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辛亥革命」也不提「八年抗戰」!臺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

2020-11-30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灣「國教院」3日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高中歷史的中國史不但從原本1.5冊縮減為1冊,且擺脫傳統朝代史,改放在東亞脈絡來講。有島內輿論直呼中國史架構完全解體,這是「去中國化」的深化。

臺灣普通高中歷史課綱再度引爆「統獨」立場的爭議。據臺灣《中國時報》4日報導,目前臺灣高中歷史分為4冊,其中臺灣史1冊、中國史及世界史合佔3冊。但「國教院」3日公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內容顯示,高中歷史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相關」「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及「臺灣與世界」3個分域,各2學分。也就是說,從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從1.5冊縮減為1冊,從朝代編年史,改為融入東亞脈絡,以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綱用字力求中性,甚至用問號,不給答案。「教育部次長」林騰蛟透露,社會課綱草案自3日起到11月10日舉行網絡論壇聽取各方意見;9月3日起在各縣市辦公聽會,預計最快明年初交「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審議,2019學年上路。

島內現行高中歷史課綱2012年上路,2014年進行微調,把「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前面加上「被強迫」等,引發綠營及部分學生抗議,質疑是「黑箱課綱」,2015年夏天爆發「反課綱運動」,部分學生攻進「教育部」。後來「教育部」檢討17個爭議點,改為採取舊課綱的中性字眼,如慰安婦不加「被強迫」,「光復臺灣」改為「接收臺灣」,「明鄭統治」改為「明鄭時期」等,並允許學校使用舊課綱。蔡英文當局去年執政後,停用微調課綱,回到舊課綱,並修法讓學生參與「12年國教課審會」。

從島內剛剛結束的大學指考(指定科目考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據《中國時報》4日報導,有補教老師觀察到,今年歷史考題中,中國近代史範圍出題幾乎掛零,尤其是國共關係,可能與課綱爭議有關;同時為應對臺灣這兩年面臨的「邦交國」問題,改以「外交變化」取代以往的「國共關係對抗」。

新課綱草案引發諸多質疑。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稱,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根拔起,脫離歷史教育常規,「傷害很大」;課綱中看不到「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和「八年抗戰」,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思想改造運動。王仲孚說,更何況放在東亞脈絡教中國史,坊間根本沒有類似參考書,大學歷史系的課程也不是這種架構,教科書怎麼編?老師能教得好嗎?「歷史是文科之母,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部應從長計議」。臺「全國校長協會」發表「讓教育回歸專業,課綱不該是藍綠火併的犧牲品」的聲明稱,課綱之爭掀開潛藏於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史觀、「國家認同」及意識形態糾葛,「期盼歹戲拖棚的政治討論,就此打住,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4日批評說,民進黨一直都把「去中國化」、切斷與中國文化的聯繫作為目標,企圖以此製造所謂的「天然獨」,但中國文化早已深入臺灣民間,包括媽祖關公、過年祭祖都是中國文化的體現,不是亂搞課綱就可以切斷的。

對此,「課審會」大會委員吳律德辯解稱,「去中國化」的說法有失偏頗,國中還是有中國史,高中課綱在中國的部分雖然加入東亞,但主軸仍放在中國各朝代與附近國家、地區的關係,不但沒有偏離「中國中心主義」,反而強化中國在世界歷史脈絡的重要性。

《聯合報》4日評論稱,早期「威權時代」,臺灣中小學課程沒有綱要,全部依照「教育部」標準,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教科書;「解嚴」後,當局開放民間編教科書,轉為「一綱多本」,即「教育部」找學者專家訂出課程綱要。此後藍綠鬥爭加劇,誰上臺,就想通過修改課綱鞏固意識形態,最後演變成驚天動地的「反課綱運動」。文章說,每改一次歷史課綱,藍綠、「統獨」矛盾就激化一次,社會面臨再次分裂,「政客等著收割成果,學生卻是最大受害者,往往無所適從,甚至同學也分裂、敵視。課綱如何不再被意識形態左右,將是臺灣進步指標」。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座抗戰紀念碑矗立西湖邊 八十八師抗戰史9月出版
    前言:有些事,是不容忘記的,儘管並非我們親歷,比如發生在70多年前的中國抗日戰爭。  八年的漫漫長夜、遙遙徵程,作為中國淪陷時間最早、淪陷範圍最廣、戰爭創傷最深的省份之一,古老的浙江大地顫慄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日本侵略軍的「太陽」旗下。
  •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曦軒說歷史。在近代史中,中國一直處在戰爭籠罩之下。從清政府被推翻,北洋軍閥分裂,然後進入了常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還有國共內戰的解放戰爭。
  • 盤點抗戰八年中日22場大會戰
    中國軍民浴血苦戰,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扔了多少武器?給中國抗戰就不用八年了
    最近電影《敦刻爾克》上映,可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說這場二戰期間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二戰時期,德國的「閃電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39年九月一日,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僅僅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佔領了波蘭,9月3日,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英國和法國聯合對德國宣戰,但只是宣而不戰,英法聯軍僅僅將軍隊派到了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被稱為不可攻破的防線,英法聯軍就在這道防線後面靜觀其變,並沒有前去支援波蘭,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外交上痛恨的譴責德國的行為,德國對此很不解,稱其為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內務部舉辦追祭禮,國務總理趙秉鈞代表袁世凱恭讀祭文,只以「時會既開,國風丕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數語,表現民國肇建過程,肯定諸位烈士終結帝制之功,對民族革命幾乎不提。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內務部舉辦追祭禮,國務總理趙秉鈞代表袁世凱恭讀祭文,只以「時會既開,國風丕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數語,表現民國肇建過程,肯定諸位烈士終結帝制之功,對民族革命幾乎不提。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陶短房:洪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分支極多,有的分支如三合會等,後來成了黑社會,但許多分支與黑社會無關,致公堂作為洪門的一支,不僅支持了辛亥革命,在抗戰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對洪門都比較認同。  北京晨報:為什麼海外洪門影響這麼大?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 焦瑩)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專題報導: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11-09-08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運動。
  • 鄉邦文化講座第6期,史建國主講:株洲人民抗戰史
    史建國老師帶來了題為《株洲抗戰史》的講座,講座現場有60多名聽眾,株洲發布在線直播最多時有5000多人收看。經九畹書院和株洲發布整理,現將史建國老師的講稿發布如下: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談全民國防,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
  • 辛亥革命讓中國進入亂世,老百姓生活更窮困,為何是歷史進步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這一點是已經有歷史定論的。不過,這個歷史定論也有很多讓人不理解的地方,因為辛亥革命後,中國當時的現實並不如人意。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全改變中國當時的經濟形勢,沒有改變作為經濟基礎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已經結束了專制帝制。帝制是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就一直在中國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是以專制的,高度集權的形式存在的。就是在當時的亂世之中,諸侯徵戰的目的,也是為了搶奪皇權,重新建立新的專制帝制。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可能降格隸屬臺「文化部」,甚至改名,再次挑動「去中國化」敏感神經。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
  • 左雙文、肖自力: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概述
    198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編選了《廣州八年抗戰記——廣州地區八年抗日戰爭史料專輯》,收入的回憶錄側重於反映廣州及其附近地區國民黨人領導的抗日活動。 左雙文的《華南抗戰史稿》一書對華南抗戰史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包括日本對華南的入侵、國民黨當局的應變措施及社會各界的反應、日偽在華南的統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抗日鬥爭、戰時廣東的經濟與文化、粵北會戰、桂南會戰等重要戰事、抗戰後期中國收復臺港澳問題等。
  • 何亮亮:中國真正革命不是辛亥革命 是1927年大革命
    為什麼1927年這個年份非常重要,時事評論員何亮亮認為,中國真正的革命其實既不是辛亥革命,也不是五四運動,而是1927年那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由南向北的那場大革命。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新書《中國1927:誰主沉浮》。
  • 外媒關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肯定辛亥革命歷史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9日報導】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今天在中國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說,100年前,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
  • 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收復南海史記|南海|抗戰勝利|海軍|史記|南海諸島
    請支持原創,轉載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一.史料來源蘇小東:《中國海軍抗日戰史》,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17年版註:蘇小東大校為中國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人文社科系教授、海軍史研究所所長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部新聞部:《中國海軍之過去與現在》,《中國海軍月刊》第6,7期合刊1947年張君然
  • 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紀念規格之高被稱罕見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後的第一個紀念日。「類似今年這種普通年份,紀念規格之高,往年罕見。」抗日戰爭史專家蘇智良指出,高規格紀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日」的設定。
  • 高二歷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高初等小學加授縫紉課,高小改中國文為國文,中國史為本國史,格致課改為理科,增設英語,又飭注意體操、音樂、圖畫、手工等科。(據賈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根據材料概括1912年四川小學課程指導思想的突出變化,並分析其積極作用。
  • 堪稱中國第一首賀歲歌《恭喜恭喜》,竟然是抗戰神曲
    陳歌辛每次在新年到大賣場,每個門面不是放些有中國味的喜慶音樂,就是每場過年都播,直到播膩還繼續播的《恭喜恭喜》。只說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以下截取一段歌詞: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這下知道這是啥了吧。這首歌總是在近代被許多人給傳唱,改編,改得時而搖滾,時而優雅,但大家卻不知道,原來這首歌是帶有濃濃感傷的抗日勝利歌曲。
  • 史論: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席捲全國的革命大風暴的到來,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巨變。新中國成立時,在天安門廣場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辛亥革命的英雄群像,他們是當之無愧的。
  • 電視劇《辛亥革命》:大長民族志氣
    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評論家仲呈祥10月24日在由中國電視藝委會和《光明日報》主辦的電視劇《辛亥革命》研討會上提到,前不久他碰到田華、陶玉玲等老一輩電影藝術家,聽她們這樣評價該劇。這些老一輩文藝工作者表示:「這部電視劇真好啊。我們很多人不懂辛亥革命是怎麼回事,看了這部電視劇後徹底了解了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