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世界盃已經進行了五屆。雖然每屆世界盃都有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精彩瞬間,但總體來說,還是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到了一定的階段,精彩場面會越來越少,畢竟越到最後,球隊會越謹慎。俗話說自古大賽無名局,雖然有例外,但大多數情況都如此。
到了四強階段,這種現象尤其明顯。半決賽很難踢出大比分,當然,14年的1:7是個例外,但這種極端的例子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趕上一次。像10年荷蘭3:2戰勝烏拉圭的比賽已經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新世紀以來其他的世界盃半決賽絕大部分都只打進1個球,最多不超過3個。
決賽就更明顯了。有意思的是,世界盃最後兩場比賽的對比很鮮明,決賽中雙方謹慎到極點,生怕出錯被對方抓住機會;但三四名決賽的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半決賽是一個分水嶺,被淘汰的兩支球隊一下子失去了追逐成績的動力,對於大多數球隊而言,第三名和第四名實在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所以三四名決賽雙方大都踢得非常開放,進球也非常多。甚至有時候三四名決賽會成為有望獲得金靴的球員的最後一次刷分機會。比如98年的蘇克。
不過,2018年世界盃有一點,和之前四屆世界盃都不同。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新世紀前四屆世界盃的決賽和三四名決賽的比分。02年決賽,巴西2:0德國,三四名,土耳其3:2韓國。06年決賽,義大利120分鐘1:1法國,三四名,德國3:1葡萄牙。10年決賽,西班牙1:0荷蘭,三四名,德國3:2烏拉圭。14年決賽,德國1:0阿根廷,三四名,荷蘭3:0巴西。
共同點就是,決賽進球都沒有三四名決賽多。
但是2018年就完全不一樣了。決賽中,法國和克羅埃西亞打出了4:2的大比分。而本該打出大比分的三四名決賽,比利時僅以2:0戰勝英格蘭。這是新世紀以來世界盃第一次出現決賽進球比三四名決賽多的情況。
相信看過2018世界盃三四名決賽的球迷都會大失所望。本來,比利時和英格蘭在小組賽就沒有打痛快,當時雙方都已出線,最後的交手只是爭一個小組第一。顯然,雙方對此都不是太在意,1:0的比分仿佛也是隔靴搔癢。
到了三四名決賽,雙方都有理由奉獻一場進球大戰。首先,雙方都有這個能力,盧卡庫和凱恩的得分能力在這屆世界盃上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其次,雙方也都有非常好的組織者,比如阿扎爾,德布勞內,阿里等等。最後,在這場無關緊要的比賽中,英格蘭其實還有值得一搏的地方,如果凱恩能再進球,他將有望追平羅納爾多在02年創造的單屆世界盃8球的紀錄。當然,這個紀錄是新世紀以來的紀錄,所以不要去翻方丹和科奇斯,蓋德穆勒的舊帳了。
但是2:0的比分對於三四名決賽來說,實在太少了。世界盃已經很久沒出現過進球這麼少的三四名決賽了。
但是決賽卻讓人大跌眼鏡。4:3戰勝阿根廷打進八強後,法國淘汰烏拉圭和比利時的過程都是不溫不火,讓人看不到這支球隊的得分能力和欲望。所以很少有人會對這場決賽的進球數有過高的期待。
當然,4:2的比分並不意味著比賽有多麼精彩。法國打進這麼多進球的最大原因和克羅埃西亞有很大關係。畢竟,克羅埃西亞在連續打了好幾場加時之後,的確有些跑不動了,但是他們還是敢於壓上,這給了法國很多的反擊機會。
三四名決賽的不足,決賽來補,這是2018世界盃和之前幾屆不同的地方。其實,這兩場比賽的比分互換一下,也許更正常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