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是否對哪一類人群會有更大影響,而在另一類人群中容易被預防?疫情爆發以來,首個新冠病毒血型感染研究結論日前公布: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8所高校與疫情一線醫療機構聯合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論文。研究結論指出,A型血患者更易感染,O型血相對風險較低。
血型和疾病真的有如此直接的關係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李嘯揚進行解答。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一研究結論不能作為市民個體預防的任何依據。你是O型血就不用預防新冠病毒了嗎?當然不是。該研究是從人群概念來分析的。」李嘯揚說,研究的最大價值在於更全面揭開了新冠病毒感染課題,且或將對有效防控治療提供新思路。
科研團隊本次收集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1775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113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285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ABO型血液樣本。同時,還收集了武漢3694名和深圳23386名正常人的血型分布數據作為對比。
對比結果證明,新冠肺炎患者中的A型血人群比例高於普通人:在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中,A型血比例為32.16%;而在金銀潭醫院患者中,A型血比例為37.75%。相反地,患者中O型血的比例則明顯低於正常人群:武漢市正常人中O型血比例為33.84%,而金銀潭醫院患者中的O型血比例為25.80%。另外,在金銀潭醫院206例死亡患者中,A型血比例高達41.26%,O型血比例則為25.24%,同樣和正常人分布出現了巨大差異。對於AB型血和B型血,由於數據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無法得出結論。
該結論一出,的確引發了社會的極大熱議,其中也不乏「樣本例數是否太少」的質疑聲。不過李嘯揚介紹,從理論層面來看,該研究具備一定的依據。2008年,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糖生物學》期刊上曾發表關於「抗組織血型抗體可阻斷SARS-CoV S蛋白與其細胞受體之間的聯繫」的研究。「簡單來說,大家都知道此次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有相似性,他們都是依賴病毒表面的S蛋白與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才會導致人體感染的。」他解釋。
那為何血型與之相關?「我們說的血型,其實是紅細胞的血型。它取決於紅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結構,我們稱之為血型抗原。A型紅細胞上有A抗原,B型紅細胞上有B抗原,AB型紅細胞有A、B兩種抗原,O型紅細胞上兩種抗原皆無。」李嘯揚說,因此,A型血人群缺少A抗體,B型血人群缺少B抗體,在法國團隊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天然的A抗體可以抑制病毒和人細胞表面的ACE2結合,而體內沒有A抗體的人,就容易被感染。
與生俱來的血型,其實並非和星座、屬相一般帶著較多「迷信色彩」,血型和部分疾病的相關性已被科學證實:如科學家發現,非O型血的群體(A、B、AB)相對於O型血群體更容易患動脈和靜脈栓塞症;A型血有利於瘧疾的發生,O 型血則對瘧疾具有抗性;而一旦個體感染霍亂,O型群體相對於非O型血的群體,更可能遇到嚴重感染。
可見,血型的確能夠影響人群對疾病的易感性,「我們期待科學家有更多對血型的研究,加深人類對自身的了解。」不過李嘯揚依舊呼籲,O型血人群切勿因此「沾沾自喜」,「疫情尚未結束,市民大眾仍應做好個人防護;對于堅守奮戰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一線的醫務人員來說,該研究則可作為參考,觀察病程中不同血型患者的情況,為救治和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