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中學位於上海市黃浦區蓬萊路345號。它有著270多年的辦學歷史,是如今上海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中學。
清乾隆十三年(1748),時任江蘇布政使的翁藻與上海知縣王低開辦了申江書院。20多年後,申江書院重建,改名為「敬業書院」。林則徐曾為書院題額「海濱鄒魯」,稱其為東海之濱文教賴以興盛之地。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曾任書院院長,開學習近代科學技術風氣之先。
敬業中學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學校成為上海學界抗日教亡運動的活動中心之一。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在民族危機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敬業中學也拉開了愛國學生運動的序幕。12月16日,敬業中學與中華職業學校等24所學校師生聯合致電南京政府,要求維護愛國運動,迅速討伐漢奸殷汝耕。19日,敬業中學學生代表隨同各大、中學校代表5000餘人齊集於交通大學,並於次日上午集隊向國民黨市政府請願。敬業中學的進步學生還參加了2000人的大遊行,反對華北特殊化,反對冀東偽政權。
抗戰爆發後,敬業中學一直是上海學界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之一。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於抗日民主浪潮中風起雲湧,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愛國有志青年。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之外全部淪陷,敬業中學也奉令停辦,於是遷入租界,改組為南方中學。
1938年8月,南方中學建立了中共地下黨支部,先後有顧秋石(顧淵)、薛家驥、潘視儀(潘文錚)、周充瑞、蔣照明(喬石)等任地下黨支部書記。在他們的領導下,針對民族存亡的尖銳矛盾和青年學生的特點,團結教育廣大同學,開展反汪抗日的各項鬥爭,更有不少積極分子從鬥爭中得到鍛鍊,參加了黨的隊伍,奔赴抗日前線。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事爆發,日本佔領租界。當時,訓導委員擅自代表學校向汪偽註冊,激起廣大師生的滿腔義憤,大部分教師離職,學生離校。喬石等地下黨員團結進步師生,組建「四維學社」,借他校上課,繼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後復校。
文:姜逸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