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次中日戰爭局面將怎樣發展下去
這次中日戰爭局面將怎樣發展下去呢?全國每一位同胞都有這樣一個問題存在心裡。
現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十個多月,已進展到第二期的作戰階段。當南京放棄,開始第二期作戰的時候,蔣先生曾召開過一次很重要的軍事會議〔1〕。席間蔣先生曾檢討了第一期作戰的經歷,沉痛地、深刻地指示我們在第一期作戰中所暴露出來的弱點。他指示我們對於第一期作戰失敗的原因應該這樣去了解:第一期作戰的失敗,不在於我們的兵器不如敵人,因為我們有些兵器,比敵人的還要更犀利;也不在我們根本沒有國防的設備,我們已經有了三年多的國防建設,曾經花了很不少的金錢;也不在於我們士兵不願意打仗,相反的,我們的士兵作戰很勇敢,富於犧牲精神,上頭有命令,要他們全營人死守某一陣地,他們就一人也不後退,全營人作壯烈的犧牲。這種精神在敵人方面也不曾發現過。我們可以拿這種精神來誇耀於全世塊,而全世界人士對之也無不表示萬分的佩服和讚嘆。然則我們為什麼會失敗呢?失敗的原因何在呢?他――蔣先生,以為我們誠然有很好的兵器,但我們沒有好好地對於它的使用加以研究和訓練,以致不能達到發揮它最好的效用;我們誠然有幾年的國防建設,但我們沒有很稱職的人員去加以好好的執行;我們的士兵誠然很英勇的作戰,但我們的高級將領並未曾盡心盡力地指揮他們,因之我們第一期作戰就不免於失敗。第一期作戰的失敗,應該這樣去了解,但我們更應該了解到怎樣去爭取以後的勝利。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覺得悲觀。相反地,我們覺得這次失敗,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它給予我們一個深刻的認識、教訓和反省,使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來改正我們的錯誤。它使我們認識了許多在抗戰前所見不到的弱點,如對於政治改革、軍事技術的進步、戰略戰術的運用以及戰場上許多複雜的問題,在戰後逐漸暴露出來。如果不是第一期抗戰的失敗,我們恐怕不會發現這些弱點。正因為失敗,使我們得到反省的機會,使我們要立刻想法去補救我們的缺點。
是的,第二期抗戰所表現的形勢已經和第一期不同了。我們軍隊的戰鬥力已提高了,我們的國防建設也更切實地在進行了,我們的民族自衛組織更發達了,山西的戰況,也已經好轉了。我們有許多軍隊,雖然在敵人的後方,但都建立了根據地,都絲毫沒有動搖。我們在山西支持了長期戰爭,和在上海、南京一帶潰退的情形完全兩樣。韓復榘〔2〕等,身居很重要的崗位,而到對外作戰時,卻望風而逃,經最高當局嚴厲地以軍法處置,振奮了士氣,並增強了各陣線隊伍的戰鬥力。現在望風而逃的壞現象已糾正了。最近在臨沂、臺兒莊,都得到空前的勝利。這說明了第一期的失敗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改善了戰略指導,加強了我們軍隊的戰鬥力,提高了我們軍隊指揮上的效能,把隊伍反弱為強,得到空前的勝利!
在抗戰初期,對於戰略戰術的問題,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許多人以為,我們應該和敵人作陣地戰,在陣地戰中,我們還有把握取得勝利,但在東戰場失敗的教訓,已經給予作這種主張的人一個否定的答覆。然而有些人對東戰場作戰失敗的原因,還沒有充分加以了解,因之,在一次全國參謀工作人員的會議中,竟有人以為我軍根本不能作陣地戰,應該把正規軍一律改為遊擊隊,才能和敵人周旋,這種主張和上述的主張同樣是錯誤的。我們把力量過分的用在陣地戰上,消耗太大,損傷太重,固然不宜,而把軍隊都化為遊擊隊,卻不知我們要打到什麼時候,方能得到最後勝利。從第一期作戰,已證明了我們的軍隊並非沒有抵抗敵人的力量,這表示我們的軍隊並非全不可能作陣地戰。不過,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作戰方式,就是,一方面正規軍組成主力,在一些軍事要點上和敵人打運動戰。所謂運動戰,就是在於探知了敵人是向我們某一點進攻時,我們乘敵人在行進中,或者是在隊形的變換中,集中主力,以迅速的行動,利用人民的掩護和有利的地形,出其不意在敵人的背面、側面加以致命的襲擊。我們的地方有這樣廣闊,敵人只有那麼多,正如一塊大麵包一樣,我們一口吞不完,把它分成兩塊或三塊來吃。我們的武器不及敵人的那樣好,我們一時不能把敵人整個消滅,那我們就把它一個師團分成三四次來消滅。同時為著保障我們運動戰的勝利,我們光是運動戰還不夠,所以另一方面,我們要進行廣大的遊擊戰。遊擊隊要在敵人的後方活動,常常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比如敵人出來打水的時候,我們就三五個地殺傷它,使敵人受到或大或小的損傷。更重要的任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使敵人斷絕了後方的接濟。敵人是現代化的軍隊,它的槍炮需要吃子彈,它的坦克車需要吃汽油,這就和人的肚子餓了要飯吃一樣。假使我們截斷它的運輸線,就等於毀滅了它的生命線,使敵人陷於極不利地位,而暴露出它的弱點,我們就可以選擇它的脆弱的地方向它襲擊。在敵人方面,為要減少它在後方所受我們的威脅,必然要用許多的軍隊來對付我們的遊擊隊。它在後方所用的兵力愈多,則在前方作戰的兵力就愈少。我們在前方作戰的隊伍,就愈容易達到戰勝敵人,殲滅敵人的目的。這種運動戰和遊擊戰配合起來的新的作戰方式,在作戰上,比從前進步了。我們在第二期作戰中採取這種新的戰術,結果將敵人進攻的銳氣大大地削減了。敵人的進展很慢,而且有時還遭受很大的打擊,例如最近臨沂和臺兒莊的大敗就是。這就是說明了我們在繼續抗戰的過程中,戰術進步了,戰鬥力加強了,我們有戰勝敵人的把握了。
自然,第二期作戰中,我們並非沒有困難的,我們不要忽視我們的困難,而應該想法去把它克服。關於我們的困難的問題等一下再說。現在我們先來看看敵人的困難。在第二期作戰中,敵人的發展是很不順利的,這一點大家在報紙雜誌上可以充分看出。在敵人內部發生的最明顯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不論敵人前方的軍隊或後方的民眾,都在口頭上或傳單中出現了厭戰的事實和傾向,而且不止潛伏在前方的軍隊和後方的民眾心坎裡,而是不可遏止地在許多方面暴露出來。最近東戰場有二十多個日本兵,用自殺來反對對華作戰。在平津附近,有的憲兵公開地投到我軍來。在敵國內,有的婦女在即將出徵士兵所乘火車的路軌上橫臥著,寧願自己給車輾死也要阻止自己丈夫弟兄開往中國作戰。在山西作戰的敵兵,困在碉樓內,受了第八路軍的宣傳,公然地願意繳槍。這些現象還在繼續發展。這將是敵人所不能克服的最大弱點。戰事不能結束而且延長下去,戰債又增加起來了,日本全國人民對於戰債的消化已經表示不滿,日本政府財政上的困難將隨著厭戰、反戰的浪潮日益增大,他們的統治更加困難。這就使我們更有把握抗戰到底,獲得最後勝利。另一方面敵人的假宣傳欺騙日本人民,宣傳他們的勝利,誇大他們的收穫。其實我們陣地雖放棄了,城市雖退出了,但敵軍死傷很多,一船船死屍和骨灰運回日本作「光榮的皇軍」的犧牲,這更會引起日本國內的反戰運動的加劇。我們要知道,敵人的社會組織和我們的不同,它是小家庭制度。這對戰爭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敵人的現役兵已徵用完,要徵預備役的軍人,可是預備役軍人都是中年人,也就是各家庭中的家長,全家靠他維持生活。若把這部分人強迫來參加作戰,他們的家庭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失。他們在作戰的時候,一面受著我軍很大的威脅和無情的打擊,一面又常常引起思家之念,這就影響到他們的士氣,削弱他們作戰的能力。其次,敵人的對華戰費從哪裡籌來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戰費的負擔,是加於民眾身上的。敵方的民眾確已達到不能再負擔的程度了。這些就使得敵人的軍隊和民眾發生厭戰的心理和行動,再加上別的力量的鼓動,這種趨勢就愈益顯明而嚴重了。這種厭戰、反戰的趨勢,已使敵人感到無法解決,再加上作戰所必需的武器補給日見困竭,準備參加世界大戰的軍備都拿出來使用了。此外,還有種種的不可忽視的困難,使敵人困態畢現。這樣就可以認識,敵人對我野蠻侵略與我們堅持抗戰的繼續發展下去,則敵人在軍事上、財政上,以至統治上的困難愈益增加,愈不能解決;另一方面,我們卻愈戰愈強愈有把握戰勝敵人。因此,我們就有把握說,抗戰到底,我們一定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不過,我們應該指出:我們之所謂勝利,並不完全同於軍事上所說的一般的勝利。所謂一般的勝利是作戰軍隊的兩方,此方把彼方的軍隊打敗了,使他退出陣地,此方便是勝利。我們對於這次中日戰爭應該有一種新的認識和了解。那末,我們之所謂勝利,是怎樣的一種說法呢?這就是:敵人向我們進攻,我們抵抗他,敵人受了我們遊擊隊的襲擊、正規軍的打擊,受了相當的損傷,結果,我們退出了一個陣地,讓敵人前進了一步。在這種場合之下,敵人是大吹大擂地說是他們勝利了,但我們決不承認這是失敗,相反地,我們得承認這就是我們的勝利。我們有的是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區區的一城一地的失掉,並不引起我們怎樣嚴重的恐怖,我們的勝利不在形式上,而在於隱藏在這種形式背後的事實。我們打擊敵人的結果,使敵人的兵力天天在消耗,在消耗敵人兵力、增強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就算是積累小勝成為大勝。我們對於勝利如不是作這樣的看法,則將重複我們第一期作戰失敗的大錯誤――我們死守陣地,讓敵人的猛烈的炮火,將我們全部毀滅。我附帶地說一件事:第一期東戰場的戰事失敗之後,我們曾問過在東戰場作戰回來的兵士,得到什麼經驗。據他們說:我軍在東戰場的作戰,是在「將不見兵,兵不見敵人」的狀況之下進行的。因為將領是在後方用電話指揮作戰,同時,因為敵人的炮火犀利,我們的兵士,終天躲在戰壕裡,而敵人的飛機卻正好在我們的上空不斷地擲炸彈,敵人的炮火,向我們的戰壕集中狂射,結果是陣地全部被毀壞,兵士全部遭犧牲。我們現在決不能再用這種作戰方法了。應給予敵人有力的打擊,使他們受了相當損害之後,我們就要迅速地離開原來的陣地,避免更重大的犧牲。我們的將領不但要善於進攻,而且也要善於轉移。我們的抗戰,必然要實行這種辦法,才能夠長久支持,才有取得最後勝利的保證。對於我國的抗戰過程,我們應該這樣去認識。
那末,中日戰局將會怎樣發展下去,達到什麼樣的結局?我們不能這樣想像,以為依樣作戰,一面擴充我們的軍實,終有一天,我們的軍隊的實力會比敵人更強,就可把敵人趕出我們的領土。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得太低了。敵人有四十多年的戰事準備,它是帝國主義的國家,它有全副武裝的人民。我們不能設想,敵人進攻我們,終有一天會什麼都用光。我們所能想像的是,因它是帝國主義的國家,一方面要用一部分力量來侵略我國,另一方面還要具備相當的力量來維持它在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地位的平衡。假如它把力量過分消耗在我國,則它就要感到立國的困難。在遠東問題上,世界問題上,就不能保持它應有的地位。就是這種事實,使得它無法把侵略我國的戰事延長下去。而它本國的民眾由於厭戰、反戰所形成的革命運動,也將嚴重地威脅著它,使得它再不能聚集兵力於對我國的侵略戰爭。這樣一來,我們的作戰能堅持,而它不能持久。我們抗戰以來雖受很大的痛苦,而可不致舉國騷然,而它國內現在的紛擾,已洶洶不可終日。我們勝利就表現在這個時候,就表現在這種場合。事實上,日本人民生活上的痛苦日增,政治上的困難日亟,國際對於它的幫助也日見不穩,等等。這種事實,已使它不能不設法結束這次戰爭。而且不只它要用盡方法去結束這次戰爭,就是國際上也都表現出這種趨勢,英國、義大利、德國在歐洲方面和太平洋方面的活動,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
但是,我們觀察中日戰爭這個問題,不能把它看做是孤立的問題,應該注意到它和世界上問題有關聯的地方。高鼻子歐洲人,對於中日戰爭,究竟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關於這點,我們從中日戰爭可能的結局來找尋解答。據一般的觀察,中日戰爭可能有三種結局:第一是中國戰勝了日本,其結果中國自然是得到自由獨立和復興,而日本國內起了革命,軍閥倒臺;另一方面是中日兩民族以平等的地位,親密合作,共存共榮。這種結局高鼻子們歡喜嗎?不,他們根本不願意中國復興的。第二是日本戰勝了中國,其結果我們做了亡國奴,而日本獨霸了中國,這種結局,高鼻子們歡喜嗎?不,日本究竟不是他們的好朋友,它獨佔了中國後,會把它的侵略移到安南、緬甸、印度及菲律賓、澳洲,高鼻子的這些勢力範圍便會受到日本的威脅。第三是戰爭延長下去,這也是可能的,而且應該想像的。高鼻子們願意這樣嗎?也不願意,他們需要日本在遠東做進攻蘇聯的有力部隊,中日戰爭延續下去,就要過分削弱了日本的兵力,使它不能執行進攻蘇聯的任務。這三種結局都不是高鼻子們所願意的。那末,他們對於中日戰爭既然這樣估計,很明顯的,他們將出來調停中日戰爭。事實上是已經這樣做了。德大使陶德曼奔走於南京上海之間,最近又傳說有別的國家的代表們也在做這種活動。可是,他們絲毫也不能動搖我們最高領袖和全國人民的抗戰到底的信念。但他們的這種勾當,我們不能不注意。最近,英國正用犧牲阿比西尼亞、西班牙、奧地利這種殘酷的手段,來滿足國際法西斯侵略者的願望,企圖暫時和緩歐洲政局,拉攏其他國家來商量調解彼此間的矛盾,更在連帶討論到中日戰爭的調解問題的時候,企圖以集體的力量調解中日的戰爭。這決不是不可能的事,那末,我們將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我們先估計他們可能提出的調解原則是什麼,再來討論我們的應付辦法。依我的推測,他們所提出的原則,首先將是維持中國領土主權完整。這個我們是贊成的,但是還有第二個,那將是希望中日兩國顧及「既成事實」,例如,東北、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如果中國暫時沒有力量奪回來的話,就是一種既成事實。又如中日戰爭,影響到遠東方面的國際貿易,危害了世界和平,這也是一種事實,這兩種事實要顧到。那末將這種辦法具體的說來,就是:一方面實際承認偽滿,日軍可以答應撤退,恢復當地中國表面上的政權,維持中國領土主權外表上的完整;但日本在華北有經濟上的特權,在經濟上中國和日本切實合作,另一方面對調停的國家,給他們一些報酬,這就是所謂擴大淞滬協定〔3〕。各位同胞,假使形勢發展到那個時候,我們能不能接受這種辦法呢?當然不能的。因為:第一,我國抗戰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功,是依靠於鞏固經濟基礎。華北佔有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煤鐵,若將華北經濟權益拱手讓敵,在經濟上我們就要變成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而且上帝也不能夠保證,日本在不久的將來不會再來侵略中國,今天進佔華北,明天進古華中,後天便要進來佔華南了,這是大陸政策必然的結果。因此,我們只有堅決抗戰,聯合和平力量,驅逐日本法西斯。這就需要我們全體民眾一致努力,同時也要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有確定的方針。換句話,我們一方面要克服種種困難,支持著抗戰,一方面要設法打破這些企圖停止中日戰爭的國際陰謀。我們還要考慮到,假使他們對我國來一個金融上的擾亂,或其他方面的擾亂,自己要有對付的辦法。我們要有進一步求助於最能幫助我國的和平國家――蘇聯的決心。中華民族的命運是操在我們民族自己的手上,這就要看我們有否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
關於八路軍的近況
八路軍的近況,是許多人記掛和關心的。它自從由紅軍改編成第八路軍後,不久就參加山西前線作戰。它改編時的軍隊有八九萬人,因種種關係,它只編成三個師、一個總司令部,現在的四分之三的部隊在山西和敵人作戰,四分之一在陝西擔任河防,因為敵人還想攻陝西,所以它的兵力作這樣分配。現在第八路軍總司令部已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它所指揮的部隊,除第八路軍以外,還包含了在山西作戰的中央軍隊。幾個月來的作戰都是協同友軍以陣地戰、運動戰和遊擊戰三者配合起來支持山西。直到現在,還堅決地保持著山西的陣地。
山西的民眾訓練,在昔閻主任〔4〕曾做了很多年功夫,因領導者都是鬍子很長的人物,所以成績不很好。這班領導者經不起這次戰爭的動蕩,都逃走了,而需要由群眾中產生他們自己的領袖。因之,八路軍對於山西的民眾訓練,是一方面把自己軍隊的紀律嚴明起來,進而使軍隊和人民能切實聯絡,對於各地方政府和各地民眾工作機關,也設法使他們強化起來;另一方面則注意改善民眾生活,把苛捐雜稅、高地租、高利貸等,或廢除,或減輕,因得了閻主任的許可,這辦法在戰區內已見實行,而且大大地收了效。平型關一役〔5〕,八路軍埋伏了三天,敵人一點也不知道。第一天有一中隊日兵來了,我們嫌它太少,不動手;第二天它又來了一大隊,我們還是嫌它太少,不動手;直至第三天,他們來了一個聯隊,我們想這可以動手了,便突然從敵人的側後方出現,用刺刀和手榴彈,把板垣師團的一個聯隊完全消滅了。這完全靠了民眾的掩護,使軍隊能隱蔽待機,突然出擊。如果民眾中有一個是漢奸,則我們便不能安然埋伏,伺機殺敵,完成這一次空前的勝利。因八路軍能夠和民眾合作,每走到一個鄉村,老百姓都訴苦說,日本人把我們的婦女一車車運去,當作日軍的慰勞品,老年人被強迫替日本人修路築橋,讓它的戰車駛過來屠殺中國人。因此,我們告訴人民,快組織遊擊隊、破壞隊、運輸隊幫助國軍抗戰。有一次敵人來了,群眾把敵人後方的交通線徹底破壞,一夜破壞了三百裡,使敵人車輛不能行動,彈藥、食糧接濟不上,給敵人以極大的打擊,大大地收了殺敵的功效,這就影響了山西的其他的部隊,並且逐漸影響到全國其他方面的部隊。
當日本主力還在太原北面作戰的時候,第八路軍一面協助友軍在正面抵抗著敵軍的前進,一面派部隊在敵人後方牽制著敵人的活動。敵人初時用很猛烈的炮火向我軍攻擊,漸漸的把火力變疏弱了,不久看得見它不斷地將大炮向後面――崞縣〔6〕移動。這就因為它後方的交通線被我遊擊隊破壞,運輸不便,致彈藥不能繼續得到接濟,不能不把大炮向後移。同時也感覺糧食不夠,要用飛機來運輸,時常會把麵包、牛肉乾等物拋到我軍的陣線內。這時敵人扼於正面,乃由正太路進兵,想迂迴太原側後,以包圍我軍,因此我方將增援隊伍分調到那邊去抵抗,以致兵力單薄,結果反致太原不保,而正太路方面也守不住,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在山西北部太行山一帶四十三個縣,因敵人沿鐵路的進展,此等地帶也成為敵人的後方。當地官吏都逃走了,第八路軍就在那裡幫助人民起來自衛,業已成立了邊區政府,由閻主任呈準中央委任幹員推行政務。敵人曾三次圍攻這個地方,結果都大敗而返。現在邊區的範圍日見進展,在津浦線一帶已發展到門頭溝。另外晉西北呂梁山一帶,也是八路軍很活躍的區域。所以敵人在山西所佔據的不過是點與線,而點則日見縮小,線則日見縮短了。現在山西還有不少閻司令長官的和中央軍衛立煌〔7〕的部隊,八路軍協同他們,進擾和牽制著敵軍,使它無法發展,也無法安居,到相當時機,還得將它驅出陣地。
第八路軍是在不斷地發展中,而且八路軍也是國民革命軍,也是國家的軍隊。八路軍的發展,也就是抗日軍隊的發展。我們民眾一方面應該為它的繼續發展而感覺喜悅,同時更應該盡力來協助它,使它更能負起它的抗日的任務。然而敵人特別仇恨的是八路軍,他們宣言要用飛機投放毒瓦斯消滅晉陝抗戰的軍民。敵人這一狠毒的獸行我們是不怕的,我們要更加努力地抗戰,為民族解放奮鬥到底!
中華民族正如一葉扁舟漂流於革命的高濤中,它最後或能夠達到獨立、自由、幸福的彼岸,抑或中途沉淪於苦海,這種命運是操在我們民族自己的手上,而看我們有否抗戰到底的決心來決定。
注 釋
* 這是葉劍英在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演講的節選。原文刊載於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二日統一出版社出版的《抗戰大學》第一卷第八期。
〔1〕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至十一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在開封召開了第一和第五兩個戰區團長以上軍官的軍事會議。蔣介石作了《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的報告,總結了國民黨軍隊過去幾個月的失敗原因,並提出了鞏固武漢的戰略任務。但由於國民黨當局後來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方針,武漢於同年十月被日軍攻佔。
〔2〕韓復榘,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至一九三八年一月初,在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下,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逃,放棄了山東中部和西南部大片國土。一九三八年一月被蔣介石以失地誤國罪處死。
〔3〕淞滬協定指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政府籤訂的《中日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又稱《上海停戰協定》。協定規定自籤訂之日起,雙方實行停火;劃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崑山、蘇州一帶駐紮軍隊,而日本則不受此限制;同時還承諾取締抗日活動。這個協定是國民黨政府向日本妥協的賣國協定。
〔4〕閻主任指閻錫山,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山西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
〔5〕平型關位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部,是長城要口之一。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為配合國民黨政府軍固守平型關、雁門關等長城隘口,第十八集團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附近,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一次伏擊戰。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千多人,繳獲大量軍需物資,是抗日戰爭開始後的第一個大勝仗。
〔6〕崞縣即今山西省原平縣。
〔7〕 衛立煌,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
《葉劍英軍事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