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我國第一座帝陵,價值極高,專家為何至今不挖?

2020-11-15 Boss爆史

大家都知道,考古對於我們研究過去的歷史有非常大的幫助。而近些年來,我國在考古方面也取得了越來越多的進展。但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秦始皇陵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價值極大,位置也已找到,為何遲遲不見專家們開挖呢?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技術不太成熟,不能挖。秦始皇陵對於我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是我國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寢陵,而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光它旁邊出土的「兵馬俑坑」就成為了「世界第八大奇蹟」,更別提它打開後會給世人帶來哪些震驚。

而打開秦始皇陵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文物保護的技術問題。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出現過文物因見到光或空氣而氧化損毀或變成灰的情況。秦始皇陵中的文物,比起之前發掘古墓中的文物更有價值得多。所以在做不到萬無一失的情況下,秦始皇陵是不會輕易開啟的。

其次,秦始皇陵機關太多,不敢挖。盜墓也並非近代才有的,早在古代就出現過一些盜墓的人士。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王,自然不希望死後被人打擾。為了防止被人盜墓,他命人在墓中設置了很多讓盜墓賊九死一生的機關暗器。其中,坊間流傳最多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六大機關。分別是:機關連弩、流沙層、連環翻板、水銀河、伏火、詛咒。

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也不是沒有人去盜他的墓,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相信起作用的就是這些機關暗器。專家們發掘秦始皇陵是為了考古,而不是為了盜墓。如果因為心急造成人員傷亡,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情況未明的時候,專家們也不敢輕易開啟秦始皇陵。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最後,國家的法律政策,不允許挖。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史學家郭沫若的組織下,曾對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了挖掘。結果定陵是挖開了,也找到了萬曆皇帝和一批文物。但是不少文物和定陵卻因此受到了破壞,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所以在周總理的建議下,國家就出臺了相關法律,不允許主動挖掘未經破壞的帝陵或古墓。只有當古墓遭到人為破壞或不可抗力的地質毀壞時,才能進行搶救性發掘。而秦始皇陵一直以來都有專人看管,沒有遭到破壞,所以自然不能主動挖掘。

相關焦點

  • 身為世界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不敢挖掘?原因難以想像
    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後葬於已建成的驪山帝陵。當秦始皇剛剛繼承王位時,他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這期間,宰相李斯是陵園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歷時39年。1962年,中國決定對秦始皇陵進行全面調查。在這次調查中,考古學家繪製了陵墓的第一個平面布局圖。經過詳細的底材勘探,最終確定秦始皇陵的範圍約為56.25平方公裡。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物?筆者粗略計算了它位於近78座紫禁城時的面積,在當時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發掘?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了著名的兵馬俑。而後數次規模不等的發掘也是對陪葬坑的揭露。雖然古代文獻中,記載了秦始皇陵被數次盜掘的情況,但是在現代,地宮部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考古發掘過。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的兵馬俑。      但長期以來,對於陝西究竟有多少座帝王陵?這些帝王陵都有什麼特點?學界一直在不斷考證。《陝西帝王陵墓誌》首次確定並全面披露了陝西82座帝王陵的特點和風採。
  • 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你就明白有多危險
    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功績前無古人,而他的陵墓更加舉世無雙,兵馬俑的發現更是震驚全世界,雖然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但是卻從來沒有考古挖掘,甚至千百年來從沒有沒有盜墓賊進入過秦始皇的陵墓,如今更是沒有人敢冒險挖掘,這到底是為何呢?
  • 為什麼當時日軍侵華的時候不挖秦始皇陵?這些原因讓他們望而卻步
    先介紹一下秦始皇陵的考古情況,2002年,根據「863」計劃的部署,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和傳統物探技術相結合,首次考古了秦始皇陵,經最新遙感監測和少量破壞性的物探測試的相互印證下,第一次測得秦始皇陵墓室的準確方位。該墓室埋藏在38米的地層之下。
  • 沈騰「撞臉」兵馬俑 《國家寶藏》解密秦始皇帝陵之謎
    沈騰「撞臉」兵馬俑  《國家寶藏》解密秦始皇帝陵之謎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普通的秦國士兵在兩千年前的亂世之中,將體會怎樣的人生苦辣?12月13日晚,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繼故宮之後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我國龍脈上只埋了3個人: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神獸守護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風水,而在風水學中龍脈是非常特殊的地理形態,如果人去世後能夠埋葬在這裡,那麼他的子孫後代都會得到庇佑有好運,不過因為龍脈太過寶貴,所以只有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去世後才能夠享用,他們希望能夠讓龍脈保佑自己的江山永固,如今在龍脈上埋著的帝王一共有三位,他們的陵墓都有很多奇特之處。
  • 30座南京帝陵目前僅發現10座 孫權陵位置未定
    真正的隋煬帝陵在揚州被發現,是近來頗為轟動的一則新聞。有人統計,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有四百多人,他們死後的帝陵也數以百計,隋煬帝陵只是其中一座而已。歷代的帝陵,很多都集中在歷史悠久的城市附近。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歷史上也有不少帝陵。  「史書上記載的,位於南京的帝陵有三十座左右,其中大部分至今還沒有被發現!」考古專家這樣告訴記者。
  • 皇陵中的長明燈為何千年不滅?千年之謎被中美學者破解,中外信服
    而作為橫掃六國,首個一統華夏的帝王秦始皇,比旁人就多了更多的欲望和想法。秦始皇享盡人間的尊崇和富貴之後,還想要長生不死,就派徐福四處尋仙問藥。同時,為了防止事有不成,他盡全力地把人世間的繁榮帶到地底下,竭盡所能的打造了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
  • 中國龍脈上埋著三大帝王墓,為什麼至今無人敢挖?
    我國的龍脈一般是指連綿不絕的山山脈,而且我國公認的最大最正宗的龍脈就是崑崙山脈。這個龍脈上埋著三大帝王墓,從古至今都沒人敢挖,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座是秦始皇陵,據考古學家推測,皇陵裡有大量珍寶,我們知道的秦兵馬俑就已經足夠讓人震撼了,可想而知,完整的秦始皇陵得有多麼壯觀。不過由於皇陵年代已久,人們也不敢輕易挖掘,所以至今也沒有大規模著手研究。
  •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1個挖不開,1個不敢挖,1個異獸守護著!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1個挖不開,1個不敢挖,1個異獸守護著! 所謂的龍脈指的就是像龍一般盤旋飛翔,飄忽隘顯的地脈,由於這些地脈都是以山川走向為標誌,因此很多風水專家把這種地脈稱之為「龍脈」,也就是說隨山川行走的氣脈。中國的「風水學」有地理五訣,分別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 中國風水最好的山:葬著24位皇帝,數萬貴族,專家:一挖就是文物
    ,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隨便一鏟子下去,就能挖到文物。」不了解西安歷史的朋友肯定覺得這話特誇張,但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13朝古都西安確實有這個底氣,這不,西安挖個地鐵2號線,挖出了100多座古墓,出土上萬件文物;西安某大學修個宿舍,挖出了漢代墓葬群;西安某工地施工,挖出30多件珍貴的唐代彩繪陶俑……根據不完全統計,西安平均1年,就要挖出300座古墓。由此可見,西安著實是塊風水寶地。
  • 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最後一個不敢挖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天都有著許多趣事發生,而這些趣事如果我們不去了解的話,就會遺憾的錯過,相信小夥伴們也是非常喜歡看整個世界的趣事的,而小編恰恰也非常的喜歡,所以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原創文章是「中國龍脈埋著3個人,一個不能挖一個挖不開,最後一個不敢挖」。
  • 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為什麼現在還不敢挖?
    首先,來看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距今西安東20千米處有一座山勢高聳、青翠秀麗的山峰,這就是驪山。人們在驪山腳下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巍峨皇陵——秦始皇陵。鹹陽宮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國家和享樂的地方,陵墓則是他靈魂的最終歸宿地。
  • 中國龍脈上葬著3人,一位有神獸守護,一位挖不開,一位不能挖
    而崑崙山是公認的「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塊極好的風水寶地,我國龍脈上埋著3個人,一個有異獸保護,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被稱為「天下第一陵」,而黃帝陵古柏群,相傳是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如今是我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 秦始皇陵內的圖騰居然與外星人基地有關是真的嗎?學者這樣說
    秦始皇陵內的圖騰居然與外星人基地有關是真的嗎?學者這樣說一說到古代帝王陵,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陵,這座皇陵是秦始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歷時三十九年才堪堪建成的,可以說,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 秦始皇銅車馬驚豔各界,卻不知那把傘才厲害,古代匠人巧奪天工
    這輛馬車是全青銅打造,車身通過韁繩連接著四匹健碩的馬,第一匹馬的頭上頂著高高的纛,象徵著這是秦始皇御用的座駕,車前的馬夫蓄勢待發。1980年的時候,銅馬車在秦始皇陵的西側被發現,由於年代久遠,銅馬車本身的體積也大,非常具有清理難度,在完全出土之後還經過了8年的修復時間,它才展示在人們眼前。
  • 古代皇陵的兩個特例:秦始皇陵為何坐西向東?宋陵為何南高北低?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往往選在風水寶地,坐向上也很有講究,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以示生前「南面稱尊」,君臨天下;而從南邊進入陵區後,通常都是越往北走地勢越高,陵臺位於高處,讓人有瞻仰之感。但有兩處皇陵卻偏偏與眾不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園是坐西向東的;而安葬了北宋七位帝王的宋陵,則是南高北低,居於最崇高地位的陵臺卻處在陵區的最低處,絲毫沒有皇帝高高在上之感。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秦始皇是很注意方位的。
  • 秦始皇帝陵麗山仿崑崙山 陵園構建與星宿對應
    秦始皇帝陵陵園的構建至今沒有定論。近日,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劉九生經多年研究後發表論文,認為麗山的營造則是仿造崑崙仙山,而陵區的地下陪葬坑和地上建築大多可與天上的星宿對應,具有上應天象的意圖。這些反映了秦始皇渴望不死升仙、溝通天人的意願。
  • 1975年,秦始皇陵墓被發現,為何過了40多年還沒開挖?原因不簡單
    話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也成了我國的第一任皇帝,稱之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為過。考古學家對秦始皇陵進行的核磁共振,發現了大秘密——秦始皇陵上有著不同尋常地熱異常,而秦始皇陵下的溫度非常低。原來當年秦始皇陵修建時,為了防止秦始皇被地表水破壞,修陵人就在封土堆的東南側修建了阻止地下水入侵的地下排水渠,正因為地下排水渠的水分揮發,帶走了較多的熱量,所以其陵墓地表溫度自然就很低了。 如何處理好這些地宮水也是開挖前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