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是北魏(末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的總名,這一組王朝大體與南朝同時。
北朝統治者是鮮卑人,而國中臣民卻以漢人為主體,於是,不可避免的民族隔崗與民族矛盾就成為敏感而特殊的問題,漢族士大夫的民族意識便是鮮卑族統治者的特殊忌諱。鮮卑族原是漠北遊牧民族,入主北中國後,其統治者仍注意保持本民族的傳統習性,防止被漢族同化,對漢族臣民抱歧視態度。例如規定以鮮卑語為「國語」,稱漢人為「漢子」、「漢輩」、「吳兒」、「蠻子」等,甚至有罵「狗漢」、「一錢漢」的(「一錢」形容卑賤)。
北魏建國之初,襄武侯賀狄幹因滯留後秦,曉習儒家經典,言談舉止像書生,道武帝看不慣,就把他殺了。後來雖有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如改姓、遷都、禁止「胡語」等,也未能真正消除民族間的隔閥與歧視。對於漢族士大夫,鮮卑統治者一面儘量招攬利用,給予較高的地位和待遇,一面心存疑忌,用異樣的眼光注視他們的言行,稍不如意就橫加刑殺。北朝是鮮卑武人的天下,漢族文人鄙視武人,武人仇視文人,成為一代風氣。
武人對文人的仇殺,其實是和民族歧視摻雜在一起的。北齊後主武平四年(573),陳朝軍隊包圍壽陽,形勢危急,而後主高緯還要去晉陽遊玩。文官聯名進諫希望後主能夠取消這次遊玩。領軍韓長鸞卻劾奏說:「漢兒文官聯名上諫,有謀反意圖,應當誅殺。」於是把崔季舒等6人斬首,屍體拋入滾河。韓長鸞(名風)是一鮮卑化的漢人,靠軍功起家。他極端仇視漢族土士大夫,經常揚言:「狗漢大不可耐,要統統殺頭!」以祖斑為首的漢族士大夫集團對鮮卑武夫也非常懈視,雙方相仇如同水火。後主則是全無肚腸的警君,只知道玩樂,人稱「無愁天子」。他的消遣方式非同尋常,如鄭重其事地給交配的公母馬搭棚舉行「婚禮」,自己親臨觀看;在皇家華林園設置貧苦農舍,自己裝作麼丐獵門麼詩等。
北齊王朝既不善終也不善始,後主高緯以乞討為遊戲,文宣帝高洋則以殺人為樂事。他的殺人取樂也不同一般,比如一日忽然猜疑所寵薛嬪與人私通,便把她斬首,將頭顱揣在懷裡出席宴會。席間冷不防把美人頭顱擲在食器中,把眾人嚇得心驚肉跳。又當眾親自動手把薛嫁的無首屍體逐塊肢解,剔出髖骨當作琵琶玩弄。忽然又收起人骨琵琶,流淚說:「佳人難再得,太可惜了。」命人把零碎屍塊拾出去掩埋,自己披頭散髮跟在後面哭泣。高洋做這類事不是一次兩次,但士大夫沒有人敢諫說他的不是,他倒是經常挑剔士大夫的過失。
大臣杜弼追隨高氏父子數十年,是北齊的開國元老,結果這個高洋就找他事了,問人家治國應該用什麼樣的人,人家說應該用漢人,他不樂意聽,就在心裡記恨下來了。後來有人拿杜弼說短論長,高洋便將杜弼貶為膠州刺史,待杜弼到達膠州後即命斬首,三個兒子流放邊遠州郡。另一位開國元老高德政經常直諫,也被高洋藉故殺害。事後高洋宣布說:「高德政常說應當重用漢人,解除鮮卑人官職,憑這一條就該處死。」杜弼、高德政都是北齊忠臣,他們提出重用漢人的主張完全是為國家前途著想。鮮卑族統治者卻因忠諫而生嫌忌,把他們殺害,這種野蠻統治怎麼會長久。
總的說來,在西魏和北周,武人主宰一切,漢族士大夫沒有形成勢力,因此沒有發生涉及民族隔閥和文武相仇的事件,僅有幾起影響不大的謗議禍案。西魏大統四年(538),都官尚書昌思禮因謗訕朝政賜死,又有丞相府長史雀騰和御史承董紹因投書誘議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