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看牽牛織女星」:古人是怎樣繪製星圖的?

2021-01-08 野談歷史

秋天的夜晚,空氣柔和沉靜,清澈無塵。時有蟲兒鳴唱、流螢飛舞。仰望天空,群星點綴,熠熠閃光。面對此情此景,人們心曠神怡,往往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秋夕》詩來:「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拍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許,它還會使人們聯想起我國古老而美麗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牽牛星和織女星真的在七夕相會嗎?上海嘉定縣西面的百河,真的是那可恨的王母不讓牛郎追趕上織女,因而拔下髮簪劃地成河的嗎?這個神話傳說是那樣的繪聲繪色,使人們的腦海裡不禁泛起這樣的想法。

然而,美麗的神話畢竟不能代替科學。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早就唱道:「牽牛出西河,織女處其東。萬古亙相望,七夕誰見同?…」。雖然如此,起源於幾千年前古老的民間傳說,依然代代相傳,引人入勝。多少騷人墨客為它吟詠,對牛郎織女的不幸命運寄予無限的同情。

在山東肥城漢代武梁祠畫像石上也刻著織女星座,一側畫著織女和織機,中間刻著太陽,太陽面上刻有象徵性的烏鴉。在兩千年前的漢代畫像石或畫像磚上,這類星像圖是相當多的。

一、星圖的產生

星圖是人們認識星空的記錄。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尊上就畫有太陽紋、月亮紋和星象圖案。到殷商奴隸社會中,已經有刻在甲骨片上了。戰國時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毫無疑問,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已經有了天文學家使用的星圖。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著名的天文星佔家相當多,關於恆星觀測,已逐漸形成了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家學派。他們都有所記述,繪有星圖,只是不大完整而已。

史籍記載著,秦始皇陵墓的墓室頂部繪有天文星象。目前,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尚未進行,它的真實情況如何,要待將來才會見分曉。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九十二年)賈達在論曆法時曾講過:「星圖有規法,日月實從黃道。」東漢末年蔡邕作的《月令章句》更提到北極附近四季不隱的星是繪在「官圖」上赤小圈內的。他記述漢代的官圖上,不但有紅色的恆顯圈,還有恆隱圈和黃、赤道。所以早在公元初年前後,隨著恆星命名計數的系統化,我國的星圖業已規範化了。

可惜,漢代的星圖一幅也沒有能夠保留下來。大約在吳末晉初的三世紀後期,太史令陳卓曾將古時遺留下來的甘、石、巫鹹三家星官,整理匯總了一份恆星名單,繪製了一幅星圖。它的內容包含了283個星座,1464顆星。其中,北極四周恆顯圈內的星,按封建王朝的習慣,自《淮南子》與《史記》開始叫做紫宮,後來習稱為紫微垣。在赤道帶附近的星中官和外官兩部分。關於二十八宿及其附座共182顆星,單獨分列,作為石氏星。其餘255個星座1282星,則分屬三家。我國的恆星統計,早期便依此定了型。283官1464星的數字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

為什麼古代又將星座稱為星官呢?本來星空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之中熟悉起來的,起的名字自然與生產和生活有關。如牽牛、織女、箕、鬥、弧矢、天狼等。自從進入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取天文學來為他們自已服務,北鬥七星變成了帝王乘坐的車子,織女也成了天帝的孫女,星空成了天帝的王國。三三卿、九公、上相、次相、上將、次將都成了星名。星座之稱為星官,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產物。

二、一場浩劫

1907年一個風沙漫的日子,在甘肅省河西走廊的古道上走著一個異樣打扮的人。他的裝束同他的身影顯得有點不相稱,高聳的鼻子,突出的額骨,氈帽下邊露出了一縷黃髮,一對淺碧色的眼球子不時露出不安的神色。他急匆匆地趕路,周圍的景色似乎沒有什麼能引起他的注意。

幾天之後,在鳴沙山下的敦煌莫高窟裡,這個人同一個姓王的道士見了畫,他們經過了一番密談,看來事情進行得還算順當,雙方的臉上都露出了喜色。

一群駱駝夾雜著毛驢的隊伍沿著這條故道走回來了。牲口的背上馱著密密捆綁著的箱子,走在最前頭的就是那個外國人。他是誰?這一馱馱的箱子裡是些什麼東西?

第一個問號現在可以明確的回答,他就是英國以盜竊我國珍貴文物而出了名的斯坦因。這第二個問號至今還回答不清楚,因為他到底從我國西北地區的文物寶庫中盜走了多少珍藏品?這些珍貴文物的內容又是什麼?雖然現在看到一個目錄清單,但其中內容至今尚沒有能全部了解。只知道據當時人估計,盜走的文物有幾百箱約九千種以上。

這無數還未能弄清楚的被竊文物中有一件是本文的內容所要說的。就是原藏於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星圖卷子。該卷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編號MS3326。

這幅唐代抄繪的星圖,內容相當豐富,文字部份採取了《禮記》和《漢書》中的材料。圖形部分按古代十二次的順序,從十二月份開始,連續分繪成沿赤道上下的十二幅星圖,最後是紫微垣圖。圖上繪有1367顆星。這星圖,從各方面來判斷,大致是七世紀初的鈔本,它的星座組織無疑地當是依據陳卓匯總的甘、石、巫鹹三家星。所以這是世界上現存星圖中最古老的一份是我國古代星圖的代表作之一。

從這幅星圖中,可以看到我國從戰國時代起,經過漢張衡、晉陳卓、劉宋錢樂之及北周入隋的庾季才到唐代,有著繪製我國傳統星圖的悠久歷史。

三、古圖新姿

在我國古星圖的發展過程中,橫圖的出現是一件革命性的事件。上述被竊的敦煌卷子星圖是橫圖和圓圖的結合形式。而橫圖的出現是在隋代。《隋書經藉志》載「《天文橫圖》一卷,高文洪撰」,這是首次有關橫圖的記載。至於圓圖的出現則是更早的事。

漢代以前曾流行一種蓋天之說,蓋天說論者把所見的全天星星畫在一張圓形圖上,稱為蓋圖,這就是圓形全天星圖的鼻祖。這種圓形星圖有一個根本性的缺點,就是赤道以南越接近圈的星在圖上的位置失真越大。

人們為了改正這種毛病,創造了橫圖。橫圖出現之後,赤道帶附近的星被投影在長方形的圖上,比圖準確,但是又產生另一個缺點,就是天球的概念被衝淡了,人們拿到的是一張長方形的星圖,而星空是像個球一樣包圍著人們,明顯的矛盾促使人們另想辦法。

幾百年的時間過去了,既要描述球形天球上的星星,又只能繪在平面的圖上,平面和球體的矛盾想什麼辦法才能完滿的表現出來呢?前人的辦法有值得吸取的優點:圓形蓋天式星圖的極方位投影可以給人以天球的概念,分段描繪的矩形式星圖可以較好地表達赤道附近的天區,這兩種優點的結合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於是,新的辦法終於被人們想到了,北宋元祐八年(1095年)蘇頌在製作水運儀象臺時撰寫了《新儀象法要》一書,其中有兩套新的星圖,表現出兩種新的形式:其一以北極為心,北極附近恆顯圈內的星畫成一幅圓圖,赤道南北的星畫成橫圖二幅,這樣就完整地表達了全天星空;同時還畫了另一套星圖二幅,以赤道為界,分別以南北極為心畫出圓圖,兩半個天球表現在二幅圓圖上。這可算是一個新創造。而且,南極附近恆隱圈之內的星在北宋首都開封看不到,圖上是一圈空白,留待以後去填補,這也是完全正確的。

四、黃裳獻圖

1913年在法國首都巴黎出版了兩卷本《東亞隨筆》。這本專門介紹中國知識的書向西方世界轉達了許多東方的古代文明。作者在書中寫了一節「1193年中國一個皇子的教育」,第一次向西方介紹了我國古代的一份《天文圖》,這份圖就是樹立於蘇州文廟的石刻天文圖。

這是一塊高達2米多的大型石碑,上部刻著圓形天文圖,下部刻有兩千多字的說明文字。天文圖上刻有1434顆星,是古代圓形蓋圖的式樣。北天極在圖的中央,以它為圓心共有三個同心圓,第一個圓代表北緯三十五度地方的恆顯圈,這個緯度大致和北宋的首都開封府相當,第二個圓代表天赤道,最外一個圓是該地的恆隱圈界線,圈外的星就看不到了。圖中還有一個與赤道相交的圓,這代表黃道,是太陽的視運動軌道。在內圈和外圈之間畫了二十八條放射狀的經線,間隔大小不等,就是通過二十八宿距星的宿度線。這個體系是我國星圖的老傳統。

蘇州石刻天文圖經過這位法國人的介紹,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重視,研究這份古星圖的人漸漸多起來,陸續發表了許多文章。這份星圖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全天石刻星圖。把它刻到石碑上是南宋1247年的事,而星圖上反映的觀測時代則要早到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這份星圖的作者是一位四川籍學者,名叫黃裳。他從小在四川讀書,了解各種典籍,也學了一點天文知識,南宋光宗時(1190~1194在位)曾任太學博士,可算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光宗為了教育他的兒子嘉王趙擴,給他蓋了專門的宮殿,又為他找教師。黃裳被光宗選中,成為這位皇太子的師傅。

黃裳給這位皇太子講了許多經典古籍,還介紹天文、地理等知識,這份星圖就是黃裳為了教育這位皇太子而畫的八幅圖之一。史籍記載,黃裳作天文、地理等八圖獻給嘉王。後來永嘉人王致遠把天文圖刻在石碑上,保存在蘇州文廟中,為保護這一重點文物,現移存蘇州市博物館。

蘇州石刻天文圖在當時就曾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不久以後有位著名的學者王應麟編了一部書叫《玉海》,其中就專門著錄了「黃裳天文圖」。二百多年以後,人們怕這份石刻星圖年久磨滅,又重新翻刻了一塊,現存於江蘇常熟縣,這就是現在的常熟石刻天文圖。

五、天妃宮星圖

在我國沿海的許多城鎮上,歷代相傳設有天后宮或天妃宮。漁民和航海人員祈求天妃保佑航海安全順利。傳說這位天妃原是福建省莆田一個姓林的人家的第五個女兒,降生時有祥光異香,長大後能乘一張蘆席渡海,乘雲彩仙遊於島嶼之間,升化以後常身穿紅袍在海上飛騰,海上船隻遇難,每每顯聖救護。宋、元、明各朝以來,有關她的傳說流傳沿海,漁人之家讚不絕口,遂成為天后或天妃,各地天后官(天妃宮)之設漸成風氣。

解放初期,在莆田涵江鎮的天妃官裡發現了大型彩畫捲軸一件,是一幅全天星圖,殘長150釐米,寬90釐米,中央繪星圖,上下為文字說明。圖上的星官,仿照我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為主的畫面,經初步核對統計,全圖共畫有二百八十多個星官,約一千四百餘顆星。其中北鬥七星和廿八宿主座特別用紅色突出,其餘的都畫成黑圈白點。各星大小不同,表示星星的視亮度。

這幅星圖基本上繼承了我國傳統星圖的畫法,和蘇州石刻星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由於此圖繪製於明末清初,也出現了西方傳教士來華後所畫星圖的某些特點,如畫出紅標尺,用大小表示星等,用帶毛的星來表示「氣」等等。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更能體現這一交流的有明末徐光啟等人繪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形式同上述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一書中畫的相似,以赤道為界,分天球為南北兩半,兩幅圓形星圖表達了全天星空。這一次,徐光啟等人將南極附近的星星填補起來了,在我國歷代星圖上,畫有南極附近的星星這還是第一次。

在這一幅星圖上還第一次向中國天文界介紹了黃極的概念,在圖上離南北天極二十三度多的地方有南北黃極,黃經線從這裡出發放射狀地畫在圖上,從此建立了正確的黃道坐標系。徐光啟星圖還增畫了許多中國傳統星圖上沒有的星,並進行了實測,圖上標明了那些是新增的星。我國古代星圖長期保持283官1464星的老傳統至此才被突破。徐光啟星圖在我國星圖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清代以後,我國繪製的星圖數量很多,星數也大為增加,別看那滿天星鬥似乎像一盤散沙,古人早就將它們分組、編排,甚至描繪了它們的位置。手拿星圖仰視星空,不僅那牛郎織女、弧矢天狼,而且所有可見的星星盡收眼底、一望無遺。如果有人想認識星星,古代星圖在今天還是照樣可以幫助你,成為你認星的嚮導。

相關焦點

  • 解讀詩詞 |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 坐看牽牛織女星——莫高窟裡的愛情片段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記錄下了一千多年前古人的愛情片段。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5萬餘件文獻,莫高窟因此聞名於世。敦煌文獻《珠玉抄》中就有對「七夕節」的記錄:「七月七日何謂?看牽牛織女,女人穿針乞巧。」榆林窟第38窟壁畫「同入青廬」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牛郎和織女本是一對愛人,後因故分離,只有到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兩人才能依靠喜鵲搭成的橋相聚。
  • 坐看牽牛織女星
    古人的一首七夕詩:「暗渡銀河尋舊盟,殘宵苦訴別離情。經年積得相思淚,灑向人間作雨聲。」讀來令人同情。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詩中的宮女望著一年一度相會的牛郎織女,自然不無同情之心,情景交融,餘味無窮。 七夕節也是合家歡聚的節日,唐代羅隱的《七夕》詩:「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 七夕裡的敦煌壁畫:坐看牽牛織女,只羨鴛鴦不羨仙
    七夕裡的敦煌壁畫:坐看牽牛織女,只羨鴛鴦不羨仙 「七月七日何謂?看牽牛織女,女人穿針乞巧。」這是敦煌文獻p.2721《珠玉抄》所載,七夕節日的緣起。
  • 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
    原標題:歐洲"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 提高宇宙地圖"解析度"「蓋亞」衛星繪製十億星圖。(圖片來源:ESA)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出十億星圖。如上圖所示,該十億星圖為一份高空間解析度的太空地圖,基於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繪製。每個單位區域的光源數量不同,體現在地圖上的灰度也不同。最淺的區域對應的光源數量為500000每平方度(參考近地圖中心的半人馬座)。
  •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 七夕是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七夕是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 坐看牽牛織女星,撩動我們對生命的好奇與想像
    這兩顆星,再加上天鵝座的河津四(天鵝座α,別名Deneb),構成我們所熟悉的「夏季大三角」(Summer Triangle)。牽牛織女的傳說,在中原漢文化中流傳已久,誰也說不清它究竟源於何時。不過,一開始和浪漫並無關聯。透過古典文獻考證,我們知道在先秦兩漢以前,牽牛織女分踞在北天銀河東西兩側。
  • 愛在海麗賓雅 坐看牽牛織女星
    推出了「愛在海麗賓雅,坐看牽牛織女星」的系列主題活動。旨在增加到店賓客的互動體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讓你的七夕在酒店,坐看牽牛織女星。
  • 牽牛織女是如何從星友走到夫妻的
    另外,在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①,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牽牛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座,發展成為夫妻。在開始的時候,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只是平時還分居,特定時間才在一起。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
  • 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在發掘出來的古墓當中,其墓室繪製星圖的比重是非常的高的。我們順著中國歷史往下走一遍,然後順帶的提一下其他文明的墓室星象圖。蚌塑龍虎墓1987年出土的公元前4500年位於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濮陽蚌塑天文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星象圖,這個墓室蚌塑龍虎,墓主居中,東方有龍,西方有虎,有人猜測是伏羲來著。
  • 今晚10點正 看"七夕星圖" 觀"牛郎織女"(圖)
    上方天空星圖(左面是北,上面是西)上海天文臺供圖  新聞晚報7月31日訊 今天是七夕,也是觀看「牛郎織女星」的最佳時期。今晚10∶00,織女星將升到天穹的最高點,與牛郎星、天津四星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  天上哪顆是織女星,哪顆是牛郎星?
  • 星敏感器星圖識別算法
    國內星敏感器技術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國內許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也研製出成功應用於航天和航空的星敏感器產品,但是相對於國外研製的星敏感器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過整理國內外星敏感器發展歷程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究現狀,分析星敏感器技術的發展趨勢,為國內星敏感器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思路。
  • 輕羅小扇撲流螢 坐看牽牛織女星——詩意的夏夜星空
    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詩《秋夕》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詩人杜牧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夏夜觀星時的詩情畫意。如果不考慮詩人的詩意,僅從字面上看,這首詩的主角無疑是牛郎星和織女星,而這兩顆星正是夏夜著名的標誌「夏季大三角」中的其中兩顆。
  • 2018年戊戌流年飛星圖
    2018年戊戌流年飛星圖
  • 關於秋分的詩句大全 古人筆下的秋分很有味道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秋風辭》 漢·劉徹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高潔孤傲的女子柳如是寄相思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的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 後日可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
    七夕晚上,其中有一個室外活動,就是仰望星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夜幕降臨觀賞牛郎織女星據廣州市五羊天象館介紹,今年8月25日,在廣州,18時51分日落,日落大約40分鐘後,就可目睹到牛郎織女星。
  • 古風耽微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那人娓娓之音纏綿於耳間,襯著這露濃花幽的月夜愈加神秘。他道,「王爺好雅興。」那人一撇身,如瀑搬的青絲垂下,影動拂面一臉媚笑,「太傅曉得今朝是什麼日子?」回山的路上故意設個陣法,引的小花精在山上打轉,自己尋了個舒服的地方,自顧自的看他的玩笑。花精撅起嘴巴,朝著神算子大喊:「我不就是破了你騙人的玩意兒嗎,你別太過分。」神算子化成形的湊進了花精,眉眼一挑:「你弄壞了我的什麼,自然就要賠我什麼。」「你什麼意思?」「那一箱子是我用來娶媳婦的,現在媳婦娶不了了,那你就只能賠我一個了!」
  • 正午視覺 | 臥看牛郎織女星
    去西藏看星星很困難,人會有高原反應,特別辛苦。我在尼泊爾拍攝時也曾經掉到冰窟窿裡過。普通人可能⼀輩⼦也沒有⼏次親眼觀星的機會,只能看照⽚。⽽真正美麗的、打動人的星空,像我第⼀次肉眼看到的,那是太漂亮了,照⽚只能展現其中的⼀部分。在現場,你四⾯⼋⽅都是數不過來的星星,那種衝擊和震撼是⽴體的,照⽚無法再現。
  • 古代地圖是怎麼繪製的,能保證不走錯嗎?網友:古人比衛星厲害!
    繪製地圖是一件繁複往作的苦差事,不僅要將區域內的所有山川河流地貌都考慮進去,還要保證繪製的準確性。現代繪圖方法基本依靠於人造衛星等高科技的協助,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然而大家是否也同樣好奇:古代是怎麼繪製地圖的呢?準確性能保障麼,古人按照這份地圖出遠門會不會走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