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672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誕生
2. 公元1781年,近代蒸汽機車奠基人史蒂芬孫出生
3. 公元1870年,英國作家狄更斯逝世
4. 公元1938年,蔣介石下令決堤花園口阻止日本進攻
5. 公元1975年,我國與菲律賓建交
6. 公元1983年,柴契爾夫人在大選中獲勝
7. 公元1991年,東北第一黑幫喬四被槍決
8. 公元2006年,第十八屆世界盃足球賽在德國開幕
文章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
記得前些年網絡爆出「美團公司的的招聘條件:1、不要簡歷醜的 2、不要開大眾的 3、不要信中醫的 4、不要黃泛區和東北人」。
此事在網絡上還是有很多爭議,美團公司也被備受網民指責,據稱,美團已經把當事人除名了。
看完這個新聞,我們覺得有必要普及一下「黃泛區」背後的歷史,提醒某些人不要如此使用這個浸含著整個民族血淚的詞彙,更不應該將用這種方式施加地域歧視。
1937年,淞滬會戰從8月打到11月,國民黨軍付出傷亡33萬將士,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的代價,還是打敗了;
1937年12月,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
在北方,幾乎同時,太原會戰國民黨軍傷亡20萬;
1938年,徐州會戰爆發,國民黨軍投入百萬兵力,傷亡六萬多,依然戰敗。
徐州會戰形勢圖
1938年4月,日軍大本營訓令其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合攻中原,試圖把中國軍隊消滅於鄭州開封一線,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攻取武漢。蘭封會戰爆發了。
一旦北方日軍繼續南下,那日軍的南北戰場將全部打通,中國東部的半壁江山將全部易色,九省通衢的大武漢,將直接暴露下日軍南北兩路大軍的刀下,中華腹地將一覽無餘……
之前的臺兒莊大捷雖然激勵了中國軍民,但也使得日本侵略軍更加慎重。他們步步為營,予守予取,憑藉優勢兵力和戰術迂迴,扣住了中國軍隊的命脈。國軍步步後退,大家都認為,日軍佔領中原,直下武漢,已經是指日可待。
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程潛面臨一個抉擇。
也就是在日軍合圍河南的同時,中國統帥部認為,決堤黃河,或許是「以水代兵」乃阻滯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的唯一良策。蔣介石批示曰:「將此議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核辦。」事實上,就是將這軍事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完全推卸給程潛。黃河決堤而死人百萬,這是常識,程氏面臨著他一生中最大的道德叩問。
兵勢如火,時不我待。愛民如程潛者也必須作這個殘酷的決定。但是,「能救一個是一個」,就在決定決堤前後,程潛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救援行動。
所謂的「花園口決堤」在6月9日,而奉程潛所命的民事撤退早就開始了。5月31日,程氏決定在中牟縣趙口決堤。隨即下撥一萬元救濟款給鄭州專員羅震,由其和鄭縣縣長全百慈向所有應遷離百姓發放每人五元的逃荒費,中牟縣也依同此例。兩縣百姓沿賈魯河兩岸向西遷徙,走了三天才走完。
也算是幸運吧,趙口兩次決堤都告失敗,原因是此時春末,黃河水量實在太小,自然出槽困難,對於堤壩不能形成應有壓力。但此時日軍已經攻陷開封,進逼腹地,於是當地守將決定在趙口西26公裡處的鄭縣花園口炸堤決防。
1938年6月9日,距中牟不足20公裡的黃河花園口大堤潰決,眨眼之間,「黃河之水天上來」,讓毫無防備的中牟百姓無處躲藏。河水伴著大雨快速推進,兩天之內便襲淹了中牟全境。
據檔案記載:「11日,黃水猛漲,趙口口門出水;次日,中牟三劉寨、油坊頭、七裡店、王莊、關家、六堡、鬧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沒;13日,花園口與趙口兩處黃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匯合,分成三股南下,泛濫區域東西已達15公裡寬。西股主流黃水至中牟入賈魯河,南泛尉氏、扶溝、西華等縣……」
花園口決堤後的慘狀
1938年6月22日《申報》1版《辦黃災急振》記載:此次黃河大堤,在趙口、楊橋、花園口一帶被炸潰,洪流越隴海路而南,沿賈魯河入皖,將與淮水合流。
豫南首當其衝,中牟、開封、陳留、通許、尉氏、扶溝、鄢陵、 太康、西華、淮陽十縣,皆成澤國,災情慘重。
黃河北岸之衛河、廣濟河,亦續被敵軍炸決堤防,孟縣、沁陽一帶,復罹水災。豫省連年水旱頻仍,繼以戰禍,現又加以空前水災 ,截至目前,難民已達四五百萬人……
「黃泛區」難民
混濁的河水向東南方向迅猛推進,在黃淮平原隨性肆虐,最終形成了跨越豫皖蘇3省44個縣的「黃泛區」。
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群眾多達八十九萬人,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黃河水下洩後,西邊一路沿潁河下瀉淮河,東邊一路沿渦河到安徽懷遠流入淮河,黃、淮合流後湧入洪澤湖,淮河、洪澤湖沿岸立即變成了一片汪洋。
1938年航拍的「黃泛區」
這次洪災,河南、安徽、江蘇共計44縣市被淹,受災面積達29000平方公裡,受災人口1000萬以上,衝毀140萬民房、淹沒近2000萬畝耕地。黃水所到之處,房倒屋塌,饑民遍野。這次洪災,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背井離鄉。
花園口炸堤,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困難和損失,日軍進攻被迫停止。位於黃泛區中心的日軍,來不及撤走的車輛、火炮、坦克、戰車等輜重武器設備等,均沉入水底,不少人員、馬匹被水衝走。在黃泛區東岸的日軍迅速後撤。
花園口決堤水中前進的日軍
總體來看,日軍約4個師團陷於黃泛區,很多無路可逃的日軍官兵爬上老百姓屋頂,可那些泥糊的民房根本經不住洪水的浸泡衝刷,房屋垮塌,日軍落水淹死上萬人。日軍大本營原定的以淮河水運為後勤補給線、日軍主力由北方進攻漢口的作戰計劃破產,日軍不得不改變作戰路線,岌岌可危的鄭州防線被解了圍。
延遲6年後,日軍於1944年4月才攻佔鄭州。
花園口決堤雖然阻滯了日軍進攻,使其只能從合肥安慶一線沿長江仰攻武漢,華北方面軍無所作為,於是為國民政府撤退武漢的軍政機關爭取了大量時間。
但是,畢竟黃河潰決造成了沿岸人民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並遷延十年之久。有歷史學家認為,「程潛作為戰區司令長官,雖然出於軍事考慮忠實執行了上司的命令,但他作為這一事件的重要責任人,對決堤所產生的嚴重消極後果,也是難辭其咎的。」
黃河水退後,形成了一片長達400多公裡的黃泛區,豫東平原的萬頃良田沃土變成了沙灘河汊,無法耕種。此後黃河水連年泛濫, 頻繁決口。黃泛區土地經過大旱炙曬後,撂荒的土地又成為蝗蟲迅速滋生的溫床。
1941年從的夏秋兩季開始,河南本該是雨水充沛的季節,卻連一滴雨都沒有下,反而驕陽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經龜裂成塊,最後變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適合耕種。原本有河南糧倉之稱的滑縣,連續三季顆粒無收。
1942年全國乾旱等級空間分布圖
1942年河南繼大旱之後,許多縣份遭到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一落到農田裡,頃刻之間就把莊稼啃個精光,河南境內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飢餓境地。
災民們宰殺了他們平日愛如生命的雞犬、耕牛,賣掉他們的鋤頭、棉襖,賣出他們的土地,最後割下他們的心頭肉——賣了兒女,賣老婆。末了還是被死神銜去。
《大公報》主筆王芸生在1942年的一篇《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論中寫道:「餓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攜幼,妻離子散,擠人叢,挨棍打,未必能夠得到賑濟委員會的登記證。吃雜草的毒發而死,吃幹樹皮的忍不住刺喉絞腸之苦。把妻女馱運到遙遠的人肉市場,未必能夠換到幾鬥糧食。」
災民開始吃草根、樹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災民開始貧血,瘦弱,疾病,然後面部浮腫。在許多地方還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一開始還是只吃死屍,後來殺食活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在洛陽,有個滎陽籍的災民不忍心家人在飢餓中煎熬,親手殺死他的一妻二子後投井。有傳教士報導說:「餓瘋了的農民為尋找食物而武裝攔路搶劫的事件正可怕地增長。」
1942年河南大饑荒
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河南遭災,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河南出兵出糧的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這樣的沉重負擔,即使是風調雨順,河南農民在交糧納賦之後,也只能靠野菜雜糧勉強度日。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國民族被逼到絕境後,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飢挨餓換來的。
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1938到2017,79年過去了,居然還有國人拿「黃泛區」這個詞來歧視同胞,實在令人憤怒。涉事企業僅僅開除當事人是不夠的,需要真正反思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杜絕人事歧視由明入暗,繼續運行。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丨「黃泛區」血淚史:國民政府為拖住日軍決堤黃河,千萬百姓流離失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