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中共的抗戰經費從何而來?

2020-12-01 騰訊網

這些就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敢於同國民黨正面交鋒,並最終贏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在艱苦卓絕、全民奮起的抗日戰爭中,中日兩國較量的不僅僅是軍事,而是包括經濟在內的綜合實力。面對經濟實力強大、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面對艱苦異常的抗戰環境,中共是如何堅持下來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呢?在抗戰經費問題上,從依賴外援到生產自救,中共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過程中,自身也走過了一條從發展到壯大的路。

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甘肅隴南市宕昌縣西北部的哈達鋪鎮。在這裡,無意中發現的一張過期的國民黨《山西日報》,為長徵中的紅軍找到了歸宿和未來的政治方向。聶榮臻回憶說:「9月22日,毛澤東同志召集團以上幹部在哈達鋪一座關帝廟裡開會。」在會上宣布了「目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

初到陝北,毛澤東為中央紅軍四處借錢

雖說當時紅軍的目標是北上抗日,可初到陝北連生存下去都困難。70多年後,據陝北紅軍的後人回憶:當年長徵過來的紅軍,有三個分不清,男的女的分不清,個個都頭髮老長;槍枝棍子分不清,都是當拐杖杵著走過來的;每個人的衣著分不清,沒有軍裝,都是衣服破爛,有的人乾脆是獸皮裹在身上……如何籌措到糧食和衣被,成為中央紅軍首當其衝考慮的問題。

毛澤東、周恩來讓當時的紅軍採辦處主任楊至成盤點了中央紅軍的家底,7000多人的中央紅軍只有1000多塊大洋。周恩來很著急:這麼多人要吃飯,將來還要打仗,從哪裡去找錢?

1937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博古(右一)等在陝北

這時,毛澤東突然想到了幾天前見過的紅15軍團(原為陝北的紅軍部隊)軍團長徐海東,就對楊至成說道:「我給你寫個借條,你拿去找找徐海東如何?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東是一定會幫我們這個忙的。」

毛澤東在信中寫道:「海東同志:請你部借2500元給中央,以便解決中央紅軍吃飯穿衣問題。此致,敬禮!毛澤東。1935年12月。」

黨中央向陝北紅軍借錢,又是初來乍到,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如此。

徐海東看到借條後,立即叫人把供給部部長查國楨找來,問他:「咱們現在總共還剩多少錢?」「還剩7000塊大洋。」查國楨答道。「那好,留下2000,5000給中央。」徐海東說道。

第二天,紅15軍團供給部就派人把5000塊大洋送到中央紅軍後勤部,並抽出許多重要物資和大量駁殼槍送去,而且命令每個班挑一把最好的機槍送給中央紅軍,就連最精銳的騎兵團,都直接交給中央指揮。

後來,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彭德懷等人都把這5000塊大洋看作是雪中送炭。

這筆錢究竟有多重要呢?若干年後,毛澤東對這件事還念念不忘,經常提及徐海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說徐海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雖然1940年後由於積勞成疾,長期擔任閒職休養,但1955年授銜時仍在大將中位列第二。

初到陝北,儘管經費開支極度困難,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忘記領導全民族抗戰的責任。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召開瓦窯堡會議,討論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這也意味著紅軍在蘇區「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了。

為了渡過難關,1936年3月,毛澤東又想到了宋慶齡,希望通過她向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宋子文借一筆錢。然而,此時的宋慶齡與宋子文早已分道揚鑣。宋慶齡只好將孫中山逝世撫恤金全部取出,又將自己唯一的一處寓所——莫利愛路寓所典押出去,這才湊夠了5萬美元寄給中共中央。

「土豪」地主不能打,只能打漢奸和賣國賊。最後,中央提出,「在開始階段上,對當地的豪紳地主,在有錢出錢的口號下募捐抗日經費和糧食」。不過,1936年,陝甘寧根據地的沒收款僅為65.3萬元,卻佔了年度收入的55%。1937年全年的沒收款還不及1935年12月一個月8.7萬元的數額。到了1937年2月初,毛澤東已經先後幾次致電周恩來,「紅軍已無夥食費」,「不打土豪又不給錢是不能生活的」。

蘇聯與共產國際究竟援助了多少抗戰經費

眾所周知,蘇聯與共產國際對中共領導的中國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經費援助。1934年夏秋間,莫斯科與中共中央及中共在各地的武裝力量失去聯繫後,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援助基本都停止了。直到1936年,才又恢復對中共的援助。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軍事行動威脅到蘇聯的戰略安全,為此,蘇聯加大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力度。據資料,從1931年到1937年局部抗戰時期,蘇聯通過共產國際向中國共產黨提供的財政援助共計161.39萬美元、210.5萬盧布、10.2452萬墨西哥元、30.75萬法郎、5000瑞士法郎、1864荷蘭盾和1000兩白銀。

全面抗戰期間,共產國際在資金上援助中共的情況,最醒目的一筆是來自於王稼祥的回憶。回憶稱,王稼祥1938年從莫斯科回國時,曾經帶回30萬美元。

史達林和季米特洛夫(右)

依據現在已公開和披露的檔案資料,這樣的記錄其實還有不少。

1937年9月,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潘漢年致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轉達毛澤東和張聞天要求共產國際再度按月提供經費的請求。11月,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答應給中共150萬美元,還表示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將提供3萬美元用於救治從監獄釋放的同志。但後來據康生說,中共並沒有收到150萬美元。目前有據可查的只有1937年11月王明回國時帶回的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提供的3萬美元。

1938年2月初,中共中央又通過任弼時和王稼祥電告共產國際,提出黨在財政上的困難極端嚴重。因為沒有錢,缺少武器,擴軍困難不說,部隊挨餓受凍十分普遍,希望莫斯科迅速提供經費上的援助。這時在武漢的王明、周恩來等也通過延安致電莫斯科,要求儘快得到財政上的援助,以便為部隊購買緊缺的各種槍枝和彈藥。對此,共產國際負責人季米特洛夫緊急同蘇共政治局領導人進行了磋商,在2月17日的日記中,他就記下了與史達林、莫洛託夫談話後的結果:「援助中國共產黨50萬美元。」

據資料查到4月28日由毛澤東籤字的一份收條:「從米哈伊洛夫處收到30萬美元」,因此目前只能確認中共收到30萬美元。1939年2月,在莫斯科治病的林彪向季米特洛夫表示,中共現在需要用錢。後來,共產國際組織專門的工作組對中共的情況進行研究。之後共產國際和蘇聯提供了兩筆金額不大的經費。

1940年2月,史達林接見了在莫斯科治療臂傷的周恩來,周恩來再次闡述了中共對財政援助的迫切需要。季米特洛夫為此致信史達林,附上周恩來提交的預算表,強調周恩來提出的預算是可信的,「認為可以在1940年向中國黨(中共)提供35萬美元的援助」。據此,他請求史達林「向有關部門下達撥款指示」,而史達林的答覆很簡單:「我很忙,很多東西我未能讀完,請你們自行決定。我們將提供30萬美元的援助。」後來,這筆錢通過匯款和專人遞交的方式提供給了中共中央。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莫斯科與毛澤東圍繞如何對待蔣介石和國民黨上發生了爭執,莫斯科據此不願再提供經費援助。但是,由於蘇德戰爭突然爆發,應中共中央的要求,史達林還是批准向中共提供一筆數目更大的援款——100萬美元。後來由於蘇德戰況緊張和共產國際總部搬遷等原因,目前可以確認中共只收到60萬美元,剩餘款項杳無音信。

應該說,來自莫斯科的經費援助和各種物資幫助,從1937年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抗戰結束。1937年蘇聯資金援助是陝甘寧邊區全年總收入的5.2倍,直到1940年還是1.5倍。即使在共產國際於1943年5月宣告解散以後,季米特洛夫仍在與蘇共政治局領導人莫洛託夫和馬林科夫討論向中共提供經費援助的問題並提議幫助中共中央解決5萬美元,不過,目前沒有確切資料證明中共收到過這筆款項。除此直至抗戰勝利,中共中央再沒有得到來自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經費援助。

總之,全面抗戰初期,除去武器和其他戰爭物資,蘇聯和共產國際向中共提供經費援助總計221萬多美元,扣除英鎊匯率下降造成的損失和沒有兌現的40萬美元,中共中央總共收到180多萬美元。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通過共產國際提供給中共的經費援助是無償的,當然,這也與蘇聯的國家利益尤其是戰略安全密切相關。無論如何,作為抗戰時期中共最主要的外來援助,它有力地支援了中共領導的抗戰事業,幫助中國共產黨渡過了那段最為艱苦的歲月。

來源:《文史博覽》2017年第六期;

相關焦點

  • 住房城鄉建設部稽查辦韓煜同志以「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為題講黨課
    (二)中共實現了從十年內戰時期的運動戰向抗日遊擊戰的轉變  1937年8月,在洛川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要以「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為主,把過去的運動戰轉變為遊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經歷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發展歷程。
  • 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 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生活書店的崛起,堪稱抗戰時期的出版奇蹟。它之所以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下異軍突起,與總店內遷後仍自覺依託上海強大的印刷出版能力大有關係,也與中國共產黨的暗助和支撐密不可分。生活書店總店內遷後,上海遂由總店變為分店,僅留王泰雷、黃曉萍等少數幾人堅守「孤島」。
  • 中共一大7月23日召開,為什麼7月1日被確立為黨的成立紀念日?
    原標題:中共一大7月23日召開,為什麼7月1日被確立為黨的成立紀念日?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開始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題為《論持久戰》的演講,歷時9天。就在第一次開講不久,毛澤東出人意表地「宣布」了黨的成立紀念日:「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這個日子,又正當抗戰一周年。」
  • 歷史今日11月19日:中共代表團返回延安
    民盟負責人與中共代表在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代表團駐地合影。1946年11月19日,周恩來率參加政協的中共代表團成員乘飛機離開南京,返回延安。11月15日,國民黨單方面在南京召開所謂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撕毀政協協議。為抗議國民黨這些行動,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決定返回延安。16日,周恩來在行前舉行告別性記者招待會,發表《對國民黨召開「國大」的嚴正聲明》。
  • 「延安十三年」:九大事件重現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之路
    193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陝北安定瓦窯堡,1936年7月初進駐保安,1937年1月13日,遷駐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部分人員在陝北吳堡川口東渡黃河。其間共約13年,是為延安13年時期。
  • 上海延安高架曾為中共二大會址讓道
    除會址外,當時還設置了輔助陳列室,展出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等三部分內容。1952 年 9 月,中共一大會址開始內部開放,以「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為名接待一些外賓和領導參觀。1968 年,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正式改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 陳雲與中共七大
    由於國民黨軍「圍剿」根據地,中共臨時中央被迫由上海轉移中央蘇區,加上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戰略轉移,形勢危急,七大召開的計劃未能實現。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局勢相對穩定後,在12月的政治局會議上,重提召開七大議案。陳雲1935年6月離開長徵隊伍,赴莫斯科,後轉至新疆,連續完成黨中央交付的特殊任務,1937年11月29日到達延安。
  • 革命時期如何過緊日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對蘇區接連不斷展開「圍剿」,蘇區的資源日漸枯竭,黨領導的紅色政權面臨生死存亡危機。為節省經費開支,集中財力保障軍需,蘇區開展了節省運動,在紅軍和黨政人員中廢除薪餉制,實行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供給制。井岡山根據地最初每人每月可發3元錢,後來逐漸減至1元甚至5角,最後實行了供給制。1934年1月,毛澤東強調,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省的方針。
  • 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原標題: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楊寶山拿著父親的照片,希望能找回失散的哥哥  「父親臨終時說,1947年在延安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出生,希望我能找到這位失散的哥哥。
  • 黨史|革命時期如何過緊日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對蘇區接連不斷展開「圍剿」,蘇區的資源日漸枯竭,黨領導的紅色政權面臨生死存亡危機。為節省經費開支,集中財力保障軍需,蘇區開展了節省運動,在紅軍和黨政人員中廢除薪餉制,實行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供給制。井岡山根據地最初每人每月可發3元錢,後來逐漸減至1元甚至5角,最後實行了供給制。1934年1月,毛澤東強調,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省的方針。
  • 左雙文、肖自力: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概述
    36-46)為8年抗戰時期,20餘冊與抗戰有關(涉及「九一八」之後,戰後初期),是目前研究抗戰時期華南地區中共黨組織頗具史料價值的出版物。南方局是抗戰時期中共領導華南抗戰的主要政治中樞。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經過廣泛徵集,出版了《南方局黨史資料》,包括一、《大事記》,二、《黨的建設》,三、《統一戰線工作》,四、《軍事工作》,五、《群眾工作》,六、《文化工作》 6個分冊,涉及南方局在抗戰時期各個方面的工作(重慶出版社,1986-1990年)。
  • 中共臺灣書記蔡孝乾叛變 臺地下黨組織全軍覆沒
    抗戰期間,到八路軍總部工作1938年任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負責管理日俘和對敵宣傳;1941年10月出席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12月當選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聯盟常委;1945年4月至6月旁聽中共七大。  臺灣工委書記  1945年8月,抗戰勝利,臺灣光復。
  • 抗戰時期奔赴三晉大地的文化團體
    從晉西到太行,木刻工作團共舉辦過7次展覽會和4次座談會,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在內容與技巧、表現方式和題材等方面,都與現實生活和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著一定差距,所以不易被人接受。胡一川創作的《軍民合作》,彥涵的《保衛家鄉》《春耕大吉》,楊筠的《努力織布,堅持抗戰》,羅工柳的《積極養雞,增加生產》等,都成為年畫中的精品。木刻工作團的同志們一面進行新年畫創作,一面籌辦印年畫的工作。新年畫主要是表現敵後的鬥爭和生產。為了趕時間,他們用舊牌匾來代替印年畫的案板,用磚頭來代替壓紙用的鋼版,後來發展到用木柱和夾板來代替,既簡便經濟,又牢固精確。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④ | 抗戰時期廣東省立庚戌中學在...
    避戰亂「六易其址」1934年秋,因校款支絀,校務甚難維持,廣東省當局為解決學校經費困難,以昭垂永久起見,將學校收歸省辦而改名為「廣東省立庚戌中學」,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省立庚戌中學歷經「六易其址」,校址仍在廣州沙河路舊陸軍忠烈祠。
  • 2020延安十大新聞|延安市委_網易訂閱
    中國共產黨延安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   2中共延安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召開,討論《延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審議通過《中共延安市委關於弘揚延安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實施意見
  • 延安記憶:延安歷史上的10月25日
    榆林橋位於鄜縣北部洛河川道,南距縣城十公裡,四面環山,鹹榆公路南北穿過,是洛川、鄜縣通往延安的必經要塞,自古以來就為兵家必爭之地。守敵4個營全部被殲,生俘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和營級以上軍官6名,營以下官兵1800餘人。此戰,使南線敵六十七軍發起的戰役進攻被基本粉碎。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延安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
  • 【延安十三年】延安革命史大事記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城,從此,延安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後方。黨中央進駐延安後,鳳凰山麓成為中央機關和毛澤東的第一處駐地。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反動集團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1941年到1942年,邊區幾乎到了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嚴重地步。
  • 1946年延安的「九一」運動會
    原標題:1946年延安的「九一」運動會 延安運動會場景 在1942年成功舉辦了「九一」擴大運動會後,因為戰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延安幾年沒有再組織什麼大型的運動會。1946年7月26日,邊區青年聯誼會在延安職工俱樂部召開執委會,商討紀念「九一」國際青年節(5月4日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確定的中國青年節),會上,邊區青聯主席王治周提議、各委員一致同意舉辦抗戰勝利後的第一次延安「九一」運動會。
  • 歷史上的12月23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條例》(草案)對抗戰以來陝甘寧邊區執行統一戰線土地政策加以成文規定。經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陝甘寧邊區第屆參議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成為正式法案。1943年12月23日《解放日報》就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閉幕發表題為《邊區勞動英雄代表大會給我們指出了什麼?》的社論,指出,「這次大會將成為邊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組織群眾發展生產的方針,是我們的唯一正確的方針。