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抗戰八年中日22場大會戰

2021-01-20 騰訊網

「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軍隊同日本軍隊八年之間進行了22次正面戰場的大會戰。抗日戰爭上的22次大會戰,是中華民族用鮮血書寫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用生命譜寫的壯歌。

有那樣的意志誓死抵抗,是因為對勝利的信念,對未來的信念。對於「吾民吾土」的認同,相信自己的血是為「自己人」而流,所捍衛的是「自己人」的將來。那樣毫無疑惑的相信著「吾土即吾民,吾民即吾土」的心,使得他們願意去死,願意去犧牲。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詮釋,這一長串的死者名單,超過八位數的亡者的數字,英雄浩氣,萬世留芳!

1.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馮玉祥、顧祝同、陳誠、張治中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唐生智、孫元良、宋希濂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中國首都南京。由於國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萬餘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閻錫山、衛立煌、孫連仲、傅作義、郝夢齡(陣亡)、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

其中忻口戰役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忻口戰役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龐炳勳、王銘章(陣亡)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臺兒莊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臺兒莊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臺兒莊的計劃。臺兒莊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軍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臺兒莊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臺兒莊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程潛、薛嶽、邱清泉、桂永清、宋希濂、杜聿明、龍慕韓(因戰鬥不力而槍斃)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佔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龍慕韓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薛嶽、張發奎、孫連仲、王耀武、張靈甫、黃維、商震、池峰城、李延年、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準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李宗仁、湯恩伯、張自忠、李品仙、孫震

湯恩伯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棗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中國軍隊擊斃敵軍1.3萬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薛嶽、羅卓英、王耀武、關麟徵、楊森、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徵,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鄭洞國、陳明仁、戴安瀾

日軍侵佔南寧和崑崙關之後,國軍從數百公裡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李宗仁、陳誠、張自忠(陣亡)、湯恩伯、黃琪翔、孫連仲、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此役,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李宗仁、湯恩伯、孫連仲、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餘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張靈甫、韓璇

為保證南昌及其附近佔領地的安全,日軍發動企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進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倉皇撤退,予日軍以重創,日軍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1941年5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衛立煌、杜聿明、傅作義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準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薛嶽、楊森、賴傳湘(陣亡)、歐震、王耀武、王甲本、劉振三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

此次會戰歷時月餘,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其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薛嶽、楊森、李玉堂、方先覺、夏首勳、陳沛、孫明瑾、餘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嶽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

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竄,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

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顧祝同、上官雲相、劉建緒、黃紹竑、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萬人。

17.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陳誠、胡璉、王瓚緒、王敬久、馮治安、王甲本

陳誠

鄂西會戰歷時月餘,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

日軍沿長江向上遊進攻,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孫連仲、王耀武、餘程萬、施中誠、胡璉、池峰城、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斃日軍1萬餘人。

19.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湯恩伯、蔣鼎文、胡宗南、李家鈺、何國柱、呂公良(陣亡)

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8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薛嶽、方先覺、周慶祥、容有略、葛先才

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裡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白崇禧、張發奎、韋雲淞、闞維雍(陣亡)、孫元良

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餘的代價。

22.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王耀武、施中誠、胡璉、李天霞、廖耀湘、韓璇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想了喪鐘。

附加戰役:滇緬會戰

除了這22次會戰之外,還有兩次中國軍隊的遠徵作戰。日軍封鎖了西方從海上援華物資的運輸線,至1942年,中國唯一一條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也被日軍掐段,而中國的戰略物資只能維持三個月。因此進行滇緬會戰

參戰的國軍主要將領:衛立煌、杜聿明、鄭洞國、戴安瀾、孫立人、廖耀湘

滇緬會戰的意義是中國政府為打開中緬邊境交通線,讓美大量援華物資進入中國大陸而發動的戰役。

相關焦點

  • 作家熊育群:真實的抗戰作品讓中日讀者更易接受
    信息 作家熊育群:真實的抗戰作品讓中日讀者更易接受 2016-08-20 19:13: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抗戰中的湖南力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榮介紹,抗戰以來,中共中央和湖南黨組織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面抗戰、堅持團結抗戰、堅持抗日救亡、堅持民眾動員、堅持敵後遊擊,號召和組織湖南人民踴躍支援前線,擔當起中流砥柱重任。「十年徵戰沙場血,高舉紅旗赴國讎。」
  • 為何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 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
    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何選在9月3日?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一般將這場戰爭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一般稱其為抗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戰爭時間約為八年,故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曦軒說歷史。在近代史中,中國一直處在戰爭籠罩之下。從清政府被推翻,北洋軍閥分裂,然後進入了常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還有國共內戰的解放戰爭。
  • 臺少將:甲午年很敏感 中日極有可能爆發摩擦
    臺灣海軍退役少將江鶩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不論是八年抗戰或南京大屠殺,中國受日本多年欺凌,基於中日的歷史與民族仇恨,兩國在甲午年任何動作勢必會被對方放大檢視,也讓彼此神經更加地敏感緊繃。甲午年是特殊的一年。江鶩,1940年生,祖籍安徽省泗縣,1949年來臺,海軍官校58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結業。1988年海軍少將退役,在高雄港擔任引水人。
  • 給中國抗戰就不用八年了
    5月22日,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三面受敵,一面臨海,敵眾我寡,唯一的退路就只有從海上撤退,可是三十多萬的大軍怎麼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撤退?英法聯軍丟棄的這些武器裝備如果全部送給中國,也許就能順利的抵禦日軍的全面佔領,抗戰也不會打了八年之久,要知道,我們在二戰期間購買的大炮所有總量也不過只有1500門左右,英法聯軍丟棄的大炮都夠我們用八年了,從這也可以看出二戰期間我們有多窮了。
  • 1931年假如中日全面開戰,日本有多大勝算
    那麼如果九一八事變時,中日全面開戰,日本有多大勝算?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1931年,中國剛剛經歷中原大戰,百廢待興。對於中國來講,並不是一個開戰的時機。不過當時的日本也不好過,當時的日本正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工業生產停滯,經濟出現嚴重的倒退,外匯枯竭,財政匱乏,軍隊都裁掉了一半,日本其實無力承擔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 胡錦濤肯定國共共同抗戰 批評日本某些勢力(圖)
    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廣大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海外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 九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大會戰」
    2014年05月17日 星期六國內統一刊號: 九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大會戰」> 本報訊 日前,九姑鄉組織開展環境整治「大會戰」,出重拳、用硬招,徹底清除衛生死角,提升創建標準。
  • 延安時期,中共的抗戰經費從何而來?
    在艱苦卓絕、全民奮起的抗日戰爭中,中日兩國較量的不僅僅是軍事,而是包括經濟在內的綜合實力面對經濟實力強大、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面對艱苦異常的抗戰環境,中共是如何堅持下來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呢?在抗戰經費問題上,從依賴外援到生產自救,中共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過程中,自身也走過了一條從發展到壯大的路。 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甘肅隴南市宕昌縣西北部的哈達鋪鎮。
  • 抗戰陣亡的兩個國軍高級將領,當時擔任什麼職務?都有多大年紀?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方面在正面戰場上先後組織了多次大會戰,但結果卻是屢戰屢敗,不僅導致國土淪喪了一大半,而且還有不少將領在戰場上陣亡。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抗戰陣亡的兩個國軍高級將領,看看他們當時都擔任什麼職務?陣亡的時候都有多大年紀?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中日戰爭發展趨勢和八路軍的近況*(一九三八年五月二日)
    關於這次中日戰爭局面將怎樣發展下去  這次中日戰爭局面將怎樣發展下去呢?全國每一位同胞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存在心裡。  現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十個多月,已進展到第二期的作戰階段。當南京放棄,開始第二期作戰的時候,蔣先生曾召開過一次很重要的軍事會議〔1〕。
  • 為什麼1941年後被稱為中國抗戰最艱難的一年? 其實都是因為他所做...
    中國人民進入了近代最危險的時刻,開始了全民族的八年抗戰。在這場反侵略的抗爭中,中華兒女不惜犧牲性命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湧現了一批批抗日英雄。可在中日生死大戰進行到第四個年頭後中國的處境卻進入到了最危險的一年,整個中國隨時都有可能全盤奔潰被日本佔領中國。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一看究竟。
  • 歷史上的今天,1937年8月14日,中日八一四空戰
    1940年,空軍抗戰3周年,時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建議國民政府為紀念「八一四」首次中日空戰的勝利,進一步激勵民心士氣,鼓舞全國人民抗戰熱情,決定將每年8月14日這一天,定為空軍節。圖為當時杭州筧橋空軍基地航拍圖。八一四空戰及此後的戰鬥誕生了一大批空戰英雄。其中以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和李桂丹最為時人所熟知。
  • 【盤點】2017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7年,中日兩國迎來了邦交正常化45周年。 45年來,雙方籤署了四個政治文件,明確了處理兩國關係的政治原則,確立了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中日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重要利益。
  • 中國第一座抗戰紀念碑矗立西湖邊 八十八師抗戰史9月出版
    八年的漫漫長夜、遙遙徵程,作為中國淪陷時間最早、淪陷範圍最廣、戰爭創傷最深的省份之一,古老的浙江大地顫慄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日本侵略軍的「太陽」旗下。  暴行之下,浙江的英雄兒女發出「我生國亡,我死國存」的抗爭誓言,與全國人民一起,用血肉鑄成了抵禦外侮的鋼鐵長城。
  • 沒有「辛亥革命」也不提「八年抗戰」!臺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稱,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根拔起,脫離歷史教育常規,「傷害很大」;課綱中看不到「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和「八年抗戰」,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思想改造運動。王仲孚說,更何況放在東亞脈絡教中國史,坊間根本沒有類似參考書,大學歷史系的課程也不是這種架構,教科書怎麼編?老師能教得好嗎?「歷史是文科之母,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部應從長計議」。
  • 【策劃】盤點馬年出生的中日明星
    可見,中日文化常被說成「同文同種」並非空穴來風。 借馬年這個新年好兆頭,我們一塊來數數中日都有哪些名人是屬馬的吧。(以下部分資料源自網絡,感謝網友智慧)(策劃/劉戈) 1954年出生的中日明星 【中國篇】 1954年出生的生肖馬,正好步入花甲之年。 60歲,對一個演藝明星來說,今年還能讓人記住她(他)的話,他不是是演藝圈的常青樹,就是裡程碑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