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打了一發,這一發就命中目標,很可能隱藏的中國士兵就在附近,幾百米左右。」胡卓然說,「一門迫擊炮需3人操作,才能有如此高的精度。」
死後被追授少將那一炮炸死4個傷9個
井手遇襲後被立即送醫,但15日早晨8點,日軍宣布了他的死訊,部下將井手葬在雨花臺(墓現已被毀)。「這對14聯隊是一次重擊。」《隊史》記錄,除了井手,這一發迫擊炮,還擊斃了他身邊三名士兵:木下次朗市、金床勇夫、丹田好一,「另有九名不同程度受輕重傷者」。
《隊史》記錄,「在戰死之日,他(井手)被晉升為陸軍少將」。「這個記錄也顯示:井手龍男是目前有證據可以明確證實的,中國軍民在南京城的不屈反抗之中擊斃的唯一一個日軍將領。」胡卓然說。
發出反擊的中國士兵下落如何?胡卓然認為,他們很可能成功轉移了。「首先是日軍的報導、史料中,並沒有提到任何發射迫擊炮彈是何人所為的情況。」
根據史料,中國守軍88師這個迫擊炮連的長官黃德美也倖存下來,因為作家阿壠還給他寫過公開信,1941年7月15日發表於重慶的《國民公報》副刊。「黃德美離開南京後,在蘇南繼續抗日。」胡卓然說,不能肯定擊斃井手的一定是黃德美,但目前他的可能性最大。可惜,黃老現在去世,史料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小舟突襲日艦彈穿眉心斃日寇
據日方資料記載,當時在進攻南京城之際,日軍麾下的一艘名為「海風」號的驅逐艦駛至長江天河口,以輔助陸軍主力攻破南京城,以切斷守衛戰中被打散部隊撤向後方的最後出路。這艘「海風」號驅逐艦於1935年5月4日在舞鶴海軍工廠開工建設,1937年5月31日完全竣工。艦長111米,艦寬9.9米,排水量1685噸;擁有127毫米口徑炮五門,另有40毫米口徑機關炮2門。1937年8月,被編入「第24驅逐隊」來到中國沿海,12月中旬進入長江流域參加過進攻南京的戰役。
當時「海風」號駛入南京港口時沒有受到來自中國海軍的任何還擊,如入無人之境。南京城被日軍攻佔後,「海風」號便在南京下關一帶其設立的警戒線附近停泊。
南京淪陷後的第4天,當天凌晨3時25分開始,「海風」號右舷往浦口方向有一艘小木船在悄悄逼近,木船上僅有3名中國士兵,他們用手中的步槍瞄準敵艦上站崗的一名日本水兵,果斷射出一槍,射出的子彈從其眉心打入貫穿整個頭部,當場擊斃。
3時32分開始,日軍隨即對其回擊,經過了一場激烈的交戰,木船上的3名中國士兵全部犧牲。
據日方記錄,被擊斃的日軍士兵名叫杉本宗五郎,於1915年7月份出生,1933年在日本海軍服役,後入海軍水雷學校學習魚雷術,在畢業同年進入「海風」號驅逐艦。
杉本是在當時南京保衛戰中被擊斃的唯一一名水兵。當時這「冷不防」的一槍令敵艦上的日軍相當震驚,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跑散的中國部隊中居然還有人在做出最後的殊死抵抗。
事實上,這艘小木船在開至長江靠近「海風」號的時候,若他們直接逃往江北,是有生還希望的。但他們放棄了這個機會,把船開到敵艦旁邊,直接暴露於敵軍視線中,已完全不顧自己生死,與敵人做出最後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