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納屨踵決」中,踵的準確意義是什麼?

2021-01-08 談藝錄

先奉上後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納屨踵決」中,踵的準確意義指的是鞋後跟(不是腳後跟),具體可見下面「踵」字第(1)條的詳解。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躔」和「踵」。這兩個字都不是高頻常用字,相對來說,「踵」字較為常用。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躔。讀音有兩個:

(一)ch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躔,踐也。從足,廛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踐履。廛,讀chán,本指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與「躔」字義略有關聯,但不必附會細說。左思《吳都賦》:「習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呂延濟注稱:「蜀但知習其弊小都邑,不見上國,不知英雄之所行歷也。」蜀地弊陋,不知到大國英雄的事跡。又比如宋代蘇舜欽《蜀士》:「古之設爵位,蓋欲英雄躔。」自古以來國家設立爵位,就是讓英雄們去努力踐履的。

本義之外,「躔」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麋鹿的足跡。《爾雅·釋獸》:「(麋),其跡躔。」郭璞註:「腳所踐處。」後來又有發展,不單拽麋鹿足跡,而指所有的足跡、腳跡、行跡。其實,本義裡所引的例句,也是這個意義。

(麋鹿的蹤跡)

(2)日月星辰在黃道上運行。這其實是引申義中的特指。《方言》卷十二:「躔,循也。」又:「躔,行也。日運為躔,月運為逡。」郭璞注稱:「躔,猶踐也。運,猶行也。」《廣韻·仙韻》:「躔,日月行也。」比如《漢書·律曆志》說:「日月初躔,星之紀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躔,舍也。二十八舍列在四方,日月行焉,起於星紀,而又周之。」這是古人對天體星座位置的樸素理解。實際上,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從地球上看,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太陽如此「走」過的路線就叫 「黃道」。

(黃道、十二星座、十二個月對應關係)

與黃道對應就有了十二個月份和十二個星座,在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個分組,就是我們俗稱的「二十八宿」。這些都是天體現象名詞,我們不再細說。

(3)與上一條相關,「躔」又指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即運行的軌跡,或稱「躔次」、「躔度」。《增補五方元音·天韻·蟲母》:「躔,日月行度。」晉成公綏《故筆賦》:「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

(二)zh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義同「(走亶)」字,這個字我們在199課已經講過。指移行、遵循。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基本不用了。

「躔」的小篆寫法如圖:

(躔的小篆寫法)

2、踵。讀zhǒ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踵,追也。從足,重聲。一曰往來貌。」形聲字。本義有兩個:

本義一:追,追逐。《六韜·均兵》:「騎者,軍之司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這是說騎兵有用法,大意是:騎兵是軍隊的眼睛,可以用來偵察警戒,跟蹤追擊潰逃之敵,切斷敵人糧道和襲擊散亂流竄的敵人。

(戰爭中的騎兵)

本義二:往來的樣子。這個典籍未見應用實例。只存在於《說文》的解釋之中。

本義之外,踵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腳後跟。這是最常用的用法。《玉篇·足部》:「踵,足後曰踵。」《字彙·足部》:「踵,足跟。」《爾雅·釋鳥》:「鳧雁醜,其足蹼,其踵企。」郭璞註:「飛即伸其腳跟。」邢昺疏:「踵,腳跟也。」鳧雁一類的鳥,足上有蹼,飛行時腳跟伸直。

(鳧雁)

現代漢語也用這個用法,比如老舍《四世同堂·偷生》第二十五:「他的厚墩墩的腳踵打得地皮出了響聲,象奔命似的進了城。」

又指用腳跟走。比如《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崔譔云:「無趾,故踵行。」魯國有個斷了腳趾的人,名字叫叔山無趾,他用腳後跟走著去拜訪孔子。

又指鞋後跟。比如《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掣一掣領巾,胳膊肘就露出;提一提鞋子,鞋後跟就裂開。這是成語「納屨踵決」的出處,指穿上鞋子,就破了鞋後跟。形容衣著襤褸。

又引申指基腳,物體的底部。比如《元史·五行志二》:「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裡透徹,如鍛初出於爐。」塔從頂到底。

(天寧寺塔)

(2)跟蹤;跟隨。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說文》曰:「踵,相跡也。」清代沈濤《說文古本考》:「蓋古本以『相跡』為正解。」也就是說,古本《說文》裡,踵的解釋,就是「相跡也。」跟隨,很可能是踵的本義。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踵楚,而疆場無備,邑豈能無亡乎?」杜預注稱:「躡楚踵跡。」指吳軍緊緊跟隨楚軍,然而邊境卻沒有戒備,城邑能夠不丟掉嗎?

(3)繼,繼承。《廣韻·腫韻》:「踵,繼也。」比如《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大意是:急匆匆為王車前後奔波,想使你能繼承先王的遺志。

(4)躡,踩。《字彙·足部》:「踵,躡也。」《墨子·號令》:「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孫詒讓《墨子閒詁》:「《說文·止部》:『歱,跟也。』踵即歱借字,謂以足跟相躡也。」腳踩腳跟。

(5)至,到。《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趙歧註:「踵,至也。」大意是說:有個主張神農家學說的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登門(來到府門)求見對滕文公說:「我這偏遠地方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領受一間住所而成為您的子民。」

(孟子像)

(6)屢次。《廣韻·腫韻》:「踵,頻也。」未見典籍有應用舉例。

(7)輈後承軫處。據《周禮·考工記·輈人》:「五分其頸圈,去一以為踵圍。」鄭玄註:「踵,後承軫者也。」古代車的一部分,如圖:

(踵的位置)

賈公彥疏稱:「踵,後承軫之處,似人之足跗在後名為踵,故名承軫處為踵也。」也就是說,這個位置叫這個名字,跟腳後跟的意義相關。

踵的小篆寫法如圖:

(踵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3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38課:「躔」和「踵」
    其實,本義裡所引的例句,也是這個意義。這其實是引申義中的特指。《方言》卷十二:「躔,循也。」又:「躔,行也。日運為躔,月運為逡。」郭璞注稱:「躔,猶踐也。運,猶行也。」《廣韻·仙韻》:「躔,日月行也。」比如《漢書·律曆志》說:「日月初躔,星之紀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躔,舍也。二十八舍列在四方,日月行焉,起於星紀,而又周之。」這是古人對天體星座位置的樸素理解。
  • 成語「玉樓赴召」中,「召」的準確意義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諮」和「召」,詳情如下:1、諮。讀z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諮,謀事曰諮。從口,次聲。」形聲字。本義是商議;詢問。
  • 如何從成語中提煉出寶寶名字?舉例教你起名字
    如何從成語中提煉出寶寶名字?,若具有不好意義的成語最好是不要用來取名,這樣的成語用來取名,不僅帶給別人不好的印象,而且還會為自己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要想用成語取個好名,前提得保證所用成語具有良好的積極意義。
  • 成語「羊很狼貪」中,羊為什麼跟狼並列了?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羊很狼貪」,現在人們用以比喻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又比喻貪官汙吏的殘酷剝削。這個詞義的發展到最後,「很」變成了「狠」,寫成「羊狠狼貪」,最早這個字就是「很」,本義是違逆,不聽話。成語發展到最後被約定俗成寫作「狠」,實際上這是把不聽話的羊與貪婪的狼並列了。
  • 「白話文運動」中的異體成語-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些白話報刊不僅談論救亡圖存、變法革新,同時也在語言使用中推廣白話文、倡導語言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成語使用上不斷「破舊立新」,產生了大量異體成語。    筆者對清末民初近50種白話報刊進行統計發現,其使用的成語中有1200多個具有一個或多個異體形式。這些異體成語改換了原有成語的某些構成要素,而整體意義與用法保持不變。
  • 八字中納音的解析
    納音是什麼?納是進的意思,入的意思。納音就是把這個音給納進來,就叫納音。什麼音?這就說到一個古人,黃帝身邊的一個人伶倫,他是黃帝的五個大臣之一,這五個大臣蒼頡,大橈,伶倫,歧伯……,歧伯寫《黃帝內經》的。這些人都是很有才的,分別幫他做了一些事,但是功勞全都記在了黃帝身上。
  • 從納音裡看一個人的本性(一)
    納音一共三十個。六十個甲子每兩組甲子合一個納音,一共是三十個。但是所有的納音都是五行的變體。只不過納音是把五行再做一個剖析。同樣是土,它分大驛土、沙中土、壁上土、城牆土等等。同樣是水,它分澗下水、泉中水、大溪水等等。象壬辰年,壬辰癸巳長流水。其納音是水,納音首先五行是水,同時納音是長流水,所以其年是長流水。那上一年是什麼?
  • 《瘋狂猜成語》木和行是什麼成語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木行的成語是什麼呢?
  • 八字中的「納音」是什麼?怎麼確定的?
    經常看四柱排盤的朋友,肯定對"納音"這個詞不陌生,但是,你們知道"納音"是什麼意思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五行就是我們所說的「納音五行」。原幹支五行稱為正五行,納音五行被稱之為假借五行,因為它是假借古代五音(宮商角微羽)和十二音律而組合成的納音五行。 納音五行的標準算法 《考元》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黃曆中的納採是什麼意思 臨沂人納採的禮節不能少
    黃曆中有納採一說,很多人不明白納採是什麼意思,其實納採可以理解為提親,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具體講解一下。   《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採。用雁。」鄭玄註:「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其禮物用雁。後代漸加禮物。
  • 摩頂至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摩頂至踵,摩頂至足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不辭勞苦。摩頂至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摩頂至足(mó dǐng zhì zú)成語釋義:猶摩頂放踵。成語出處: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近 義 詞:摩頂至踵成語用法: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不辭勞苦。
  • 廢然而反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廢然而返、廢然思返,廢然而反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敗興而歸。廢然而反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廢然而反(fèi rán ér fǎn)成語釋義:廢然:沮喪失望的樣子。反:返回。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來。形容因消極失望而中途退縮。亦作「廢然思返」、「廢然而返」。成語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 群起攻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群起而攻之,群起攻擊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集體反對。群起攻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群起攻擊(qún qǐ gōng jī)成語釋義:很多人一起反對、指責成語出處:梁啓超《違制論》:「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詔以為護符者耶,則舉國群起而攻之。」
  • 成語「莫逆之交」中,「逆」的準確意思是什麼?
    (逆字的字形發展)逆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屰」像倒著的人形,表示順逆的「逆」。屰應當是逆字的初文。《說文·幹部》:「逆,不順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屰,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 納音探秘
    納音,是在術數預測中廣為應用的一種取「數」的方法,它對應的數理已經被「六十甲子納音」大致的規定下來,其基本的意義還是用
  • 命理:生辰八字算命中五行納音的運用
    、胎元、身宮的納音,有的人在八字預測中不用納音,是不夠全面的,為了算命第一步要首先知道命主的命屬什麼五行,全盤否定六十花甲的納音及其用法是狂妄無知的行為,幾千年來老祖先的智慧結晶,是很有價值的,我們不能因為不會運用予以否定。
  • 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漫談忘我與踵息
    佛學中的色界四禪定中的初禪是「念住」,也是止念、無心、忘我,激發調動真氣,是一種氣功意識。在這種狀態下,真神用事,識神退位,氣功中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兩步就是心之意念起主導作用的,而「練神還虛」則達到了「無心」的高層境界,因為到這一步功夫深了,條件反射已經形成,就不須再用意念了。意拳有「有意不如無意高」的說法,不用心意就進入虛無縹緲的氣功態。
  • 《瘋狂猜成語》一個狗兩個柿子猜一個成語是什麼答案介紹
    導 讀Q:瘋狂猜成語一隻狗邊上有兩個柿子是什麼成語? A:瘋狂猜成語中有很多題目給的圖片中都有著形象的代表意義,這就需要你發揮想像力去猜想成語答案了。這樣的題目難度係數還是相當大的。
  • 中高考常見十類成語誤用彙編(附詞義解析+在線練習)
    成語具有結構的穩定性和意義的完整性,其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它不是構成它的單個語素意義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礎上,在豐富的人文背景下,通過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掌握或運用成語時,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整體意義;同時必須準確理解成語中一些含有生僻義的關鍵語素,切忌粗枝大葉,一瞥而過,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 納音的具體運用
    可以預測婚姻,財運,事業,改名,擇日等納音除四柱的納音外還有命宮、胎元、身宮的納音,有的人在八字預測中不用納音,是不夠全面的,為了算命第一步要首先知道命主的命屬什麼五行,全盤否定六十花甲的納音及其用法是狂妄物質的行為,幾千年來老祖先的智慧結晶,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