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臨床解剖
運動神經系統總管著人的一切精細而又複雜的運動,然而運動功能是產生在感覺的基礎上,是接受了感覺以後所產生的反應。本章所敘述的運動神經系統只限於管理骨骼肌的運動,不包括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內臟活動。運動系統包括錐體系統及錐體外系統兩個部分。管理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由二級神經元組成,分為皮質脊髓束與皮質腦幹束。
圖6-1 錐體系傳導路(皮質腦幹束)
另外尚有始終不交叉而終於同側前角運動細胞的皮質脊髓束或全部交叉終於對側前角細胞的皮質脊髓束。
圖6-2 皮質脊髓束
圖6-3 錐體交叉部的纖維和交叉性上、下肢癱的解剖基礎
身體各部在運動區內的投影猶如倒置的人形,但頭部仍然是正置的。即中央前回的上部與下肢和軀幹的肌肉運動有關,旁中央小葉前部控制膝以下(小腿和足)的肌肉運動,也管理肛門和膀胱括約肌。中央前回的中部與上肢的肌肉運動有關。中央前回的下部與面、舌和咽喉部的肌肉運動有關。但據臨床觀察,這種定位關係不是絕對不變的,如整個下肢運動區可完全存在於旁中央小葉前部,此時上肢運動區也相應地上移達中央前回上緣(圖6-4)。
圖6-4 皮質運動區支配身體各部分的關係
錐體束通過內囊時的排列次序自前向後為頭面、上肢、軀幹及下肢(圖6- 5)。
圖6-5 一側內囊的組成
錐體束位於中腦大腦腳底的中間3/5,在大腦腳底錐體束纖維的排列自內向外依次為頭面、上肢、軀幹及下肢(圖6-6)。
圖6-6 錐體束在大腦腳的位置及纖維排列
錐體束之皮質脊髓側束在脊髓內的神經纖維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頸、上肢、軀幹、下肢(圖6- 7)。
圖6-7 皮質脊髓側束的位置和定位
廣義地講,除了錐體束以外的所有中樞運動纖維通路都稱為錐體外系統。據此,小腦及前庭系統也包括在錐體外系內。在臨床上主要是指基底節、丘腦底核、中腦的紅核及黑質、腦幹的網狀結構,小腦的齒狀核、後連合核等結構。錐體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各種隨意運動,特別是四肢遠端個別肌肉的細微運動。而錐體外系統主要是調節肌肉張力、協調各肌群間的運動以及維持身體的平衡等。錐體系和錐體外系互相配合、互相協調,人體才能完成各種複雜而精確的隨意運動。當錐體系損害時,主要是肢體遠端的精巧的單個動作有嚴重和持久的障礙,而行走、表情和維持姿勢的粗大協調運動以及伴隨隨意運動的一些半自動性運動,如行走時兩臂前後擺動仍然保留,或短期癱瘓後就恢復起來。當錐體外系受損時,則產生肌張力的改變,不隨意運動,平衡障礙和共濟失調等症狀。
錐體外系是由多級( 2~6個)神經元組成的神經通路。它起自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幹的各部,並通過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控制肌肉的活動。因此錐體外系包括多條傳導路,如紋狀體-蒼白球系、小腦系和下行網狀系統等,本節只敘述錐體外系重要的傳導路。
表6-1 新小腦纖維聯繫簡表
圖6-9 基底神經節的纖維聯繫
表6-2 紋狀體蒼白球系的纖維聯繫
包括小腦半球、蚓部、小腦核(齒狀核、栓狀核、球狀核、頂核)及其傳入和傳出纖維。
( 1)通過小腦下腳(繩狀體)的前庭小腦束及前庭小腦纖維、脊髓小腦後束等。
( 2)通過小腦中腳(腦橋臂)的皮質腦橋小腦束。
( 3)通過小腦上腳(結合臂)的脊髓小腦前束。
( 1)齒狀核紅核脊髓束(圖6- 8)
圖6-10 經小腦腳的主要纖維
小腦齒狀核小腦上腳結合臂( Wernekink交叉)×對側紅核被蓋前( Forel交叉)×紅核脊髓束脊髓前角細胞
( 2)齒狀核紅核丘腦束
圖6-8 小腦傳入、傳出纖維
(實線示傳入纖維,虛線示傳出纖維)
( 3)頂核延髓纖維(圖6- 11)
圖6-11 古小腦的纖維聯繫
小腦上蚓支配頭部,下蚓支配軀幹,一側半球的上面支配同側上肢,其下面支配同側下肢。小腦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維持協同運動及軀體平衡。
統觀上述不難看出脊髓前角細胞及腦神經運動核不只受錐體系的影響,更受錐體外系及小腦前庭系統的影響,因此,下運動神經元稱為「最後總通路」。
本文源於網絡,如有不當,聯繫刪除。
您的點讚是我們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