績。
  • 步履不停。\n又是匆匆而過的一年
    步履不停。 又是匆匆而過的一年。 與以往沒什麼太大分別的一年。 讀書。走路。寫字。 喝茶。吃飯。看世界。 又是與以往迥然不同的一年。
  • 「美文」心之所往,步履不停
    文/默01心之所往,步履不停一直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所有的安穩和歲月靜好,不過是積攢多年的努力,自律,勤奮換來的結果。2020,新年伊始,日子清冷。越來越近的春節也將人推到了忙碌深處,疲於生活,安於現實。買了雪小禪的籤名新書,作為新年禮物,送給了自己,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從不問別人值不值。新年第一願,算是已經實現。2020,是堅持健身的第八年,堅持在空間寫字的第六年,堅持學習的第十二年。別人上個大學就能到達的路,解決的事,我卻整整跋涉了大半生。開始論文,準備畢業。
  • 步履不停的世界冠軍
    掌聲、鮮花、喝彩的落幕,如流光的禮花,終歸要消弭在深邃的夜空,而指引方向的那一盞燈火,卻始終明亮。技能報國,寧顯海用點滴的行動,詮釋自我的價值,燃燒自我,傳遞燈火,讓心中的光點亮更多的希望。寧顯海工作照2017年10月19日夜晚,他登上焊接項目冠軍領獎臺,四周的歡呼聲如潮水般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