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
數十萬東北軍一槍未放撤入了關內,日本在短短數月內就佔領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一直以來,人們對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罵聲一片,認為東北軍可以和日軍打一打,但也有一些人認為中日實力相差懸殊,即使抵抗也是白搭。那麼當時的日軍實力有多強?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無論是從人口還是面積上和中國都沒有辦法來比較,但是在維新變法以後,日本就開始了加快發展的腳步,全面分析中國的國情,終於在盧溝橋事變以後,成功侵略了中國。
14年時間裡,中國損失了3600萬的人口,而日本卻只損失了50萬左右的兵力,而中國軍人損失了200萬的軍隊,敵我比例一比五,平民傷亡更多。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讓人心驚。
中國海軍艦船排水量僅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數量不到日本的七分之一,中日兩國陸軍師級野山炮的裝備數量比例是1:5
日本擁有完全自主的國防工業,中國的大部分武器都要依賴進口。面對日本這個亞洲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中國的國防實力與之相比處於絕對劣勢。
因此,對於中國的抗戰前景,當時很多西方人都不看好,認為「中日兩國一旦全面開戰,中國海軍在一周內就失去戰鬥力,中國空軍勉強可支持一個多月,中國陸軍最多也只能堅持六個月,等到中國的精銳集團軍和軍火工業被消滅後,中國除投降外別無他途」。
儘管這種單就數量對比而誇大其辭的分析並不全面客觀,但實力差距確實決定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艱難。他們確實說對了,開戰後中國的空軍海軍被日本全滅。
日本政府後來從1947年開始同蘇聯交涉,蘇聯同意將這批戰俘遣送回日本。到了1951年,基本上活著的戰俘都回到日本,最終能平安返回日本的人只有37萬人,剩下的十幾萬都病死、餓死、凍死在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