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前寶寶只能「眉目傳情」,掌握3類常見「嬰語」,帶娃更輕鬆

2021-01-09 糖果的媽媽

「寶寶的心思,大人你別猜,猜來猜去也不明白」,1歲前是寶寶嬰兒期,還不會說話,日常交流都靠哭,有時候寶媽不能理解寶寶意圖,帶娃難度不斷提升。

執筆:安野風

編輯:安野風

定稿:歐陽比文

帶娃之難,難於蜀道,難於上青天。

最難的就要數寶寶一歲前的嬰兒期了,「小祖宗」的吃喝拉撒都要伺候到位,一言不合就開哭,最難的就是寶媽還不知道,自己「錯」哪了!

寶寶4個月,睡覺總是「扭來扭去,哼哼唧唧」

亦如的寶寶剛滿4個月,從寶寶出生開始,就是亦如自己一手帶的。而且在帶娃這件事兒上她一直很細心。

最近一段時間發現,寶寶睡覺的時候總是不安穩,總是扭來扭去的像是「毛毛蟲」,還總愛哼哼唧唧的。

剛開始覺得沒什麼,時間久了,就開始擔心,寶寶這樣睡不好覺,會不會影響發育。求助寶媽群,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等到老公休息,就一起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

醫生給出結論:寶寶很健康,沒什麼大問題,平時多注意一點兒就行了。

聽到醫生這樣說,亦如才算是放心,但自己帶娃,還是有很多坎坷。

1歲前的寶寶肢體「摩斯密碼」很難懂

剛出生的寶寶頭部重量在350g-400g之間,相當於成人頭部重量的1/4;1歲時,達到成人頭部重量的一半;3歲時,大腦重量才能接近成人。

寶寶從出生之後就一直很「忙」,忙著發育自己的大腦,忙著發育自己的肌肉骨骼,忙著發育自己的臟器等,發育速度之快,相當於坐上了「火箭」。

1歲前的寶寶處於嬰兒期,因為各項發育還在「火熱進行」,但還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圖,語言能力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哭」成為寶寶最簡單的表達形式,但讓寶媽手忙腳亂的是,不知道到底是哪裡不對。

想要理解寶寶,除了說話之外,肢體語言也是一種「摩斯密碼」,寶媽如果可以掌握正確「解碼方式」,掌握寶寶的肢體「嬰語」,帶娃的難度係數就直線下降了。

第一類 寶寶肢體「摩斯密碼」解讀

睡覺變成「毛毛蟲」

寶寶睡覺的時候變得不老實,喜歡扭動身體或者搖頭。像是變成了可愛的「毛毛蟲」。

寶寶的這種表現是在「暗示」媽媽:我的睡眠周期調整了,不用你哄就可以自己接著睡了,快誇我吧!

如果不是這種,還有另外一種解讀,就是寶寶睡覺的時候穿多了,覺得熱,這樣不安的扭動,可能很快就會出汗了。

以上兩種情況,需要寶媽注意區分。

手腳像是塗了蜜,總往嘴裡塞

0-2歲的寶寶會出現不同原因的吃手吃腳的行為,按照寶寶的發育規律分為三個階段:

① 0-3個月:喜歡將抓來的東西都塞到嘴裡,用舌頭舔一舔,這階段吃手吃腳是一種生理反射,寶媽只要注意寶寶能夠到的地方,沒有利器、藥物等危險物品就先可以了。

② 2-24個月:這階段是寶寶的口欲期,通過口腔感受物品,來逐漸形成自己的心理認知。7、8個月寶寶進入高峰期,2歲左右會逐漸消失。

寶寶會爬、會走會逐漸擴大活動範圍,寶媽要做好「清場」,注意寶寶的安全。

③ 3歲以上:這個年齡段寶寶孩子吃手吃腳,可能是身體不適或者心理因素導致的,寶媽需要重視起來了。

第二類 寶寶「眉目傳情」解讀

寶寶的揉眼「暗號」

寶媽帶娃的時候,寶寶揉眼睛是比較常見的,收到寶寶這樣的「眉目傳情」,寶媽的第一反應就是應該哄娃睡覺了。

寶寶的這一「信號」,就是明確的告訴你,「本寶寶困了,趕緊伺候就寢!」

寶寶皺眉「使眼色」

在微表情中,皺眉代表對看到的事物反感、排斥,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就是認真思考。

不過嬰兒還沒有這麼複雜的心理活動,如果寶媽看到寶寶皺眉,不要一下子想太多。

如果是皺眉,伴隨著扭來扭去,很有可能是在放屁;如果是皺眉,伴隨臉憋得通紅,很有可能是在拉便便,正在使出「吃奶的勁兒」。

寶媽接受到信號之後,拿出尿不溼,準備給寶寶及時換新的就好了。

寶寶盯著一出很「慵懶」

寶寶醒來吃飽喝足之後,躺在那裡不哭不鬧,四肢很放鬆,安安靜靜的的在那裡,眼睛到處看,看起來很慵懶,很享受的樣子。

偶爾媽媽隨手給扔個玩具,可以吸引注意力。

寶寶是在自娛自樂,隨著抱的不斷成長,對睡眠的要求也就逐漸減少,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多,用這種方式自我娛樂,寶媽只要做好配合就可以了。

第三類 寶寶「抓狂」表現解讀

寶寶有時候會出現「抓狂」的表現,不斷的伸手抓自己的頭髮和帽子,這種肢體「秘密」,一般是在告訴媽媽,「我好熱呀,快幫我把帽子拿掉!」

看到寶寶這種表現,寶媽可以用手觸摸寶寶的後頸,如果溫度偏高,就是捂太多了,適當增減衣物緩解。

糖果愛嘮叨

1歲前的嬰兒,因為語言能力薄弱,給寶媽的帶娃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寶寶正在努力長大,讓媽媽快一點省心哦!

想要帶好寶寶,多了解這些「小動作」背後的含義,帶娃也會省時又省力的。

糖果互動:你的寶寶上面幾類小動作,經常出現的有幾種,歡迎分享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寶寶: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鼾聲如雷,爸爸帶娃帶了個寂寞
    很多數家庭一樣,平時一直都是由琪琪負責照顧孩子,這天剛巧輪到琪琪值班,她只能不放心的把孩子交給爸爸照顧一晚上。臨上班前琪琪是千叮嚀萬囑咐地交代老公,要半夜起來給還衝奶粉,老公拍著胸脯滿口答應了。琪琪在工作休息的時間,打開了家裡客廳的監控,沒想到原本應該睡覺的孩子,卻站在爸爸的面前大聲哭鬧。
  • 0~3歲的寶寶有三個階段最難帶,能熬過去的寶媽都是「神仙媽媽」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生娃疼,帶娃累,沒娃最輕鬆。 養育寶寶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找對孩子的「氣質型」,娃會很容易帶,你家寶寶具有哪些特徵呢?
    0到6歲的孩子處於感官敏感期,在觸覺、嗅覺、視覺上都處於發展完善期,因而也格外敏感。有的孩子被父母說成「喜怒無常、捉摸不定」,其實這是種誤解,只能說這類寶寶的反應強度大一些而已。而在反應閾這一項上,閾限高的孩子往往大大咧咧,在感官上並沒有太在意,有時已經受傷了還不以為然,而另一些寶寶善於察言觀色,痛點非常低,有時只是小小的擦傷就會舉起小手給父母看,還哭鬧不止。
  • 5年裡給娃讀了700多本繪本!附0-1、1-3、3-6歲繪本清單推薦
    這次推薦的是適合0-1、1-3、3-6歲的寶寶優秀繪本,媽媽們可以結合寶寶年齡還有需求選擇,跟著買絕對不會錯。粗暴簡單,先上清單。這本書的動物和動物連在一起,媽媽和寶寶連在一起,溫情暖心,讓寶寶沉浸在愛裡面。0-1歲選書小Tips內容簡單0-1歲是建立閱讀習慣的黃金期,1歲內寶寶的繪本,內容簡單就好,沒必要買那種抽拉、摺疊等機關很多的書。文字精簡、語言重複、節奏感強,讀起來更吸引寶寶的興趣。
  • 如果寶寶在2歲前有這3種表現,並不是「高冷」,可能是智力低下
    2歲之前有這3種表現的話,也許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高冷」,可能是智力低下的信號,家長們可萬千別忽視。 2歲前仍是不會說話 大部分的孩子在六個月左右就已經可以「咿咿呀呀」的說出一些「嬰言嬰語」了,但事實上這樣的語言其實是沒有意識的,而等到他們一周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可以有意識的說出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詞彙了。
  • 娃頭頂的「菱形縫隙」,預示了娃的健康狀態,6種變化寶媽要注意
    即寶寶頭頂由兩側額骨和兩側頂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縫隙」。前囟門最遲的閉合時間在1歲半左右。 正常來說,娃的前囟門出生時直徑大約在1.5~2cm左右,之後隨著生長,前囟門會因為頭圍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大約在6個月左右到達最大值,直徑介乎2.5~3cm之間。
  • 寶寶成了「夜貓子」?多半是父母自己作的,3個妙招讓娃睡到天亮
    哄又哄不睡,周蓮只能陪著娃玩耍,殊不知她都困的要死了。後來,婆婆聽說了她的情況,就主動幫她帶娃,讓她能好好睡覺。到了晚上的時候,周蓮還覺得不好意思,害怕孩子吵到了奶奶,就說如果孩子鬧起來就把她叫起來。然而周蓮一覺睡到大天亮,婆婆都沒過來叫她。她覺得婆婆是怕打擾她休息,所以才不說的。所以當天晚上,她特地來到婆婆房間,想過來把孩子帶過去讓婆婆睡覺。
  • 想輕鬆帶娃,這些暗語家長要讀懂
    新手媽媽們在帶娃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很困難,因為寶寶這麼小也不會表達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他們只會不停地哭鬧,直到媽媽們猜對他們的心思,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一些有經驗的老人們,往往可以通過小嬰兒的一些肢體語言,迅速地知道寶寶有什麼樣的需求。
  • 都是帶娃,為什麼有的寶媽帶娃時尚辣媽,而有的寶媽邋裡邋遢?
    文丨木棉媽媽生娃前誰還不是個精緻的豬豬女孩兒,可什麼生娃後寶媽們的表現就兩極分化了呢?中午跟同事聊天,說起來當媽媽以後的轉變,我跟同事都有一段時間的全職帶娃經歷,一直把孩子帶到兩歲才開始出來工作上班。同事說:我前段時間找工作,我連庫管類的工作都投了,我可是正經大學畢業人力資源專業啊!
  • 該不該讓娃提前學拼音?掌握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教育孩子更有底氣
    因此,拼音只能說是一種學習漢字的工具,但不能作為學習認字的唯一方法,不必為了認字而提前去學習拼音,只能說是一種輔助學習漢字的方法。就拿上面的案例來說,讓3歲左右的孩子學習拼音,對他們來說,此時他們的抽象思維暫時沒有發展起來,只能通過兒歌的方式學習和認識拼音字母,無法進行拼讀,因為拼讀需要藉助抽象思維,因此會娃學得很困難,如果家長還強迫學習很困難會讓幼兒倍感壓力,甚至是對學習喪失了興趣。綜上所述,作為家長應該循序漸進地讓孩子進行學習。
  • 用好 3 個小技巧,寶寶聽了還想聽
    說起得力育兒幫手,不少家長都要提到繪本——能帶孩子認知世界、提升思維能力發展,帶娃一起讀,還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但育兒路上沒有一件輕鬆事。  圖片來源:後臺留言  怎麼讓家長給娃讀繪本更省心、省錢、省力?
  • 為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抓住3表現做好4引導,你娃也能早開金口
    「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後臺收到了一位寶媽的提問:我家孩子快3歲了,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可朋友家的孩子2歲多說話都特別流利,都說男孩說話晚是真的嗎?為什麼寶寶說話還有早有晚?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很多家長都聽過「貴人話語遲」的解釋,面對自家孩子說話晚,總是用以此來安慰自己,難道寶寶說話早晚真的分男、女嗎?
  • 只會教寶寶從1數到10?幾個小方法,在生活中也能做好數學啟蒙
    在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數學認知方面,給學齡前兒童給出了三個明確的目標: 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在早期的數學啟蒙中,如何幫寶寶感知形狀和空間關係,打好幾何思維的基礎。
  • 寶寶右眼失明,4歲才發現!4大眼部檢查1個也別漏!1遮2看3不能
    所以到底如何及時發現寶寶的視力問題?又有哪些視力檢查是有必要去做的呢?今天科大大就為你們一一解答。1「1遮2看3不能」口訣:及時揪出問題!有些家長反映:寶寶都3歲了,視力怎麼還不到1.0,是不是有問題啊?實際上,剛出生的寶寶看到的世界本身就很模糊,隨著月齡的增長,會經歷「從遠視到正常的過程」。
  • 1歲寶寶腳趾紅腫,醫生:多虧發現早,娃身體上的細節要注意
    照顧孩子的過程更像面對怪獸升級,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會讓家長意想不到。孩子一歲半之前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不舒服,也只會通過哭鬧來展現和表達。但面對哭鬧,父母的理解卻是多種多樣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煩,有些認為孩子矯情,也有細心的意識到孩子可能身體出現了問題。
  • 哈佛大學:寶寶智商受出生季節影響,出生在秋冬季節的娃更聰慧
    案例老公的一個好朋友,今天33歲了,結婚已經4年多了,兩個人剛結婚不久,雙方父母就開始催生了,覺得早點要孩子,自己還能幫忙帶帶什麼的。他們原計劃要個狗寶寶,但是聽說生豬寶寶更好,於是更改了計劃,後來她們在聽一次講座的時候,得知有兩個季節出生的娃更聰慧,更是積極備孕,如願生下了可心的豬寶寶。
  • 爸爸帶娃?看看這些口頭禪,你就知道情況了!
    #爸爸要不要主力帶娃#從多少年前就說「女性能頂半邊天」,到現在很多家庭中,女性的經濟實力也真的高於男性,再加之對「喪偶式家庭」的譴責,一股「爸爸才時帶娃主力」的討論之風油然而生。其實,現在爸爸帶娃的現狀,通過口頭禪,就能略窺一二。(以下都不是虛構,如有雷同那就對了!)
  • 教娃從1數到10不科學?會數數並不等於「識數」,數感練習走起來
    2~3歲的寶寶:此時孩子應該能明確知曉1和2的區別,如果家長經常自己叨念,或者有意識地教寶寶練習,在2歲就能完整地年初1~10這十個數字。 3~5歲的寶寶:劃重點,3歲是個裡程碑,家長要多觀察寶寶,他已經開始對於數字和具體的數量有所了解,有種「頓悟」之感。 如果之前基礎打得不錯,孩子能夠熟練數數,此時就該進行實物教學了。
  • 2~6歲是娃英語啟蒙黃金期,但這3個坑家長經常踩,娃只會事倍功半
    2~6歲是孩子英語啟蒙的黃金期,學習第二語言要趁早相關的腦科學研究表明:0~6歲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最強,過了這個階段之後,這種能力會逐漸下降。在3歲之前學習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有可能達到母語程度。理由很簡單,0~3歲是嬰兒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1歲以內他們就可以「咿咿呀呀」學說話,2~3歲就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句子。
  • 「假帶娃」成流行,最遭罪的是寶媽,丈夫該多看看
    時下有不少年輕的家庭需要依靠老人來幫忙帶娃,老人們犧牲自己晚年悠閒的時光來幫助子女們減輕養育負擔,顯然有了老人的幫助,年輕的夫妻們也可以輕鬆不少。不過,在部分家庭中也存在老人「假帶娃」的情況,老人們人前一套背後一套,最後帶娃的辛苦卻全落到了寶媽一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