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時日軍侵華的時候不挖秦始皇陵?這些原因讓他們望而卻步

2021-01-20 媛媛聊聊看

先介紹一下秦始皇陵的考古情況,2002年,根據「863」計劃的部署,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和傳統物探技術相結合,首次考古了秦始皇陵,經最新遙感監測和少量破壞性的物探測試的相互印證下,第一次測得秦始皇陵墓室的準確方位。該墓室埋藏在38米的地層之下。換句話說,以日本或世界各國在二戰時的考古水平,是找不到秦始皇陵的,即便是破壞性挖掘,也得先確定準確方位才行,否則,道聽途說,就隨便亂挖亂炸,成本畸高不說,還會一無所獲。

秦始皇的皇陵,是秦始皇登基之初就開建了, 放置古董和遺體的核心墓室,東西長近200m,南北寬近150m。遙感測得墓室在地宮正中央,與傳統物探技術印證很是完美。遙感和物探同時都確認,秦始皇陵,既從未被盜過、也未進過水、也無坍塌跡象。這可太厲害了,拜秦朝的能工巧匠,非凡的尋址能力和偽裝技術之所賜,這是2千多年來,質量和運氣都最好的帝王墓了。

當然,這令所有潛在的盜墓賊,也包括未佔領陝西的日軍,充滿了挫敗感。以日軍侵略中國燒殺搶掠之所作所為,設定日本一旦佔領陝西,就會千方百計實施偷掘。這應該不算以小人之心去揣度日本吧。當然,前面說了,即便日軍有能力進陝,也盜不了秦始皇陵。除非把偌大的驪山都地毯式的亂挖一遍,如果非要這樣幹,只能證明這個國家精英的腦子全被驢踢過一遍。

那日本侵華之時,又為什麼沒攻入陝西呢?按 日本內閣和軍部原來的意圖,在是在佔領東三省之後,南下河北、河南,再橫掃山西、陝西,入四川,再下雲貴,進而奪取中國全境,就是先由北向南、轉向西南再迴轉的打法。但最高統帥部察覺了日本的戰略企圖,率先在上海發起了淞滬會戰。

以第9集團軍在空軍協同下,進攻日軍駐滬海軍陸戰隊,迫使驕橫的日軍分重兵於華南,並最終誘使30萬日軍,自長江下遊的河網地區由東往西進攻。這個策略,顯然極大地限制了日機械化部隊的做戰效能。最高統帥部意圖依靠不利於日軍的地理條件和縱深,來拖垮日本軍力的戰略成功了。

日軍陷南京之後,國民政府立即遷都重慶。這時,華南日軍即便想進攻重慶,也沒理由捨近求遠,先去進攻陝西;而華北日軍因分兵後,實力趨弱,雖確實進攻過陝西,但因黃河天險及守軍的堅決反擊,也讓日軍無法得逞。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許多的駐華部隊,都被調去應付太平洋中國外戰區了。自然就更不會去進攻陝西了。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是我國第一座帝陵,價值極高,專家為何至今不挖?
    但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秦始皇陵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價值極大,位置也已找到,為何遲遲不見專家們開挖呢?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技術不太成熟,不能挖。秦始皇陵對於我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我國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而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發掘?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了著名的兵馬俑。而後數次規模不等的發掘也是對陪葬坑的揭露。雖然古代文獻中,記載了秦始皇陵被數次盜掘的情況,但是在現代,地宮部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考古發掘過。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
  • 身為世界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不敢挖掘?原因難以想像
    1962年,中國決定對秦始皇陵進行全面調查。在這次調查中,考古學家繪製了陵墓的第一個平面布局圖。經過詳細的底材勘探,最終確定秦始皇陵的範圍約為56.25平方公裡。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物?筆者粗略計算了它位於近78座紫禁城時的面積,在當時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 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你就明白有多危險
    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功績前無古人,而他的陵墓更加舉世無雙,兵馬俑的發現更是震驚全世界,雖然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但是卻從來沒有考古挖掘,甚至千百年來從沒有沒有盜墓賊進入過秦始皇的陵墓,如今更是沒有人敢冒險挖掘,這到底是為何呢?
  • 揭露侵華日軍在嘉興使用毒氣彈
    在日本侵華期間,日軍無視國際聯盟在日內瓦籤訂的《關于禁用毒氣或類似毒品及細菌方法作戰議定書》,大量使用毒氣彈,給我國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由於使用化學武器是國際公約嚴格禁止的,所以日軍在戰爭中對這一情況進行嚴格的保密,而在戰後則有意掩蓋事實。因此,日軍在華進行毒氣戰的事實沒有得到有力的揭露,對其罪行沒有給予徹底的清算!
  • 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為什麼現在還不敢挖?
    首先,來看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距今西安東20千米處有一座山勢高聳、青翠秀麗的山峰,這就是驪山。人們在驪山腳下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巍峨皇陵——秦始皇陵。鹹陽宮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國家和享樂的地方,陵墓則是他靈魂的最終歸宿地。
  • 老照片看侵華日軍的真實樣子:兇惡強壯,和抗日劇中的不一樣
    在二十世紀期間,日本對我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場戰爭對於中國百姓而言絕對是一場巨大的浩劫,無數百姓被日軍殘忍殺害,不少珍貴的文物也遭到了日軍的掠奪。我們都知道,在抗戰前期,由於我國的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再加上士兵的軍事素養也和日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我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弱勢地位。
  • 老照片展現侵華日軍的真實模樣:大多強壯兇惡,與抗日神劇不同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影視劇去了解那一段歷史,但是事實上這些影視劇中對日軍的形象塑造並不準確。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組老照片,它們再現了侵華日軍的真實樣子:絕大多數人都強壯兇惡,和抗日神劇中的不一樣。
  • 秦始皇陵內的圖騰居然與外星人基地有關是真的嗎?學者這樣說
    據說,秦始皇生前曾接待過外星人並與外星人達成的某種協議,但專家從來沒有找到過,直到有考古學家發現了秦始皇陵中的秘密通道,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經過仔細的考證,他們驚訝地發現,在秦始皇陵中的神秘圖騰中,其終點竟然是外星人的基地。
  •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1個挖不開,1個不敢挖,1個異獸守護著!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1個挖不開,1個不敢挖,1個異獸守護著! 所謂的龍脈指的就是像龍一般盤旋飛翔,飄忽隘顯的地脈,由於這些地脈都是以山川走向為標誌,因此很多風水專家把這種地脈稱之為「龍脈」,也就是說隨山川行走的氣脈。中國的「風水學」有地理五訣,分別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 中國龍脈上埋著的三個人: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一個神獸護體
    在中國龍脈是一個神之又神的東西,特別是對於普通人,在盜墓筆記中很多能人異士在盜墓的時候能夠觀察山的走勢就尋找出哪裡有大墓,所以龍脈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山脈的起伏變化以及方向,尋找看著像是龍的山脈,那麼就找到了龍脈,在中國龍脈上只埋著三個人,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開還有一個有神獸保護。
  • 1975年,秦始皇陵墓被發現,為何過了40多年還沒開挖?原因不簡單
    秦始皇一方面為了長生不老,令徐福等方士為他尋找靈丹妙藥。另一方面,秦始皇還在驪山花大本錢修建自己的陵墓。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的修建動用了當時70萬的民夫,耗費了40年的時間才把始皇陵修建完成。
  • 1931年日軍的實力有多強?中國軍隊到底消滅了多少侵華日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數十萬東北軍一槍未放撤入了關內,日本在短短數月內就佔領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一直以來,人們對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罵聲一片,認為東北軍可以和日軍打一打,但也有一些人認為中日實力相差懸殊,即使抵抗也是白搭。那麼當時的日軍實力有多強?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 中國龍脈上埋著三大帝王墓,為什麼至今無人敢挖?
    這個龍脈上埋著三大帝王墓,從古至今都沒人敢挖,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座是秦始皇陵,據考古學家推測,皇陵裡有大量珍寶,我們知道的秦兵馬俑就已經足夠讓人震撼了,可想而知,完整的秦始皇陵得有多麼壯觀。不過由於皇陵年代已久,人們也不敢輕易挖掘,所以至今也沒有大規模著手研究。還有一座是乾陵,這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墓。
  • 耗時39年,人力80多萬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相當於金字塔的8倍
    說到我國規模最浩大的陵墓,許多人想到的第一個絕對是秦始皇陵,的確,秦始皇陵是我們對於古代帝王陵寢的最初的認知,也是最震撼世界的中國墓葬。而秦始皇陵呢,就位於臨潼縣東邊五公裡的驪山地區,它從修建到最後竣工,貫穿了秦始皇的整個一生。從他繼承皇位時的弱冠之年,到最後死去的半百之年,這三四十年間就是秦始皇陵的修建時間,整整耗費了秦始皇的大半輩子。
  •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最後一個不敢挖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天都有著許多趣事發生,而這些趣事如果我們不去了解的話,就會遺憾的錯過,相信小夥伴們也是非常喜歡看整個世界的趣事的,而小編恰恰也非常的喜歡,所以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原創文章是「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最後一個不敢挖」。
  • 日本這座皇陵比秦始皇的墓壯觀,不讓人看,原因都是他們的小心思
    在諸多皇陵之中,明十三陵算得上是情況比較好的,因為在這些陵墓中,被挖掘的只有一處——萬曆的陵。朝鮮也有過這樣的煩惱,他們主要有兩塊王陵。一處是在高麗時期建造,但是也與我們一樣大部分被盜。好在另一處朝鮮王朝時期得到大部分保存。不過這一處的王陵之所以能夠得到保全,是由於裡面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到了近代之後,國家派遣人手去看守,自然更無法被盜,所以得以保存至今。
  • 古代皇陵的兩個特例:秦始皇陵為何坐西向東?宋陵為何南高北低?
    但有兩處皇陵卻偏偏與眾不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園是坐西向東的;而安葬了北宋七位帝王的宋陵,則是南高北低,居於最崇高地位的陵臺卻處在陵區的最低處,絲毫沒有皇帝高高在上之感。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秦始皇是很注意方位的。
  • 秦始皇陵墓內部高科技探測效果圖,大開眼界
    秦始皇陵 從秦始皇13歲開始修建,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秦始皇陵其實有守墓人,還是一個大家族,每20年換一代人
    > 這樣的事情不僅是在一般的富貴人家,放在最為尊崇的皇室更是如此,或者說皇室是最為迷信的一群人,就連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例外 並非是單指秦始皇一人,歷朝歷代的皇帝陵墓修建的都十分豪華,這些皇帝上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選址,選擇自己陵墓的地址,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都會有著生老病死,所以為了自己死後不會倉促,早早的就會做著準備,運送進去各種各樣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