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漫長的歲月,經過五千年的變遷,經過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歷史底蘊最為豐厚的一個國家。可是在這千年的歷史中,總有某個時段只要一回想起來便悲不自勝。
在古時候,歷代帝王對於朝代主顏色是有著非常多的講究的,正如夏朝尚青,秦朝尚黑,若是給中國近代史冠以一種顏色,那必定是鮮血般的紅色。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人民演繹的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歷代封建主義弊端的爆發史。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便一直遭受外國列強的打壓與侵略。更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些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
而其中最為屈辱的便是日本的侵略,在封建主義統治之久的中國人,就像魯迅筆下所說的:「中國人的『看』是麻木不仁的『看』,國讎家恨在側,依然能心安理得的『看』。」中國人已經變得麻木不仁了。
所幸的是,在這個時候,有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鮮血,用他們的生命去喚醒了中國的同胞們。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國人民在抗日的時候能夠萬眾一心。
中國之所以有今日的繁榮昌盛,離不開那些抗日的英雄,若他們看到了如今的中國,是否感到甚是欣慰了呢。
抗戰名將衛立煌
衛立煌,1897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在抗日戰爭中擊敗了岡村寧次成功的收復了鄭州,更在忻口會戰亦破壞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在這個戰役當中,衛立煌殲滅敵軍數萬人,給予了日軍重大的打擊。
有人曾分析評論到蔣介石有「五虎上將」,除了衛立煌「虎將」,其餘的四將不過就是徒有虛名,而獲得多次重要性戰役勝利的衛立煌,也被人們被稱為「常勝將軍」。
1927年衛立煌與朱韻珩結為夫妻,衛立煌也在妻子的幫助下,進一步的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得以升遷。
而衛立煌的三兒子衛道然年幼時就跟隨著父親南徵北戰,更在父親的引導下成為了一個優秀的飛行員,還成為了一個著名的工程師。當衛立煌從香港回到大陸離世後,衛道然也受到了周總理的啟示,回到了祖國工作,一心的去報效國家。
其實對於衛立煌,因為他與蔣介石的關係,眾人對他的爭議也有著非常之多。
抗戰時期,國共就發生了許多次大大小小的戰鬥,而當時衛立煌是隸屬於蔣介石一方的,當時與共產黨可以說是對立的。
在西安事變之後,國共開始形成合作關係,共同聯手抗日,而當時衛立煌已經是蔣介石身邊的得力助手了,隨著合作抗日的展開,衛立煌與共產黨的接觸也就隨之增多。
在1938年4月,衛立煌到西安去開會,中途到延安拜會了偉人,衛立煌在當時可算是第一個到延安訪問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偉人更特批了50多塊錢來招待衛立煌。
而就此之後,衛立煌也與偉人多次有書信往來,當國共爆發遼瀋戰役,衛立煌內心已經是有了棄蔣傾共的意願了。
良禽擇木而棲
在國民黨內派別之爭已成常態,而衛立煌與共產黨的關係密切,這便使得他經常會遭受政敵與特務的攻擊,這也使得他想離開國民黨的心情更為迫切。
1941年底,蔣介石更指責他與共產黨關係過於密切,而剝奪解除掉了衛立煌一切的軍事權力。而到了1942年,緬甸局勢日益惡化,而蔣介石手中又沒有能擔當起重任的人,於是衛立煌再次被任命為第一路遠徵軍的總司令。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蔣介石這種法完全就是「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只會令部下寒心。
當蔣介石任命衛立煌後,衛立煌還沒就任,就遭到了頑固派的攻擊,而此時的蔣介石的做法更加的不可理喻,直接把衛立煌的總司令罷免了,換成了羅卓英。臨陣換將,可是兵家大忌,最終,第一路遠程軍的作戰徹底的失敗了。
而到了後來,隨著抗戰的勝利,衛立煌辭掉了一切職務,帶著家人出國考察去了。當1948年衛立煌回國,國內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回國後,衛立煌在經過蔣介石的多次遊說下,才勉強答應擔任總司令。但蔣介石卻對衛立煌的部署感到不滿,從而也加深了兩人之間的裂縫。
而後國共遼瀋戰役爆發,當蔣介石對其下達軍事部署,衛立煌也有著自己的考慮,對這些命令並不執行,最後,國民黨軍隊慘敗而歸。
自此之後,蔣介石與衛立煌徹底的鬧翻,而蔣介石也對衛立煌實行了長時間的監控。直到某次機會,衛立煌才得以擺脫蔣介石到達了香港。
到了1955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在相關部門的安排之下,衛立煌才得以從香港回到大陸。而在衛立煌到達廣州的時候,偉人更發電報給衛立煌說道:「先生返國,甚表歡迎,盼望早日來京,吉圖良晤。如有興趣,可於沿途看看情況,於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由此可見,黨對衛立煌的重視程度是有多大。良禽擇木而棲,衛立煌加入共產黨後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最後更成為了國防委員會的副主席。
一代人的守護與傳承
他的兒子衛道然跟隨衛立煌在香港生活讀書的時候,就成功的考取到了國際職業飛行員執照,國際航空通訊員執照等專業的證書。當時國內並沒有相應的單位安置衛道然,若是他在國外生活,本可可以過上無憂無慮,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衛道然並沒有選擇這一條路,他在總理的建議之下,毅然決然的回到了祖國,進入了北京市汽修公司擔任技術的崗位,跟隨父親的腳步,加入了新中國的建設,後來更為中國的國防建設作出重大的貢獻。
一代抗日名將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其子也把一心為國,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
河山為名的先烈
中國之所以能有今天,除去大家都所熟知的抗戰名士,還有著許多位卑無人可知的人在背後為其奉獻出了一生。
「樓以塌戲未終亂世扶貧任看風火,然山河位卑未敢忘優國,哪怕無人知我」當年日本人入侵我國安遠縣,日軍首領來到一個劇院要聽戲唱戲,便讓一個戲子給他唱戲,不然就讓手下火燒了安遠全縣,為了全縣的安危,他只能無奈之下在臺上唱起了戲,而下面的日本人在吃肉喝酒,就在快要唱完戲的時候,他說了兩個字點火!日本人聽到時都蒙了,當他們反應過來時,火勢已經蔓延,日本人都亂成了一片,臺上還在唱著戲。之後樓塌了,可戲還沒有唱完……。
如今,當時許多抗戰的將領都被我們所銘記著,但那些不被我們所知的,已無從得知他們姓甚名誰的人,我們是否會因此遺忘掉他們呢?
我相信並不會,只要中國人民還在,我們就會永遠記得他們。正因為有他們,中華人民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年不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榮昌盛,正是因為有前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守護與努力。
那些無名的先烈們,他們以血肉之軀安天下,護萬裡山河,又豈曰無名呢,如今的萬裡河山便是你們的姓名,如今的泱泱中華便是你們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