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稱血型與新型冠狀病毒確有關聯:相比較其他用戶,A型血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呼吸衰竭的風險更高,O型血患者出現這種危重病情的風險卻明顯偏低。無獨有偶,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武漢中南醫院和武漢金銀潭醫院在內的8家中國機構也曾發出過類似警告。
然而時隔不久,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和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卻提出了質疑:通過對七千餘名新冠檢測呈陽性的患者進行調查,他們認為"A型血人群屬於新冠高發人群"並不科學。一時間,業內圍繞血型的爭議又再一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問題來了——血型,難道真的會導致不同人群患病風險有所差異嗎?
1.血型與免疫系統
跟指紋一樣,血型是一個人無法更改的"先天指標"。
目前,按照不同的分類系統,國際上大約有35個不同血型分型系統,而我們最熟悉的則是ABO血型和Rh血型:根據紅細胞表面的A\B抗原,可以將血型大致分為A型、B型、AB型以及O型。加上Rh因子後,四大主流血型又可以進一步被細分為A+, A-, B+, B-, O+, O-, AB+, AB-八種最常見的血型。
▲ABO血型分類
"不同血型的人,得病的風險真的有高有低嗎?"、"血型與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真的存在一些奇妙的關係嗎?"……早在100多年前,人類就有這些疑惑了。
"大約在二十世紀初,人類就發現,ABO血型不同的人對疾病的敏感性也不同,或者說,他們在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時表現出了不一樣的抵抗力",美國布萊恩特大學知名免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類健康與疾病學科專家Kirsten Hokeness博士表示:"實際上,ABO血型分型系統也是人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可以說,幫助我們抵禦疾病的免疫系統,它的核心機密是根植於我們的血液和血型之中的。"然而,這個核心機密到底是什麼呢?從新冠病毒身上,我們也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2.血型與新冠肺炎
事實上,自新冠病毒肆虐至今,人們對新冠與血型之間的關係就一直爭論不休——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研團隊就曾發表文章稱,ABO血型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研究人員分別從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及深圳第三人民醫院分別招募了1775名、113名以及285名新冠患者,其中還包括206例死亡病例,通過與相應地區健康人群及血型對比,研究人員發現,三家醫院新冠肺炎患者中A型血患者比例明顯偏高,而O型血新冠患者比例普遍低於平均水平。
難道說血型不同,新冠患者轉成危重病例的風險也不同?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為了進一步了解血型與新冠危重病症之間的關係,由包含德國基爾大學臨床分子學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在內的數十家歐洲機構決定再進一步,對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7家醫院共3815名新冠患者及志願者的全基因組進行分析,為的就是弄清新冠患者呼吸衰竭症狀與基因遺傳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新冠患者在患病後多數只會出現輕微症狀,只有部分病人會出現諸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嚴重的呼吸衰竭,更有甚者會因此直接導致死亡,然而令人感到尷尬的是,此前研究人員對導致新冠患者發生嚴重呼吸衰竭的誘因始終所知甚少,而此次時隔三個月,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大量的關聯分析證實,ABO血型基因座確與新冠病毒誘導的呼吸衰竭存在明顯關聯。
▲研究發現,9q34.2基因座關聯信號與ABO血型基因座有著高度相似。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在對年齡和性別進行了校正分析發現,A型血人群不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而且確診患者出現嚴重呼吸衰竭的風險明顯高於其它患者。相比之下,O型血人群不僅不易感,且面臨呼吸衰竭的風險更小。
"實話說,當時我們很多人並不太相信這個結論,因為覺得它只是一個很粗略的研究成果",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血液專家Parameswar Hari博士坦言,此前在讀到中國科研團隊就"血型和新冠危重病患關係"時曾有過質疑,但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成果的出現,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此前的質疑並不合理:"我現在相信(血型與危重症狀有關聯)了,這個結論真的很重要。"
與此同時,由DNA檢測平臺23andMe的研究人員,在一項針對75萬名參與者的調查中發現,相比於其他血型的人群,O型血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要低9%~18%。儘管23andMe並沒有披露具體數據,但巴塞隆納約瑟夫·卡蕾絲白血病研究所知名免疫血液學家山本文一郎等人卻非常相信二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現在這些研究已經很能說明,血型與新冠肺炎危重病情之間確實存在明顯的關聯。"作為從上世紀90年代就著手研究血型和疾病抗體的專家,他認為,近期基於850多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的研究較之前的相關研究"更具科學性和結論性"。
然而研究人員也同時指出,儘管能證明二者存在"高度關聯",但目前的數據尚不能嚴謹地"揪出"直接的致病基因,加之此次研究只是有針對性地,對六種可能與危重症狀相關的基因進行的全基因組分析,因而不排除還存在其它不為人知的基因關聯尚未被發現。
正如前文所提,哥倫比亞大學數據學家Nicholas Tatonetti在最新的研究中指出,儘管可能出現佐證不充分、樣本量過小等問題,但通過分析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7770名新冠患者,他們發現,雖然O型血人群被感染的可能性"的確比其他血型要小一些",但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持相同觀點的還有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該院血管外科醫生Anahita Dua表示,O型血和其它血型的人群在面對新冠時的患病風險差異微乎其微,血型"從不會出現在我判斷患者病情輕重緩解的因素之中"。
新冠患者的血液樣本
3. O型血=天生"幸運"?
事實上,早在2002-2003年SARS期間就有研究人員發現,血型和冠狀病毒致病機制可能存在"微妙的聯繫"——相比於其它血型,O型血的SARS患者出現重症的機率也更小。
"和新冠肺炎一樣,SARS也是由冠狀病毒引發的傳染病。當時我們就注意到,相比於其它血型,O型血SARS患者的機體在識別特殊蛋白質並形成抗體方面的能力更強",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中心科學首席專家Mary Horowitz博士接受美國CBS電臺採訪時如是說。
2005年,國際知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曾發表研究報告稱,通過對香港45名醫療工作者的採樣調查,研究人員發現,45名醫護人員同樣暴露在SARS-CoV-1病毒環境時, 19名O型血的醫護人員中最終被感染的共有8人,感染機率為42.1%;相比之下,剩餘26名醫護人員中被感染的有23人,感染機率為88.5%,遠高於O型血醫患人員。
那麼,血型是不是只跟SARS-CoV-1和SARS-CoV-2病毒"不合"呢?當然不是。實際上,血型跟很多疾病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孽緣"。
◎ 冠心病和靜脈血栓栓塞
眾所周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簡稱vWF)和凝血因子Ⅷ(簡稱FⅧ)是影響人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量臨床試驗和實驗室研究都發現,動靜脈血栓的形成均與這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鑑於此,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試驗發現,ABO血型的差異會對血漿vWF和FⅧ水平產生影響——非O型血人群的血漿vWF水平要比O型血人群高出25%……換而言之,非O型血的人得冠心病的機率比O型血人群要高。
對此,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曾聯合美國心臟協會於2012年發表過類似觀點:通過對89500名成年志願者近20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 O型血人群不僅患心臟病的風險最低,而且在非O型血人群中,AB型血更是"危中之危"——其患上心臟疾病的機率高達23%,B型血和A型血的患病機率則分別為11%和5%。
醫護人員調整血袋
類似的,在靜脈血栓栓塞症——一種因血液在靜脈內異常凝結,導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栓塞的病症——面前,非O型血人群也再次"躺槍"。
據悉,2007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學院曾在1500名志願者間進行了一項對比試驗,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否對性別、種族、體重以及糖尿病病史進行校正,非O型血人群患靜脈血栓栓塞的機率確明顯高於O型血患者。此後義大利研究團隊在2013年也發現了這種"巧合":在對712名患有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對比試驗後,研究人員發現,A型血、B型血以及AB型血人群得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比O型血人群要高2.2倍。
究其原因,有研究認為非O型血人群血漿vWF水平較高,而vWF作為保護FⅧ在血漿中不被水解的"中介",使患者的FⅧ水平也偏高,最終導致非O型血人群患上血栓栓塞類疾病的風險也有所增高。
◎ 胃癌與胰腺癌
除了跟血管和心臟相關的疾病,O型血的人在癌症這種世界醫學難題面前也同樣幸運嗎?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1953年,英國科學家就曾指出,胃癌或與血型有著更深層的關係——在統計中研究人員發現,胃癌患者中A型血患者的比率比O型血高出20%,是所有血型當中最易感的人群。相比之下,O型血對人體的保護功能更為明顯。
此後六十年間,來自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眾多研究也陸續得出了類似結論,2010年在一項研究對象超100萬、跟蹤時間長達35年的研究中,人們再次確認了"A型血人群得胃癌的風險明顯高於O型血"的觀點——其患胃癌的發生率比高達1.20。
究其原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2012年發表的研究中認為,相比於其他血型,A型血更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認的胃癌治病因子之一;相反地,O型血人群則最不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
除了胃癌,O型血人群患胰腺癌的風險也更小。作為全球致死率排名第七的癌症,胰腺癌近年來越來越引發人們的關注。早在2009年,美國科學家就曾在隊列實驗中發現,非O型血人群患胰腺癌的風險更高——每10萬人中O型血人群的年均患癌總數為27人,A型血為36人,AB型血為41人,B型血為46人。此後,該結論得到了來自多國胰腺癌隊列研究聯盟(PanScan)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證實。
與此同時,胰腺疾病研究聯盟(PANDoRA)隨後也進一步證實,A等位基因與胰腺癌發病率有著高度關聯性,且相比於攜帶B等位基因人群,攜帶A等位基因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風險會明顯增高——簡而言之,A型血人群得胰腺癌的風險也比其它血型高,O型血再一次成為"保護血型"。
血型和免疫系統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仍是一個需要人們進一步探索的世紀謎題。然而,正如密西根大學免疫血液學主任Laura Cooling所說:"跟疾病暴露史、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相比,血型的保護作用雖然有,但也不會有那麼大,我們真的無需過分緊張。"
參考資料:
[1]Edgren G, Hjalgrim H, Rostgaard K, et al.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nd peptic ulcers in relation to ABO blood type: a cohort study. Am J Epidemiol. 2010;172:1280–5
[2]Giancarlo Maria Liumbruno, Massimo Franchini. Beyond immunohaematology: the role of the ABO blood group in human diseases. Blood Transfus. 2013; 0152-13
[3]https://www.hsph.harvard.edu/news/hsph-in-the-news/qi-blood-type-heart-disease-risk/#:~:text=Pooling%20data%20from%20two%20long,had%20a%205%25%20increased%20risk.
[4]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00582
[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