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逢大難之時,總有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為家國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如《南史·羊侃傳》中所言:「久以汝為死,猶在邪?吾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終不以爾而生進退。」
鬱達夫出生於清光緒年間,他不但是一名才華出眾的愛國主義作家,還是一名抗日領袖。1938年,時年42歲的鬱達夫應《星洲日報》社長胡昌耀之邀,帶著家人去往新加坡,擔任《星州日報》主筆。
01
1942年初,在日軍的進攻下,新加坡淪陷。鬱達夫、胡愈之、王任叔等19人被迫撤離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省,他們輾轉到達一巴亞公務市,安頓下不久,日本憲兵便將此地佔領。為了隱藏身份繼續抗日工作,鬱達夫改名為趙廉,開始蓄鬚。一群人在此開設了一家趙豫記酒廠,以此維持生計。正如唐代詩人寒山所描述:「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鬱達夫等人在此巧妙周旋,繼續進行著地下抗日活動。許多海外的文化界人士和抗日分子也紛紛到此聚集。隨後,為了進一步獲取經濟收入和開展工作,鬱達夫又組織人力物力在此開辦了肥皂廠和造紙廠。此時的趙豫記酒廠已成為一個海外抗日人士的活動中心,他們還秘密建立起抗日組織同仁社,情報搜集工作和抗日宣傳得以進一步展開。
一日,在巴亞公務市的僑長蔡承連家裡,鬱達夫被日本憲兵發現他精通日語,便被迫給日本憲兵分隊當了7個月的翻譯。在此期間,鬱達夫依然竭盡所能的組織抗日活動,還曾經掩護過華僑領袖陳嘉庚。有一次,蘇門答臘島首府棉蘭的日本長官派人到日本憲兵部尋求協助,試圖抓捕陳嘉庚,被鬱達夫巧妙地應付過去,讓他們未能得逞。
02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夏衍先生在《憶達夫》一文裡提到,陳嘉庚曾親口說:「達夫先生不僅掩護了我,還援救了許多被捕僑領。」同年5月,馬來亞共產黨的一位負責人也說道:「這位趙廉老闆真了不起,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組織就會遭到不可補救的損失。」
雖然鬱達夫和同事們竭力低調偽裝,但是隨著工作的開展,危險依然在向他們逼近。日本人派出特務密探開始調查這位「趙廉」老闆。有一個受過日本訓練的福建籍特務洪培根,他於1944年初經過縝密調查後,向日軍憲兵告密——「趙廉」就是鬱達夫。
得知自己被告發之後,鬱達夫在第一時間通知自己的同事胡愈之、沈茲九、汪金丁等人儘快撤離巴亞公務市。大家希望鬱達夫一同撤離,但鬱達夫表示,自己已經被監視,如果一同撤離,必將暴露眾人,所以鬱達夫並未離開。
不久之後,日本憲兵部派人找到鬱達夫,揭穿了他的真實身份,並試圖送他到上海或者東京。鬱達夫斷然拒絕。日本憲兵對鬱達夫嚴加監視,當時並未逮捕他。
03
1945年8月15日,兩顆原子彈在日本本土爆炸後,日本宣布戰敗,並無條件投降。得知此事後,鬱達夫欣喜若狂,立即召集當地華僑,準備在海外為祖國的復興繼續奮鬥。然而鬱達夫的願望並未實現。半個月後,即同年8月29日晚,蔡清竹等幾位華僑到訪鬱達夫家中,幾人正在商談迎接凱旋聯軍的事。一位身穿便服的印尼青年突然到訪,請鬱達夫出門敘話,此後鬱達夫再也沒有回來過,就此失蹤。
國內外相關人士對鬱達夫的失蹤高度關注,從沒放棄過調查,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可靠的信息,以確定鬱達夫的最終下落。1985年9月27日,新華社曾報導過這樣一個事件: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鈴木正夫,於1966開始研究鬱達夫生平經歷,曾經三次到達新加坡印尼等地親自調查。鈴木正夫尋訪了數百名當地人,查閱資料無數,最終找到了當年下令殺害鬱達夫的日本憲兵班長。
這個憲兵班長被找到的時候已經75歲了,頭髮已花白。他承認自己下令綁架並處決「趙廉」。其原因是擔心鬱達夫暴露日軍罪行。在日本宣布戰敗投降之後,他於8月29日晚派遣四名憲兵,利用當地人將鬱達夫誘騙外出後,綁架至附近荒野,隨後將之殺害。
結語
鬱達夫是文人,也是戰士。他一生漂泊,用手中的筆為抗戰呼號,也在用實際行動保護著自己熱愛的祖國。在那個時代,如同他一樣的人還有很多。若無前輩碧血鋪就,哪來如今盛世太平。越是在和平年代,我們越要銘記:歷史不能忘卻,前輩們不能忘卻。
參考資料:
《南史·羊侃傳》
《憶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