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軍民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九三八年四月,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近二萬人。正當全國軍民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日軍已經很快調整其軍事部署,準備將徐州戰區集結的近五十萬中國軍隊合圍予以殲滅。
為了應對嚴峻的形勢,李宗仁決定放棄徐州,下令部隊跳出日軍的包圍,而日軍機械化部隊行動很迅速,對正在撤往河南以東及以南的中國軍隊造成極大的威脅,並對隴海線與平漢線鐵路交匯的鄭州城構成直接威脅。而一旦這條交通大動脈被日軍搶先切斷,將造成對抗戰不利的嚴重後果。
一個以黃河水來阻止日軍前進的方案呼之欲出,在損失部分人民的生命與整個抗戰的大局上,最終後者佔了上風。前幾處挖掘黃河大堤都不成功,後來採納了蔣在珍的建議,在花園口決堤,蔣在珍還獲得二千元獎金。
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經過八百士兵輪流上堤挖掘,終於掘開一個大口子,又用平射炮對著掘開的河堤口開了六七十炮,迅速擴大了河道的口子。洶湧的黃河水奔騰而下,被淹四十四個縣,涉及蘇、豫、皖三省,外逃人員三百多萬人,直接淹死達八十九萬人,經濟損失更大。
為中國人民抗戰以來,最大的慘重損失。決堤後,日軍前進的步伐被打亂,有少數部隊被湧出的河水切斷,而被中國軍隊包圍殲滅,估計被殲滅日軍人數在七千左右,直接戰果並不顯著。黃河水所夾帶的泥漿形成大範圍的黃泛區,原來有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行動的華北平原變成泥淖,遲滯了日軍發動快速進攻,為之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武漢保衛戰從三八年六月中旬開始,直到10月底日軍才佔領武漢,這期間日軍也損失慘重。根據日軍內部的統計戰報,為攻佔武漢有三萬五千日軍官兵傷亡。戰爭是殘酷的,中國人民為抗擊日寇的入侵,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這更應該令我們反思,落後就要挨打。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被入侵,被蹂躪,被掠奪,被屠殺的歷史,而內部不團結,科技不進步,工業不發展是造成中國被動挨打的直接原因。回望過去,正是為了引以為鑑,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所有為中國抗戰勝利而拋灑熱血、獻出生命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