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七夕節了,咱們也聊聊牽牛織女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裡,沒月老,沒紅娘,也沒婚介所,也沒相親會,更不是誰發了徵婚廣告,那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關於他們的故事和傳說,真的是不少,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些,是不是能從中找出點線索。
「織女」、「牽牛」,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身份是天上的兩個星座,他們之間也沒什麼關係。這時出場,倆個人只是單純的「星友」關係,還都是住在天上鄰居。
《詩經·小雅·大東》(節選)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天上的銀河星光燦燦,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也沒有織成布帛,牽牛星那麼亮也不能拉車運載箱子。
過了幾百年,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徵討西南各國,開鑿昆明池來訓練水軍。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牽牛、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這時候的牽牛、織女就下凡來到人間了,為什麼要在水邊設這二位的石像呢,可能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也許就在這時候二人開始有朦朧的感情了吧,可是還沒提「成親」的事呢,也沒有鵲橋相會的說法。
七夕相會的說法,是從東漢傳來的消息,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東漢應劭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這就表明在當時,牽牛和織女每年在七夕這天以喜鵲為橋相會。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描寫牽牛和織女相互思念,相互愛慕而不得見,愛得深愛得切愛得真,卻只能一年見一次,這見一次的時間只是一晚。這時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已廣為流傳了。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另外,在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①,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牽牛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座,發展成為夫妻。在開始的時候,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只是平時還分居,特定時間才在一起。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沒有說。據有人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其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牽牛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既然說到了南北朝時期,又提到了蕭統,那我們接下來就欣賞兩首和他同時期的關於七夕的詩。
七夕詩(南朝 梁 蕭衍①)
白露月下團,秋風枝上鮮。瑤臺含碧霧,羅幕生紫煙。
妙會非綺節,佳期乃涼年。玉壺承夜急,蘭膏依曉煎。
昔悲漢難越,今傷河易旋。怨咽雙斷念,悽悼兩情懸。
七夕詩(南朝 梁 蕭綱①)
秋期此時浹,長夜徙河靈。
紫煙凌鳳羽,紅光隨玉軿。
洛陽疑劍氣,成都怪客星。
天梭織來久,方逢今夜停。
① 蕭衍和蕭統、蕭綱,南朝梁代的皇帝,父子關係,具體可以看我上篇題為《說說南北朝時期的大梁皇帝們和他們的詩》這篇文章。
在《荊楚歲時記》(由南北朝梁宗懍(約501~565)撰)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意思是說,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因為年年織布任勞任怨,表現特別好,天帝心疼女兒一個人太孤單了,就作主把她許配給牽牛,可由於牽牛織女婚後貪圖享樂,不像以前那樣辛勤勞動了,織女「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小夫妻受到了懲罰。這開始給故事帶來了悲劇色彩,牽牛織女的故事發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有了更多的情節和人物,但是這時候沒有王母的出現,牽牛和織女連一個孩子都沒有呢。
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越來越豐富,情節也越來越細化。可能因為人們要向織女「乞巧」,而牽牛織女結婚後「遂廢織衽」的情節太不符合人民勤勞、樸素甚至艱苦的實際情況,在後面的故事發展中,被按照民間的夫妻情況進行逐步改造和完善。現在故事所展現的牽牛織女完全成為了勤勞善良的正面形象,他們的名字也變成了「夫妻聚少離多」的代詞。為了讓故事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牽牛和織女的家庭也更健全了,他們有了兩個孩子,牽牛也有了哥哥嫂子,為了襯託牽牛織女的勤勞善良,把牽牛的哥嫂、織女的父母都設定為自私吝嗇和冷酷無情的反而角色。
大家還記得文章前面提到的西漢武帝時昆明池畔的牽牛織女石刻像麼,他們後來被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們對石像崇敬而迷信,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織女廟設案供奉,香火旺盛。故事講到了這裡,我們再來欣賞幾首關於七夕的作品。
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唐 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鵲橋仙(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千百年來,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曲折,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步步演變成現在的樣子。而現今社會的人類已經飛上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有了高鐵,有了網絡,人們的生活、思想與古代相比,都有了太大和太多的變化,不知道他們的故事會不會也將發生新的演繹。
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流傳的那樣廣泛,七夕節又那樣深入人心,就連他們有兩個小孩的情況都和我國現在鼓勵二胎的政策相符合,真心建議有關部門將此節做為我國的「夫妻節」,藉助民間傳說的廣泛基礎、歷史積澱和文化內含,來大力宣傳弘揚一夫一妻之間的恩愛、忠貞的精神。這麼好的家庭形象,絕對有利於家庭的幸福,更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