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期間,很多媽媽發現,寶寶不知道咋回事,總喜歡抓耳朵。吃奶時抓耳朵,鬧覺時抓耳朵,睡覺時抓耳朵,高興、哭鬧都會抓耳朵……經常抓的耳朵通紅,有時候還會抓出血。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些媽媽以為是寶寶耳朵癢,畢竟大人耳朵癢的時候也喜歡抓耳朵,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寶寶總喜歡抓耳朵,媽媽說是正常現象,去醫院檢查被「打臉」
李女士的寶寶5個月了,平時吃奶睡覺都正常,就是最近寶寶總喜歡抓耳朵,經常抓的耳朵通紅,一副很煩躁的樣子。剛開始李女士沒當回事,寶寶抓臉抓耳朵,不是很正常麼,等大大就好了,但是過了一個月,抓耳朵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頻繁了,耳朵都抓出了血,寶寶也沒有停止。在朋友的勸說下,李女士帶著寶寶去了醫院做檢查,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中耳炎,幸虧來的及時,否則寶寶的聽力就會受到影響。
在醫生的解釋下,李女士終於知道了原因,原來李女士喜歡躺著餵奶,經常迷迷糊糊就睡著了,有些母乳流進了寶寶耳朵裡,時間越久,裡面的積攢的母乳越多,結果耳朵就出現了發炎的情況。寶寶感覺不舒服,又不會說,只能不停的抓耳朵了。
不過並非所有的抓耳朵都是中耳炎引起的,具體還得看其它幾個表現。
在《美國兒科學會 育兒百科》一書中,對中耳炎的症狀是這麼介紹的:
中耳炎通常會造成疼痛,但並不總是如此的。大一點的孩子會告訴父母他的耳朵像被燒一樣疼,但是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扯著自己的耳朵哭鬧。尤其是吃奶時,哭鬧的更厲害,因為吸吮和吞咽會對中耳造成壓力,使疼痛加重。中耳炎的孩子,還可能會出現入睡困難,發燒發熱,體溫達到38-40℃;發炎的耳朵裡,還可能會出現黃色帶血絲的液體或者膿液。
從這裡看出,抓耳朵並不一定是中耳炎,但是如果寶寶抓耳朵,哭鬧厲害,一副很痛苦的樣子,或者伴隨發燒、有黃色液體或者膿液流出的話,那麼很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必須就醫檢查。
寶寶總是抓耳朵,可能是這5個原因
既然寶寶抓耳朵,並不一定是中耳炎,那麼還有哪些情況,寶寶會抓耳朵呢?下面這5種情況的發生率也很高,媽媽應該早清楚,早緩解。
寶寶總是抓耳朵,不一定是因為癢,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知道
1、好奇心作祟
嬰幼兒時期,寶寶是通過手來探索世界的,他們喜歡用手抓取物品,把手放在嘴裡吸吮,尤其是四五個月以後,隨著手眼協調能力的鍛鍊,他們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感謝興趣,經常探索自己的身體,抓握自己的小腳和腳丫;拍打自己的膝蓋和大腿、拉扯自己的生殖器官(男孩)、觸摸自己的鼻子、嘴巴,當然也喜歡拉扯自己的耳朵,感覺特別有趣。
好奇心作祟導致的抓耳朵,寶寶的精神不錯,飲食睡眠也很好,沒有哭鬧也沒有煩躁不安的情況,他們抓耳朵時,心情不錯,覺得很好玩。對於這種情況,媽媽不需要太擔心,順其自然即可,但是要注意指甲的修剪,以免耳朵被抓傷。
2、出牙導致
寶寶出牙時,會出現很多不舒服的情況,比如:牙齦腫痛,發燒,腹瀉,心情煩躁等等。牙齦腫痛時,因為低於1周歲的小嬰兒,暫時還不能表達出耳朵的疼痛,也不知道疼痛是到底是來自耳朵外部結構還是附近區域,或者是內耳。所以經常會把牙齦的腫痛誤以為是耳朵疼痛,然後開始頻繁抓撓。
其實出牙時,寶寶不僅會經常抓撓、拉扯自己的耳朵,還會伴隨流口水,或者磨牙咬人、低燒以及煩躁不安等情況,媽媽們用心觀察很容易區分。
對於這種情況,媽媽可以準備一些磨牙的物品,比如磨牙棒,磨牙膠,給寶寶磨牙使用,緩解不適;也可以用手指裹上紗布,然後沾溫水擦拭按摩寶寶的牙齦,也能緩解不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耐心的陪伴寶寶,護理寶寶。
3、兩內耳發育不均衡
在《崔玉濤圖解家庭育兒8:小兒生長發育》一書中指到,嬰兒揪、拍、摳、抓耳朵,甚至拍頭等現象非常常見,是因為嬰兒雙內兒發育不均衡導致,類似我們下飛機感覺耳內有異物感一樣。有些嬰兒可能出現暈車的現象,表現為不喜歡坐汽車安全座椅,甚至在行車中出現哭鬧、嘔吐。一歲以後會逐漸好轉,帶孩子玩轉椅、鞦韆等遊戲,會幫助內耳平衡能力發育。
也就是說,兩側內耳發育不均衡屬於寶寶發育中的問題,大多在寶寶出生後6-12個月內消失,所有媽媽們不需要擔心,就行崔玉濤老師說的,等寶寶大一些以後,可以帶寶寶坐鞦韆、玩轉椅等遊戲,能夠幫助寶寶內耳平衡的發育。
4、耳屎過多
說起耳屎,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家裡一般都會備著耳挖,閒來無事,都會掏掏耳朵摳摳耳屎。其實耳屎還有個學名叫做「耵聹」,它是一種黃色的粘稠的物質,目的是為了保護外耳道,乾燥以後呈薄片狀,然後就變成了我們說的「耳屎」,可以阻止外來物質的侵入。
雖然耳屎可以阻止外來物質的侵入,但是耳屎多了,不僅會讓耳朵不舒服,還會影響聽力。所以人們都喜歡掏耳朵。但是這個方式卻不適合寶寶。
一般來說,寶寶的耳屎不需要經常清潔,因為他的耳道有一定的自潔功能,自己就能清潔好,而且耳屎多的時候,還能自動掉出來。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寶寶耳屎比較多,又沒有自己掉出來,積累在耳朵裡非常不舒服,寶寶就會經常抓耳朵。
對於這種情況,媽媽就必須幹預了。幹預的方法並不困難,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絕對不能用耳挖或者棉籤伸進去摳。
寶寶的耳道比成人的細小,而且非常脆弱,一旦使用耳挖很容易受到傷害,甚至會捅破鼓膜然後損害聽力。至於棉籤,只能摳出外圍的耳屎,深處是摳不出來的,反而越掏越深,讓寶寶更難受。所以說,不建議使用耳挖摳耳屎,或者用棉籤伸進去掏。媽媽可以經常給寶寶清潔一下耳朵外圍的衛生,比如洗澡時,耳朵外圍的耳屎都變得軟軟的,用棉籤輕輕擦拭就下來了。
如果耳屎在耳朵裡堆積堵塞,讓寶寶非常不舒服,出現抓耳朵、搖頭、哭鬧、聽不到輕微聲音等情況,媽媽需要帶寶寶去醫院處理,千萬不要自己掏。
5、耳朵溼疹
還有一種情況也挺常見,就是耳朵溼疹了。
嬰幼兒時期,溼疹的發生率還挺高的,溫度太高,穿得太多,食物過敏,都可能會引發溼疹,雖然溼疹的高發部位是面部,但是耳朵周圍也會出現,一旦出現,癢的特別厲害,只能使勁抓撓了。
這種情況也很容易判斷,如果寶寶耳廓前後及耳周皮膚出現一些很小的斑點或者斑點狀紅疹,就代表是溼疹了,不嚴重的可以擦拭溼疹膏,但是一定要注意別讓寶寶把溼疹處撓傷。
寶寶指甲怎麼修剪?
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抓耳朵,媽媽都需要注意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給寶寶修剪指甲,以免撓傷耳朵。具體應該怎麼修剪呢?
要想給寶寶剪好指甲,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寶寶熟睡時(大多數寶寶都不喜歡修剪指甲,剪指甲時要麼亂撲騰,要麼動來動去的,稍不注意,就剪到手指,所以要選擇寶寶熟睡時再剪)
地利:床上或者床邊(修剪指甲時,媽媽需要一個舒服的姿勢,一隻手固定寶寶的手指,一隻手剪指甲,如果姿勢不當,寶寶手指固定不好,很容易受傷)
人和:合適的人選(一般來說,媽媽是給寶寶修剪指甲的最佳人選,不過只要視力很好,手藝不錯,心比較細,姥姥、奶奶或者爸爸、爺爺都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還需要準備合適的工具,就是寶寶專用的指甲刀,然後開始剪指甲。
把寶寶的指甲剪成與指尖齊平的長方形,不要太短(太短容易剪到肉,而且寶寶會很不舒服),也不要剪成弧形(剪成弧形,甲床兩側的指甲太短,新長出來的指甲很容易嵌進肉裡),然後再用指甲銼稍微打磨一下,把那些銳利的邊邊角角都消滅掉,這樣就可以防止寶寶抓傷自己了。
PS:寶寶指甲裡面可能會有些髒東西,建議用溫水清洗,多洗幾遍很容易清洗掉,千萬不要用尖的東西去摳,一旦受傷,讓寶寶疼痛哭鬧不說,還很容易出現感染,不利於健康。
叮麻寄語:
寶寶總是抓耳朵,可能正常也可能異常,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表情,一般來說如果表情比較愉悅,沒有哭鬧,沒有煩躁不安,就不需要擔心,媽媽注意指甲的修剪,別讓寶寶把自己抓傷就好;但是如果寶寶哭鬧的厲害,或者煩躁不安的話,就得引起重視了,可以從上述幾個方面來查找原因,然後進行護理。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