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一個優秀組織一定是學習者唯一取之不盡的可再生性資源,沒有人能夠購買、複製或消滅它。
人把學校知識忘光了,剩下的就是能力。——愛因斯坦
「背上的猴子」這一經典理論據說最早發表於1974年的《哈佛商業評論》,已至一起成為經久不息的話題。
作為管理者,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學校管理,抑或其他管理部門,都經常遇到類似這樣的情形——
迎面碰到一位部屬或層級人員,他突然說:「我能不能和您談一談?我碰到了一個問題。」於是,你便專心聽他細述問題的來龍去脈,結果一站便是好長時間,既耽擱了原先你要做的事……
在這樣的案例中,比爾翁肯認為「猴子」就是分配給下屬的工作,原本在部屬的背上,然而談話時,「猴子」的兩腳就分別搭在領導和下屬兩人背上了,當你表示要考慮一下時,「猴子」便全部移轉到你背上。於是你接下了部屬的角色,而部屬卻變成了監督者,他不時地跑來問你:「那件事辦得怎樣了?」
透過「背上的猴子」這一經典案例,我也時時在學習、反思與行動,下面說說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誰的「猴子」,有時一時難以界定清楚
幾個問題需要澄清。
第一問題 空間什麼是「猴子」?
有人認為是「任務」,有人認為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從實質和追因的角度來說,「猴子」似乎應該是「責任」,它似乎是在層級之間跳來跳去的「責任」。
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猴子為什麼會「跳來跳去」?
事務也好,責任也好,問題也好,為什麼會在上司與下屬之間「跳來跳去」呢?其根本原因應該是迴避風險的個人傾向。
再具體分析一下,一種可能是人性的弱點,那就是「搶功推責」,遇到自己熟練的有把握的事情搶著做來表功,遇到自己不熟悉、難以駕馭的問題或事情則找出各種理由推卸責任。
另一種可能是,組織內部的管理機制出了問題,比如分工不明確,授權不清晰,管理者往往就成了「救火隊員」,整體計劃被打亂,以至重要的東西來不及處理,而忙於應付下屬拋來的突發的、緊急的「猴子」。
鑑於上述情況,我要說的是:在一個剛開始比較弱勢的組織裡,因為管理機制還未理順,個人能力強的人也不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不要急於拋去自己背上的「猴子」。
拿我來說,有時也知道有些「猴子」不應該是我背上的或者誰的「猴子」,有時一時難以界定清楚,這裡就效將就著背一下,因為「猴子」總得有人先背一下,否則就變成死猴子了。
於是,我採取的方法是,我先背一個給你看一下,讓別人知道如何才能背好。因為,有的人沒有背過「猴子」,有的人不知道「猴子」的品性,沒有親近過他們,怎談如何餵養?餵養是建立在了解猴子特性的基礎上的。
應該說通過我的敢於背「猴子」,也努力示範給青年下屬看如何「背猴子」,由「全扶」到「半扶半放」,到「逐步放手」,幾次三番之後,倒在一定情況下促進了於青年幹部的成長。
我在管理中提出「五子登科」,就是努力去「築臺子、引路子、搭梯子、出點子、改稿子」。於是,許多「猴子」在我的背上被我「化解」。(參見我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五子登科:年終總結的另類敘寫》。)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的力氣是花不完的,你睡一覺它又回來了。
就拿我幫很多中層與老師改校園新聞報導稿來說吧,在我的努力下,他們的新聞意識和寫作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有些報導稿子,現在我基本上不需要修改多少了,這是令人欣慰的。現在,「猴子」又重新回到了他們的背上,一切按管理的正常機制運作起來了。
同樣,對教師的論文修改指導,這個猴子本身是教科室的事。於是,我又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過學校很多人修改過,有的修改過多篇;加上不斷地鼓勵、喚醒、提醒、督促與推薦,發表文章的教師人數在不斷上升中。
有時想想,猴子原理還要結合學校特點,靈活處置,否則對於提升學校某個方面的質量水平就不是十分有效的了。
二、通過交流,讓猴子餵養有人管,形成機制最重要
「機制」是指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係、運行方式以及運行變化的規律;也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係等。
從上面的宣言可以看出,有了體制,不一定能管理好一個或大或小的組織。關鍵還要看「機制」!
對於一些重要的任務,在不同的學校,可能分管與管理機制都是不一樣的,這與學校管理文化與管理傳統是相關的。
就拿學校的展示活動來說,各個部門都覺得自己不應該背這隻「猴子」。因為確定在不同的管理部門,分工確定也是有不一樣。有的是由分管領導自行帶人搞定;有的只是一個部門就能搞好了。
但我們可以約定一些人,對這一任務進行討論與交流,從活動意向、方案研討、具體方案出臺(內網平臺發布)、活動過程監控與管理(分工到人,各司其職)、活動報導、後續資料收集與整理等等,逐步形成良好的機制。最終我們覺得應該是,根據展示的種類與區塊不同,設定由一個部門作為牽頭,做好方案,與分管領導進行商討,把各部門的分工納入在一個「盤子」裡,這樣有主導、有輔助、有補位,分工協作,最終我想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在我的管理工作中,並不是一下子所有部門都能形成管理機制的。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部門開始,引領他們形成管理的機制,讓他們運行得順暢,再讓其他部門參與討論與完善相關管理策略,在這種討論、反思、共進的過程中,其他部門也可以分享中生長,在交流中推進,進而形成「萬紫千紅春滿園」的管理態勢與管理局面。
三、總結一下
組織機制不健全的時候,有時需要人勇於站出來「背猴子」,或作示範,或作引領,或相互「補臺」,逐步向「機制」進發;
而當組織機制業已健全的時候,則要分工協作,按規則辦事,在細節上下功夫,以至使每隻「猴子」都落到了每個「責任人」。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把各種「猴子」共同餵養好,把運行機制逐步完善,以上見解,以示教於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