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張女士發現一歲的兒子晚上總是哭鬧,而且經常抓自己的耳朵,耳道口流水且有異味。便帶著孩子前往山東省德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耳鼻喉科主任高曼醫生檢查後表示,孩子得的是外耳道溼疹,正確用藥,不久就會痊癒了。媽媽一臉詫異的問:「醫生,溼疹還會長在耳道裡?」
高曼向張女士解釋,外耳道溼疹是嬰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最常見病因是餵養姿勢不當,導致奶水流入耳內,或者洗頭、洗澡時導致耳道潮溼;接觸肥皂、皮毛化纖、花粉、油漆等刺激性物質;對牛羊肉及其奶製品、魚蝦海鮮過敏。外耳道溼疹表現為滲出的液體淡黃稀薄,耳內分泌物有異味。「如出現繼發感染,可出現疼痛、體溫升高等症狀。病損如累及耳道深部及鼓膜表面,甚至會導致耳鳴和耳聾。」高曼說。
治療過程中,高曼清除了患兒外耳道的流水、流膿後,用雙氧水清洗因抓傷而結痂的部位,並向家長演示了塗抹溼疹膏的方法,同時叮囑張女士:外耳道溼疹易反覆發作,要定期進行複查。在這之後,張女士按照醫囑,每天用藥膏塗抹孩子患處,經過兩周的治療休養後,孩子再也沒有抓自己的耳朵。張女士堵在心裡的大石總算下地了,她也意識到,在孩子學會說話前,身體不適時無法表達,一定要學會細心觀察孩子。
外耳道溼疹幾乎無法自愈,而且病情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重,再加上耳道溼疹反反覆覆的特點,如果不從根本上擺脫它的纏繞只會讓耳道溼疹愈發嚴重。所以當孩子出現外耳道溼疹時,一定要及時治療。
對於如何預防與治療外耳道溼疹,高曼提出了幾點建議,她提醒廣大家長,在生活中應讓孩子保持耳朵、耳道乾燥清潔。母乳餵養時,孩子母親的飲食也要清淡,儘量避免高蛋白和海鮮。如果孩子已經確診外耳道溼疹,家長儘快前往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接受治療,儘可能找出病因,去除可能存在的過敏原。發病期間避免抓撓外耳,以防止局部皮膚破損或繼發感染,當孩子睡覺時,也要避免壓到有溼疹的一側耳朵。 (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