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五月已經來臨。
記得很多年前,看到一本民俗書,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認為這個月出生的孩子帶有不祥之兆。特別是五月初五日,若這天出生的嬰孩重則會被謀殺,輕則會被丟棄。當看到這個內容的時候,自己被嚇了一跳,同時也感覺很幸運的生在現代。因為小編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所以很感謝父母沒有把自己嫌棄,並百般呵護。
古人為什麼把五月當作「惡月」?
早在先秦時期,民間對五月就有了「五毒月」的觀念。對五月的稱法也有很多種,但多數是帶有不好的寓意,比如惡月、五毒月,爛五月之稱。
五月有九毒日,即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
五月初五的別名及傳說
五月初五是九毒日之首。又有別名為:端午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女兒節、五蛋節。
對於五月初五的來歷有很多種傳說。
比如,傳說一是為了紀念屈原。
於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忍捨棄自己的國家,故投了汨羅江自盡。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又有人把這一天稱為詩人節。
傳說二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伍子胥,吳國大敗越國,越國賄賂吳國大宰,讒言陷害伍子胥,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對他的左右鄰舍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的東門上,讓我看看吳國是怎樣被越國沒掉的。」說完就自刎而死了。當吳王夫差聽到伍子胥說的話時,非常的生氣,命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裡,於五月初五那天投進了大江。因伍子胥是一名忠臣,百姓就自發在那天紀念伍子胥,因此這個節日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傳說三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在曹娥14歲時,她父親在江中溺水,多日都未找到她父親的屍體,曹娥因此極其傷心,不管白天黑夜都在江邊哭泣,至此數日後,在五月初五那天,她自己也跳進了大江,五日後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因此傳為了神話。
傳說四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越國國君勾踐。因越王勾踐首創了划龍舟方式操練水兵,最後打敗了吳國。這也有可能是龍舟節說法的來歷。
被認為惡五月的緣由
好端端的「五月」為什麼會有「惡月」和「爛五月」的說法呢?
在古代,端午節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因五月氣溫回升,是細菌繁殖的好季節,雨水充沛,空氣潮溼,食物及其他物品都易黴變,更容易滋生蛇蟲鼠蟻,溼熱邪氣較盛,加重疫情的傳播。
如果溼熱的病邪阻滯在了我們人體的氣血經絡中,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代謝不徹底,氣血不通暢,濁邪就會停留淤滯,從而身體會出現各種的不舒服或生病。這個時節我們要小心4種毒。
第一毒,是腸熱毒,容易引起便秘、痤瘡、口氣、口乾、口苦、失眠等症狀。我們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吃肉,要多喝水,來預防溼熱毒。
第二毒,是津液虧虛毒,容易導致氣血瘀滯,容易發生梗塞類的毛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我們更要預防。我們要早晚一杯溫水,白天適當飲水,要保持心平氣和,切忌大喜大悲、忌鬱悶。
第三毒,是脾胃虛弱的毒,是讓人容易腹瀉的。這個時節,我們平時的飲食要避開寒冷食物,多吃溫熱食物。比如這個季節就可以多吃薑,少吃冰飲之類的飲品。
第四毒,是精元損耗毒。這時節適合靜養,減少房事。與自然和諧,平定心氣。所以古人是很聰明的,到了五月就會主張妻子回娘家一個月,故俗稱避「惡月」。
「端午」的風俗和來歷
端午作為九毒日之首,在我國想必是有很多的風俗習慣的。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集祈福攘災的民俗節日,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那這一天有哪些風俗呢?
首先,是吃粽子了。
民以食為天,我就先說說為什麼在這一天要吃粽子吧。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得知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不忍割捨自己的國家,在五月初五這日投了汨羅江自盡了。
當楚國民眾得知自己所愛戴的士大夫屈原投江身亡後,怕江河裡的魚蝦啃食詩人的屍體,所以家家戶戶都包了很多粽子,投進了汨羅江,希望江河裡的魚蝦有了這些吃食,不要再去啃咬詩人屈原的屍體。故端午食粽就一直流傳至今了。
讓我們也有了口福。到現在,南北粽子的口味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以甜口為主,以北京的棗粽為代表,南方以嘉興的肉粽為代表。
其次,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是一項娛樂性強也是儀式感強的一項節目了。賽龍舟相傳也是與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楚人怕江中魚蝦會吃了詩人的屍體,人們就競相劃舟驅趕江河中的魚蝦,又把船上的粽子投放進江河裡。也有傳說與越王勾踐有關,據傳是越王勾踐首創了以龍舟訓練水兵,後以此水兵大敗吳國,因此而流傳下來了。
因此「龍舟競渡」盛行於吳、越、楚等地。
第三,掛荷包,栓五色絲線。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奉行五行學說,認為五色代表了五行,以五色為吉祥色。
古時,人們會在端午清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等處拴上五色線,並且在拴線的時候,小孩忌開口說話。
在這期間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丟棄,要在夏季的第一場雨或是第一次洗澡的時候,摘下來,扔到河裡,希望藉此護佑自己的兒女安康。
第四,懸艾葉,掛菖蒲。
古時人們把這一活動作為主要內容,時至今日,在農村還是能夠在門口可看到艾葉、菖蒲。人們把艾葉、菖蒲插在門楣上,或懸掛在堂中。並用菖蒲或艾葉製成人形、虎形,時稱艾人、艾虎,並把艾人、艾虎佩戴在身上,用以驅障。
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比如佩香囊,喝午時水,沐蘭湯,吃五毒餅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