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考古對於我們研究過去的歷史有非常大的幫助。而近些年來,我國在考古方面也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進展。但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秦始皇陵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價值極大,位置也已找到,為何遲遲不見專家們開挖呢?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技術不太成熟,不能挖。秦始皇陵對於我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我國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而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光它旁邊出土的「兵馬俑坑」就成為了「世界第八大奇蹟」,更別提它打開後會給世人帶來哪些震驚。
而打開秦始皇陵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文物保護的技術問題。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出現過文物因見到光或空氣而氧化損毀或變成灰的情況。秦始皇陵中的文物,比起之前發掘古墓中的文物更有價值得多。所以在做不到萬無一失的情況下,秦始皇陵是不會輕易開啟的。
其次,秦始皇陵機關太多,不敢挖。盜墓也並非近代才有的,早在古代就出現過一些盜墓的人士。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王,自然不希望死後被人打擾。為了防止被人盜墓,他命人在墓中設置了很多讓盜墓賊九死一生的機關暗器。其中,坊間流傳最多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六大機關。分別是:機關連弩、流沙層、連環翻板、水銀河、伏火、詛咒。
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也不是沒有人去盜他的墓,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相信起作用的就是這些機關暗器。專家們發掘秦始皇陵是為了考古,而不是為了盜墓。如果因為心急造成人員傷亡,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情況未明的時候,專家們也不敢輕易開啟秦始皇陵。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最後,國家的法律政策,不允許挖。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史學家郭沫若的組織下,曾對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了挖掘。結果定陵是挖開了,也找到了萬曆皇帝和一批文物。但是不少文物和定陵卻因此受到了破壞,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所以在周總理的建議下,國家就出臺了相關法律,不允許主動挖掘未經破壞的帝陵或古墓。只有當古墓遭到人為破壞或不可抗力的地質毀壞時,才能進行搶救性發掘。而秦始皇陵一直以來都有專人看管,沒有遭到破壞,所以自然不能主動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