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一下秦始皇陵的考古情況,2002年,根據「863」計劃的部署,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和傳統物探技術相結合,首次考古了秦始皇陵,經最新遙感監測和少量破壞性的物探測試的相互印證下,第一次測得秦始皇陵墓室的準確方位。該墓室埋藏在38米的地層之下。換句話說,以日本或世界各國在二戰時的考古水平,是找不到秦始皇陵的,即便是破壞性挖掘,也得先確定準確方位才行,否則,道聽途說,就隨便亂挖亂炸,成本畸高不說,還會一無所獲。
秦始皇的皇陵,是秦始皇登基之初就開建了, 放置古董和遺體的核心墓室,東西長近200m,南北寬近150m。遙感測得墓室在地宮正中央,與傳統物探技術印證很是完美。遙感和物探同時都確認,秦始皇陵,既從未被盜過、也未進過水、也無坍塌跡象。這可太厲害了,拜秦朝的能工巧匠,非凡的尋址能力和偽裝技術之所賜,這是2千多年來,質量和運氣都最好的帝王墓了。
當然,這令所有潛在的盜墓賊,也包括未佔領陝西的日軍,充滿了挫敗感。以日軍侵略中國燒殺搶掠之所作所為,設定日本一旦佔領陝西,就會千方百計實施偷掘。這應該不算以小人之心去揣度日本吧。當然,前面說了,即便日軍有能力進陝,也盜不了秦始皇陵。除非把偌大的驪山都地毯式的亂挖一遍,如果非要這樣幹,只能證明這個國家精英的腦子全被驢踢過一遍。
那日本侵華之時,又為什麼沒攻入陝西呢?按 日本內閣和軍部原來的意圖,在是在佔領東三省之後,南下河北、河南,再橫掃山西、陝西,入四川,再下雲貴,進而奪取中國全境,就是先由北向南、轉向西南再迴轉的打法。但最高統帥部察覺了日本的戰略企圖,率先在上海發起了淞滬會戰。
以第9集團軍在空軍協同下,進攻日軍駐滬海軍陸戰隊,迫使驕橫的日軍分重兵於華南,並最終誘使30萬日軍,自長江下遊的河網地區由東往西進攻。這個策略,顯然極大地限制了日機械化部隊的做戰效能。最高統帥部意圖依靠不利於日軍的地理條件和縱深,來拖垮日本軍力的戰略成功了。
日軍陷南京之後,國民政府立即遷都重慶。這時,華南日軍即便想進攻重慶,也沒理由捨近求遠,先去進攻陝西;而華北日軍因分兵後,實力趨弱,雖確實進攻過陝西,但因黃河天險及守軍的堅決反擊,也讓日軍無法得逞。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許多的駐華部隊,都被調去應付太平洋中國外戰區了。自然就更不會去進攻陝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