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口罩、一件白大褂、一副手套,這是內蒙古草原村醫包長命在新冠肺炎疫情排查時的全部「防護」裝備,也是他留給村民的最後印象。
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這位殘疾人心中的「老大哥」,為老百姓看了23年病的村醫走了,離開了他智障的妻子、未成年的兒子、還有他年邁的母親……
作為興安盟科右前旗沙力根嘎查唯一一名村醫,包長命是用自己的一生守護著嘎查518戶人家的1739個人。
1971年出生的包長命是一名四級肢體殘疾人,2012年開始擔任村級殘疾人專職委員。一直以來,他用自己最真摯的情感對待殘疾人,用最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待殘疾人工作,力所能及的幫助身邊殘疾人解決的困難,是殘疾人朋友心心念念的「老大哥」。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搞了一場「突然襲擊」,位於中國北疆的內蒙古雖不是「重災區」,卻因地廣人稀、醫療資源不平均等現實因素成為疫情防控的較薄弱環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科右前旗衛健委緊急防控部署,對基層衛生人員進行培訓後,要求所有村醫第一時間分赴各自嘎查村進行入戶登記、排查返鄉人員身體狀況。
沙力根嘎查轄4個自然屯,5個小隊,地廣人多,作為嘎查唯一的村醫,包長命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但憑藉著20餘年的從醫經驗和對每家每戶基本情況的了解,迅速排查出30餘名返鄉人員,並承擔起健康監測工作,守住了沙力根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卡。
早上,包長命便挨家挨戶地進行排查,記錄每一戶的具體情況,為返鄉人員測體溫,為居家隔離人員發放口罩和消毒用品,逐戶普及防疫防控知識。晚上,還要將數據匯總上報。
這樣的工作強度讓天生肢體殘疾他略顯疲憊。1月26日,排查檢測完第14名返鄉人員後,包長命在返回沙力根嘎查衛生室途中暈倒,當晚因腦溢血去世,享年50歲。
村民張智國是武漢返鄉人員,鄉親們都對疫情充滿恐懼,不敢跟他接觸。包長命了解情況後,立刻上門找他談話,給他測量體溫,安排他按照規定隔離,還經常上門問他有沒有發熱或者身體不適。
「包大夫來我家的最後一次是初二中午,先給我量體溫,然後檢查身體,看我一切正常,他十分高興。」張智國回憶起他最後一次見包長命的過程。
據了解,走路吃力的包長命為了及時給村民治病,買了一輛QQ小汽車,24小時做到隨叫隨到。「家裡有人感冒了,或是家裡小孩子發燒了,不管是半夜三更還是下雨下雪,只要一個電話,包大夫一定第一時間趕來。」村民楊秀豔說。
直到現在,村民都無法接受包長命去世的事實,有了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還是會第一時間想到他,似乎有病撥打他的電話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電話的那頭再也聽不到包長命的那句「等著我,我馬上到」。
17年前,包長命抗擊過非典;17年後,他卻倒在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倒在了行醫的路上。
17歲的包建軍翻看著父親手機裡的相片,淚流滿面。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是靠包長命的收入支撐的,父親的離世,對包建軍來講簡直是晴天霹靂。包建軍在興安盟蒙醫學校蒙醫蒙藥專業讀高一,他看著母親,看著這個不再完整的家,下定決心要扛起這個家。
「父親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我能好好學醫,長大找個穩定的工作,成家立業。如今,父親走了,我更要好好學習,照顧好母親,也要繼承父親的衣缽,像他一樣當一名好大夫。」包建軍說。
2月19日,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和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向先進學習、向先進看齊,大力弘揚臨危不懼、擔當奉獻的實幹精神,中共興安盟委宣傳部、興安盟文明辦追授包長命同志為「興安楷模」稱號。
供稿:內蒙古殘疾人聯合會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